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修如:回顾菲华文学的发展

时间:2017-6-3 15:04 0 328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顾华文学的发展
                   修如
菲律宾中正学学院中学部教师、菲华作家协会理事

岁月不能重来,历史不能重写,但愿文人以和为贵,各社团文友能相忍互重,团结共事,一起为菲华文学的明天把脉,携手写下历史,共同延续属于你我的菲华文学大藏经。

前不久,我参加了新潮文艺社新任理事就职典礼及其所举办的「中华情写作大赛」颁奖典礼。会中主讲人杨宗翰在他的讲演中提到:「我们缺乏文学,肚子不会饿,但是精神会饿。他不赞成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 或「副业j,而应该当成作家一生的「志业」。因为。「志业」是一种使命与召唤,它让作家愿意替文学奉献牺牲。一位写作者若能以文学为志业,将其视为一生的追求,他 的文学之路才走得长、走得远。简短的几句 话,当场使我十分震撼。因从「文化志业」 汇聚成「人文志业」,不但能彰显人与人之间关怀、互助的大爱情操,更能升华为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的理念。将「志业」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能为时代见证历史,同时也能创造爱与善的循环。把生命用在最有价值的埤方,做得欢喜,而使人格价值升华,就是文化志业的精粹。

无论来自哪个团体,菲华文艺界的写作者其实都是一家人。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方向与目标,也都愿为菲华文学的今日与明天献身,愿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奉献心力。首先,我要对为菲华文学一生尽心奉献、劳苦功高的前辈们鼓掌;也要对为菲华文学写过历史,留下足迹,不幸英年早逝的先贤师长们致敬。回顾历史,翻阅菲华文学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这一部文艺大藏经,十分沉重辛酸,有前人们披荆斩棘的泪水,有先人们努力奋斗的成果,我们先面对过去,才能心平气和的展望未来。

菲华文学的回顾

我们的祖先大都在清末民初移居菲国,至今已超过百年历史。菲华文学的诞生、发展 与华文报及教育密不可分。清光绪十四年(1888)本地第一份华文报诞生:杨维洪所创的《华报》。1899年菲华第一所学校,是由中国驻菲首任总领事陈刚所创:小吕宋华侨中西学堂。此乃菲华文学最初的播种期。:此后的30年华文报增至十多份,并有《小说丛刊》和《艺术月刊》等出版。

菲华新文学的萌芽始于1933年,以杨静堂创《洪涛三月刊》、李法西办《海风旬刊》 及林健民创立第一个新文艺社团「黑影文艺 社」开始发展。包括施颖洲、林健民等老前 辈都是30年代开始在菲华报刊发表作品的健笔。

此后,华文各报先后创刊,虽寿命不长,但它们给文艺人提供了大量的发表园地,菲华萌芽后的文艺种子开始成长。菲华文学之成果与菲华文坛人才济济,佳作连连,报社的协助有着极大的关系。早期菲华文坛就出现了既是学贯中西,又是卓越的文坛组织和领导人如施颖洲、林健民、杜若、林忠民(本予)、王礼溥等。20世纪菲华文学史上, 作品水准高,且又是文艺运动的前导者屈指可数,林忠民(本予)前辈即是其中一位重要的菲华作家。当年北京作协对他的赠语: “给世界一个奇迹,送人类技束辉煌,还民族一副脊梁,留给后世一首绝唱。”可见中国文艺界对林忠民前辈的敬爱。中国学者潘亚暾教授指出:菲华文学“无论是在思想性或是在艺术性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菲华文坛涌现出一批资深质高的作家和大量优秀的作品。”

1936年至1941年为抗战文学期,当一切文艺活动均被迫停顿。1934年林健民主编, 李法西发行创办了《天马月刊》。1935年《海风》综合文艺旬刊创立。 1936年蓝天民任《华侨商报•新潮》副刊编辑,并与叶向晨主编《小商报》,组织《新生社》。

