收起左侧
发新帖

《菲律宾华侨史话》菲华经济在罅隙里开出异花

时间:2017-6-14 09:11 0 339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华侨经济受菲化法案排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菲律宾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后的菲律宾满目疮痍。华侨是战后第一批从躲避战祸的山村返回马尼拉的市民,他们和菲律宾人民一道,在废墟中重建家园。华商把握了战后重建的机遇,利用各种机会盈利。经过数年的努力,华侨在零售业、进出口业、米黍业、农产品加工等的经济力量均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战后菲律宾政府实施的一些政策,却给菲律宾华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战时流亡海外的菲律宾自治政府,随美军回到马尼拉后,菲律宾化运动随即死灰复燃。第一号法令就是实施公共市场菲化,宣布所有公共市场的摊位重新分配,美籍、菲籍公民有优先租赁权,其他外侨要90天以后才能申请余下的摊位。

马尼拉中华商会马上提出异议,但遭到驳斥。中国驻菲领事也与当局交涉。后来在美国军事当局干预下,封锁华侨商铺和驱逐华侨摊贩的命令才没被执行。奥斯梅尼亚总统下令延期执行,公共市场菲化法案被暂时搁置了下来。

其实新政府也是蛮纠结的,华人是菲律宾经济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要想发展就得靠华人,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但民族主义者却认为,菲律宾虽然在政治上独立,但却未获得经济独立。菲律宾当然要由菲人做主,哪能让华人染指,从中获利。不幸的是,民族主义者占了上风。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美国担心东南亚1000多万华人会是社会主义新中国“赤化”东南亚的工具,认为要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继续扩张,就要维持东南亚各国政府的稳定,并削弱华人在经济、政治上的影响。菲律宾唯美国马首是瞻,当然知道该怎么做。

此后20年间,菲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打击华人经济实力的歧视性法令。其中对华人经济影响最为深远的有3件:公共市场(1947年)、零售商业(1954年)和米黍业(1960年)菲化法律。

零售业菲化法规定,1954年5月15日或以前的外籍零售商,可继续经营至其死亡。外侨法人团体零售商可继续经营10年。1954年5月15日以后,只有菲律宾公民和美国侨民有资格经营零售商业。菲律宾工商部等借机还推出许多不利于外侨的规定。

零售业是华侨经济的基础,而且当时华侨绝大多数不能加入菲籍,这一法案等于让华侨做不了生意,可不就是剥夺了华侨的饭碗。

米黍业菲化法案规定,只有由菲国公民拥100%资金的公司,才能经营米黍业。从事零售、批发、种植、运输粮食及其副产品的外国人,在2年内必须停业;从事碾米和储存米黍的外国人要在3年内结业。当时华侨米黍商占全菲米黍商总数的53%,这对华侨的影响极大。

外侨米黍商被迫先后退出米黍业。然而。这一法案实施得太急,菲籍商人经验不足,没法完全取而代之,以致粮食供应不上,价格扶摇直上,人民生活大受影响,国内一片反对声。

这些菲化法案相当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再执行下去,不良后果显而易见,连政府自己都无法承受。1962年马卡帕加尔总统上台后,开始调整政策,菲化浪潮逐步走向低潮。马科斯执政后,为了利用华商的经济势力,放宽了对华商的限制,于1973年5月宣布废止米黍业菲化法。而1975年大批华人归化入籍后,菲化法律对华人经济活动的经济基本解除了。

在华商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战后菲律宾政府实施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在客观上给遭受菲化政策冲击的华侨提供了一条趋利避害的新出路。给点阳光就灿烂,顽强的华人将一线生机转化为蓬勃态势。

菲律宾为了改变殖民统治时期形成的落后、畸形的经济结构,建立自己相对独立的民族经济,尤其是为了缓和战后因经济重建和进口剧增而引起的外汇危机,开始实施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1950年开始,政府一方面采取限制消费品进口和外汇管制政策,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资本兴建新兴的工业企业。

正苦无出路的华侨,因时趁势,发挥了适应性强、善于经营、联系网络广泛的优势,很快在制造业方面开辟了新的经营领域。当今不少大财团就是通过这个契机打下基础的。

祸兮福所倚,菲化法案的实施,迫使一些有实力的华商从50年代末开始,从零售业转向制造业和其它行业。福兮祸所依,成功者成为了巨富,无力转行的小商贩则一筹莫展,历尽艰辛。华人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菲化运动出现了一个让人没有预料到的后果。

菲华经济世人瞩目

马科斯当选总统后,实行独裁统治。在经济方面,他实行专制亲友资本主义,与马科斯有密切关系的菲华大企业家得以崛起。其中,高祖儒、姚祖烈、陈永栽最为有名。高祖儒是交通银行董事长,曾于1966年-1970年和1981年-1985年两度出任菲华商总理事长。姚祖烈拥有的联合药厂是菲律宾最大的制药企业。据说,在马科斯的支持下,陈永栽从国有中央银行获得大笔低息贷款,陈永栽旗下的联盟银行业务随即扩大到海外,很快成为菲律宾第一大银行。
  
菲华工商企业主虽然得益于马科斯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但他们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的。比如第一夫人是各菲华大企业默认的股东,她要求分享企业的收益,而且胃口越来越大。
  
菲华企业家被迫向制造业转型,以漂亮的成绩单证明他们不仅善于经商,在工业中也大有作为。到1986年,在全菲最大的120家国内制造业公司中,菲华企业占据据半壁江山。到90年代,菲华企业家已实现轻工业向重工业扩展,只是在研发方面还比较薄弱。
  