1945年文学复苏。1950年「文联」(菲律滨华侨文艺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开展了一 系列的创作竞赛与文艺讲习活动。诗歌在此一时期受到菲华文坛的重视,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诗集。当时另一 特点就是青年诗人的迅速成长,菲华文联成立后到60年代,莫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暑期文教讲习班」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1958年平凡(施青泽)独自创立辛垦文艺社。经过努力耕耘,多年后的辛垦,社员阵容扩大,作品素质不凡。60年代后期全盘由陈一匡负责主编。辛垦社员而今散布五大报,均为主要社团领导人,当年的辛垦丰收期,相关版图散布各大报,共七版之多。此时台湾许多著名的诗人,如:余光中、覃子豪、纪弦、蓉子、钟雷等先后来菲讲演,影响颇大。 1959年「自由诗社」成立,是第一个青年文艺团体,50年代末、60年代初乃菲华第一代与第二代文艺作者的交接期,促使菲华文学进入崭新的发展期。60年代文艺社团涌现,诗社活跃。菲华文坛纯粹由青年人自动自发,以纯业余、纯文艺团体成立社团,如自由诗社、辛垦、耕园、晨光、青苗文艺社、星座诗社、飞云文艺社、默社、椰风等都开始活动。

当时菲华文坛出现了—批富有实绩和独特性的青年作家,在新诗上主要的作家有云鹤、月曲了、林泉、芥子、和权、蓝菱、叶曼。小说创作有林泥水、庄子明、吴新钿、施柳莺、林弗沙。散文创作有林婷婷、 陈一匡等。

1972年9月马可仕宣布军统,全国军事戒严,所有报刊均遭封闭,菲华文艺进入了冬眠期。1976年全面「菲化」,华教式微。 1981年军统解禁,文学始再复苏。

20世纪80年代菲华文学进入了茁壮成长期。一时文坛老将纷纷披挂上阵,文学新人不甘落人之后,尤其是女作家崛起成为菲华文坛一道瞩目的风景线。1987年中国出版了菲华第一本女作家选集《绿帆十二叶》。1988年台北出版了一部「菲华女作家卷」 (茉莉花串>。当时主要女作家,年轻一辈的有心宇、心枫、心简;中年一辈的如小四(施柳莺)、小华(陈琼华)、庄良友、莎士、范鸣英、晨梦子、紫云、杨韵如、王锦华、亚蓝、刘纯真、黄梅(黄珍玲)、董君君、谢馨、秋笛、张灵、林婷婷、林励志、林秀心、林惠秀、陈晓冰等等。这一群老、中、青女作家,以各自的健笔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成熟的心智将旅菲人流离的生活背景,异国社会的不同层次,挥笔成章,刻画入微,成果丰硕,令人赞叹喝采。

当此百花怒放、百鸟争鸣的时代,男作者也毫不逊色,除文坛前辈外,主要作家有柯青淡、刘一氓、江一涯、一乐、明澈、庄垂明、陈默、夏默、黄春安、王勇、陈文进等等,他们创作不凡共同促进了菲华文学的发展。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在近80年发展历程中,菲华文坛出现了60多位重要作家,出版重要作品就有100多部',尚未出版的仍有数百部以上。

当军统之后的70年代末期正是菲华文艺复兴时期,「耕园」在王国栋领导下复刊,「辛垦」也借《联合曰报》版位复刊,同时辛垦文艺社与耕园文艺社联手发起《菲华文坛》季刊,一时传为文艺界佳话。筹备出刊期间,耕园社长王国栋及诸同仁如陈默、林泥水等,和诗人平凡领导的一群辛垦人经常| 聚首畅谈文艺,饮酒论诗,一大群文艺人成了莫逆之交。在那热情年代,可以说是菲华现代诗的「黄金时期」

1980年蓝廷骏创立「新潮文艺社」。 1984年「河广诗社」和「千岛诗社」成立。 80年代辛垦文艺社又联合耕园文艺社、千岛诗社先后举行多次学术讲座,以及座谈会。同一年代几乎精英尽出,作家阵容之盛,可说在菲华史上前所未见,亦是诗歌文艺最具代表性的年代。 「千岛诗社」于此时亦连续了不少场推展诗运的活动。1987年千岛配合 「王国栋文艺基金会」、「辛垦文艺社 「耕园文艺社」,创办「菲华现代诗研究会」先后邀请台北诗人团:洛夫、白萩、向明、张默、辛郁、张香华、萧萧、管管、许露麟、连宝猜等,为会中贵宾及主讲人,举行文艺讲演,为近代菲华文坛写下不能磨灭的「文运推动史记」。