从80年代开始,菲华资本向新的经济部门转移。制造业的份额有所下降,服务业的份额则明显提高。这和大批华人取得菲律宾国籍,不再受菲化政策限制有关。只要有空间,菲华企业就把触角伸过去,它们迅速向银行、房地产、保险等行业进军,大型的华人企业开始多元化经营。
  
在金融业中,共有8家华人控股的银行,首都银行、中兴银行、建南银行、中华银行等。菲华保险公司有23家,占菲律宾保险企业的16%,最大的是杨应琳的马来亚保险公司。
  
菲华商人夺回了在零售商业的霸主地位。80年代,菲华百货公司所向披靡,在大城市轰轰烈烈,在中小城市遍地开花。大商场和连锁店取代了以前到处可见的菜仔店,甚至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90年代,全菲估计有8500家菲华零售和批发商行。施至成的SM商场和吴奕辉的罗宾森百货公司迅速扩张,节假日逛商场吹冷气买买买成了时髦的生活方式。
  
菲华企业在航空和海运方面的成绩也引人注目。陈永栽拥有菲律宾航空公司超过一半的股份。如果想用低廉的价格实现空中旅行,可以选择吴奕辉的宿务太平洋航空公司。张伟廉也拥有航空菲律宾公司。要国内海鲜、蔬果的冷链运输,选择面更广,有12个菲华家族从事内海航运业。在房地产业,菲华资本也占有显著的地位。全菲共有房地产与建筑公司500家,而由菲华掌控的这类公司,在大马尼拉地区就有120家。
  
1990年,在菲律宾名列前茅的1000家私营企业中,菲华企业占了1/3。这个时期的经济数据是振奋人心的,数百年来经历了种种磨难的菲律宾华人终于迎来了可以比较安心安稳地发展事业的日子。
  
但是,这只是相对自己的过去而言。菲华大企业的实力与非华人拥有的菲律宾传统大企业相比,还差很远。当时在全菲30强企业中,土著菲人和混血儿拥有的企业是菲华企业的3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世纪的曙光来临。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较快发展,菲华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此时已呈现出超越西班牙裔商业精英的势头。
  
2015年福布斯菲律宾富豪排行榜前十把交椅,华商占了六席。分别是首富施至成以144亿美元遥遥领先;亚军是吴奕辉及其家族,55亿美元。年富力强的吴聪满排第三位,45亿美元;陈永栽以43亿美元紧随其后;郑少坚40亿美元排在第六位;陈觉中22亿美元排名第十。如果综观前50名,华商占13名,比例相对没那么高。但其实还有许多隐形华人富豪,或是从榜单的姓名不能直接看出是否华人,或是没有被纳入这个榜单。当今菲律宾,华人以不到2%的人口,控制了60%的经济,有人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
  
分析这些大型菲华企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主要分布在金融、百货零售、房地产、制造业、矿业、餐饮等领域;基本上是家族公司,由家族创始人控制;都是投资多样化的集团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逐渐意识到专业化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从事经营管理的家族成员,越来越多拥有美国或菲律宾名校的工商管理学位。继承方式也有所改变,继承家族生意的不一定是长子,谁能干谁上。女儿们也步入家族企业发挥才干,郑周敏、吴奕辉、施至成等的女儿都处于高层管理岗位。
  
犹如满天繁星,众多的中小企业是美丽夜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菲律宾华商中小企业在产业发展、税收、就业等方面同华商大企业一样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媒体曾对东南亚华人“经济奇迹”大肆渲染,学术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是华人的社会结构,还是传统文化,或是其它因素,在华人企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菲律宾华侨加入菲律宾国籍后,华侨资本已转为华人资本,即已成为菲律宾国内经济的一部分。华人经济的做强做大,对华人自身和菲律宾都是件好事。我们关注并祝福他们。

传奇人生菲华六大班
      
1993年,菲律宾总统拉莫斯访华,专门带了6名华人企业家,他们是施至成、杨应琳、吴奕辉、陈永栽、郑少坚和吴天恩。拉莫斯希望他们跟随出访能促进中菲两国交流联谊,帮助菲律宾在中国寻求合作发展机会,也希望这六大华人财团能协助菲律宾国家建设。
  
国家“老大”这么看得起华人企业家,当然不能辜负了。这6位菲律宾最有钱的华人各出资1亿比索组建财团“亚洲腾龙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帮助政府。该财团的投资以扩建新机场为开端,再扩展到电力、能源、电讯、运输、道路和旅游等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菲律宾华人企业家也开始增加对中国的投资。
  
施至成、杨应琳、吴奕辉、陈永栽、郑少坚和吴天恩这六位超级“大咖”在菲华社会里被尊称为“六大班”,“大班”就是大老板、富豪的意思啦,不过听上去更酷、地位更高。这六人祖籍都是福建泉州,其巨额财富多来自制造业、房地产业、银行金融、采矿业和大规模贸易等产业。
  
依总统钦点出访那时的市值计算,这六大班每个人的总资产都在1亿美元以上。现在的身家当然远不止这个数了。他们有的白手起家,赤膊上阵;有的含着金汤匙出生,却家道中落;有的生在世家,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不管背景如何,他们都靠自己的努力,创下商业奇迹,成为集团统帅。作为华人,中华文化底蕴在他们商场厮杀、待人接物、家族关系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六大班的传奇故事,每一位都足以拍成精彩绝伦的电视连续剧。


(来源:厦门《鹭风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