1.png

台菲诗人齐聚一堂。 (叶来城提供)


一时社团联手大合作,文友结成知己,成为死党,大伙常畅飮高歌,从80年代的文艺复兴谈到90年代海、陆、空军倶乐部,好友们屡次呼朋引伴的「诗酒风云会」,不成文的相见聚首,时时弹唱。社团文友一家亲,成为80年代那「热情燃烧岁月」,最美好的佳话。

教育菲化后的断层与危机

影响菲华文坛最大的是1972年至1981年的 「军统」,这九年是菲华文艺的黑暗期,菲华文艺副刊与杂志全部停刊,菲华文艺呈现绝对的真空。庆幸80年代各文艺社团复刊后’ 文人作者一再为团结老作家、培养新人、繁荣文学创作而倾注心血。老作家林健民前辈是菲华文学最早的「拓荒牛」,又是菲华文艺复兴点燃火炬的第一位儒商作家。1985年林健民发起组织「菲华艺文联合会」为促使文艺大团结做出努力。

1986年菲律宾发生四日不流血革命,推翻马可仕政权,改朝换代。90年代是悲伤的哀痛期,文艺界恶耗连连,菲华文学连连失去多位重量级的健笔与舵手,一时乌云盖顶。

1985年,王国栋英年早逝(其乃耕园文艺社创社会长)。1991年,亚兰(黄碧兰)英年早逝(其乃多才多艺多产的散文、小说家)。1993年,林泥水英年早逝(其乃文坛重量级之戏剧、小说家)。1995年,林励志老师逝世(其一生奉献文教界,是令人敬爱的老前辈)。 1996年,平凡(施清泽)英年早逝(其乃才华洋溢、领导学运,辛垦创社会长)。1998年,老庄(庄浪萍)逝世(其为晨光之友主要负责人,乃重量级老兵)。2000年,吴文品导演逝世(其乃侨界之光,为文写书、乃无人可替代的重量级大导演)。

教育菲化改制后,普遍重英轻汉,使华文教育重创,造成新一代华文程度低落,此乃中华文化在菲遭遇最大的劫难。也使菲华文学作者,在往后的年代面临断层之危机。虽然不少写作人勤奋不懈,开拓菲华园地,但经过80年代一度蓬勃,到了90年代的菲华文坛已逐渐沉寂。

重量级前辈领导人的先后离世,文艺社团各立山头,壁垒分明,渐行渐远的悲哀,各报刊文艺版位,文缺稿荒,老将封笔不书,新兵难求,菲华文学何去何从的担忧,是众人的痛。教育菲化,经师难求,后继无人的恐慌,一再的蔓延燃烧。如何为「菲华文学带来新的生命力」是写作人心中的危机。 1975年集体转籍,加速了华人落地生根,融入菲律宾社会主流的决心。

1988年亚洲华文作家协会菲律宾分会成立,共推陈琼华女士为创会会长。各文艺社团此时也开始代表菲华文学向两岸发展对世界发声,期盼在国际间冲出一片天。这些年无论是个人、团体,都做出了相当的努力。

2.png

菲华文坛的作家们各以健笔挥洒出丰硕的作品


1996年多位文艺人士共同携手创设菲华作家协会,力挺会长吴新钿博士为马首,一度团结各文艺社团。12年来,「作协」倾力开道,盼能带领菲华文学走出国际,并一再呼吁为文者应坚守和传承中华文化,融入主流中表现所在国的文化特色。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是菲华文艺界90年代新兴的一支生力军,它为弘扬华文及促进海外文艺活动,负起了时代的使命,同时承担华人与当地主流社会融合的文化工作,企图架起一条与世界华文文学交流的纽带,结合文艺界各个主要组织,愿为菲华文艺打造美好的明天。这些年来在吴会长的努力下,多次领队代表参加国际讲座会议,企图寻找菲华文学新的转机。可惜时至今日,依然无法真正团结菲华文艺社团,共襄盛举。

自80年代开始,菲华文学的发展面临严厉挑战,直至今日无法化解。由于华文教育的式微,读者群的萎缩,作者的匮乏,造成了菲华文学的欲振无力,危机重重。菲华各文艺社团其实早已深具危机意识这些年在创作中开始坚持所在国特有的民族风格,着眼于本土化的融合,寻找文化的认同,企圚为保持菲华文学的生存与发展而努力。至今菲华文坛坚持创作的作者约150人文艺社团20几家,由五家华报提供的文艺园地达30多种。然而菲华文艺界依然隐藏着四分五裂各立山头,后继无人的重大危机。

转个弯就是转机

2000年至今,除亚洲华文作家协会菲律宾分会及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大力为菲华文学的明日耕耘外。积极努力的,还包括不少社团文艺及非文艺组织,为发掘人才,提高学生素质,举办各项文艺竞赛。其中除各宗亲会,尚包括菲华教师联合会、旅菲各校友会联合会、菲华专栏作家协会现任会长李荣美先生,及新潮文艺社等。2000年李荣美《融入主流社会》一文便一再呼吁:菲律宾华裔族群的唯一选择就是「积极的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他认为只要人人懂得转倾弯,爱护这一片养育我们子孙的所在国,真正的融入菲国政治、经济、文化,并关心杂国安危与成长,能以建设菲律宾为己任,以身为菲律宾华族为荣,替华裔争取生存,此乃上策之道。

也就是说华裔族群,要想受到菲律宾的认同及肯定,就得和菲律宾人和谐相处。华人要得到菲律宾族人的尊重,一定要深入有菲律滨族裔组织的范畴,作为菲律宾这个国家的公民,我们务需为菲律宾尽心,对国家尽忠。今日我们的责任是训练下一代成为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让我们为李荣美先生喝采,他真确的指出了属于我们的转机,华族认清了自己的身分,看清了努力的方向,也才能安心立命的在这一片土地上辛垦耕耘,才能顺利的携手薪传中华文化。

接下来的世代,如何再创文艺大团结及家亲的美景?如何配合当今教育培育新一代 人才?如何以更贴切、更恰当的方案,重整菲华文学的路向?如何让受人景仰的老前辈愿意重出江湖,共同带领我们老、中、青文人社团,这一群同样人才聚集、多才多艺, 同样有情有义的写作人,让我们转个弯,踏向转机的明天。

当我们跨入21世纪的今日,面临着资讯爆炸和高科技传播媒体声光的挑战,若要发挥文学的力量,后学认为菲华文友,除了自我调适,同时要扩伸触角,积极参与大时代的脉动才是上策。笔者认为我们该利用菲律宾多元的语文能力,在今后的创作中,鼓励老、中、青三代互补不足,同心协力强化“文学翻译”工作。老前辈中译笔流畅、自然、准确的有夏默,擅长翻译中国古诗及诗文的有林健民、施颖洲。今后如何加强中翻英、中翻菲、英翻中、菲翻中,让菲人能透过华文文学更了解贴近我华族的心,也让我们华文程度较差的华族子弟,透过文字的翻译更了解中华文化。同样的我们也能透过翻译更深一层的进入菲人社会与心灵,更能促进族群的融合与了解。其实我们华人子弟中,不乏爱好文学者,他们以英、菲文抒写华人的心态,并有文选出版,在菲华文艺界颇受赞扬。我想更多的鼓励与加强是可期待的。

随着20世纪末国际互联网的兴起,透过科技,电脑网际网路时代早已展开。如何有系统的利用电脑科技,向世界发声,透过网路部落格与各国沟通,顺应年轻一辈求新求变的心态,利用网路部落格与电子书的发展, 同时留下菲华史迹资料是必行的路。其中《世界日报•文艺》副刊作者们创立的「文艺副刊之友」,以及新潮文艺社网络组编辑的「新潮」(部落格)与《电子版新潮丛书》(电子书)浏览与下载率颇高,其中尤其值得喝采的是第一本「电子书」之完整呈现与发行。此乃菲华文学、文艺界的首创,值得我们效法学习。新潮社之创举,让菲律宾文学创作真正快速的走出华人区,走出菲律宾、走出世界!也让世界向我们走来!

最后,笔者认为写作人必须真正的团结, 才能在逆流中求生存。因为我们是兄弟,我 们是一家人,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岁月不能重来,历史不能重写,但愿文人以和为贵,各社团文友能相忍互重, 团结共事,一起为菲华文学的明天把脉,携手写下历史,共同延续属于你我的菲华文学大藏经。


文章摘自《文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