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同东盟其他国家一样,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的经营领域也日趋多元化。这已成为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在其支柱产业部门获得一定的发展并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大多逐步向多元化经营领域扩展。例如杨应琳集团除以保险业作为其支柱产业部门外,其投资已广泛地扩展到银行、石油勘探、通讯、木材、建筑、水泥、罐头、食品、贸易、水果生产、地产、矿业等行业部门。如在电讯业方面,早在1967年,杨应琳便与拉蒙•许寰哥(Ramon Cojuang co)建立菲律宾电讯投资公司(PTIC),收购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Philippine Long Distance TelephoneCo)的前身——英国通用电讯公司,从而开始涉足通讯业。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已成为菲律宾利润额最高的公司之一。1993年该公司资产总值为649.15亿比索,列居菲律宾50家大公司中第6位,固定资产总值475.31亿比索,列居第2位;营业总额212.36亿比索,居第8位;净收入额55.47亿比索,居第1位。1994年营业收入总额226.8亿比索,上缴所得税18亿比索,为全菲第1位纳税大户。
郭麦连洛(Mariano Que)除经营菲律宾最大的药品零售店——水银药房(Mercury Drug Corp)外,其控股公司水银公司集团(Mercury Group of Cos)属下的14家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也涉及国内贸易、快餐、地产、面包、成药、农业、制造业等。该集团1993年营业额7.23亿比索,净利4.01亿比索。
在金融、银行业方面,菲律宾华侨虽然在20年代就创办了中兴银行(China Banking Corp),但经过了20年才有合资创办的第二家银行即交通银行(Philippine Bank of Communications)。而战后以来,华人企业家通过自己创办或收购、参股等形式,到70年代末已拥有11家银行。到90年代初,由华人控制或拥有多数股权的商业银行仍有9家,即郑少坚的首都银行(Metropolitan Bank & Trust Co)、杨应琳的中华银行(原名黎刹商业银行,Rizal Commercial Banking Corp)、吴宇宙的建南银行(Equitable Bank)、陈永栽的联盟银行(Allied Banking Corp)、李彼得的中兴银行、高祖儒的交通银行、叶应禄的菲律宾信托银行(Philtrust)、李永年的菲律宾银行(Philippine Banking Corp)、许亨利的大东银行。截至1993年底为止,上述9家华人商业银行的资产总值为2270.6亿比索,占菲律宾国内28家私人商业银行总资产值的40.2%;流动资产总值为756.8亿比索,占39.41%;贷款总额为1223.5亿比索,占40.5%;存款总额1598亿比索,占41.53%;资本总额为250.1亿比索,占36.73%。其中,郑少坚的首都银行已跃居菲律宾最大的私人商业银行,到1996年6月21日,该行资本金(Capital Funds)总额已达到264.1亿比索,从而成为菲律宾首家资本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1994年底该银行资产总值为1200.5亿比索,1995年底增至1755亿比索,增长了46.9%。到1996年6月该行的资产总值又增至1909.39亿比索。1994年该行净收入25.21亿比索,1995年增为35亿比索,1996年又增到50.04亿比索,成为菲律宾银行界净赢利最高的银行。到1998年9月15日止,首都银行的资产总值达2696.6亿比索,在菲律宾华资银行中仍居首位。
除上述由华裔菲人控制或拥有多数股权的华资银行外,有华人企业集团参股的其他银行或金融公司也为数不少,特别是90年代中期,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更出现了增设或计划增设银行以及参与银行股份的现象。如郑周敏集团拥有华侨商业银行15%的股权及亚洲信托公司35%的股权(总部设在台湾)。1996年,郑周敏集团决定要在菲律宾设立一家商业银行并已向菲律宾中央银行货币局提交了设行申请。吴奕辉分别在菲律宾第五大银行即菲律宾商业国际银行(Philippine Commercial International Bank)及第六大银行即远东银行(Far East Bank & Trust Co)持有28%及19.16%的股权。菲律宾商业国际银行净收入额1993年为13.15亿比索,1994年为15.59亿比索,1995年为25.75亿比索,1996年为25.51亿比索。而远东银行净收入1993年为13.02亿比索,1994年为15.04比索,1995年为17.63亿比索,1996年增至22.57亿比索。施至成集团也参与了多家银行的投资。1976年,施至成收购了一家储蓄银行,易名为金融银行(Banco de Oro),从而开始进军银行业。该行已于1995年升级为商业银行,同年资产总值为211.8亿比索,比1994年的127亿比索增长了67%。该行已在全菲设立了80多家分行。施至成在该行持有58%的股权。此外,施至成也是中兴银行的最大股东,拥有20%的股权,另外在远东银行持有6.6%的股权。施至成也藉政府拥有的菲律宾国家银行(Philippine National Bank)实行部分私营化的机会,收购并持有该行一部分股权。吴天恩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曾经营过银行业,但在1984年菲律宾遭受政经危机打击时,由于认为当时金融业不可为,于是把其拥有的储蓄银行——华丰银行(Family Saving Bank)以及他在亚美岛际银行(Insular Bank of Asia & America)持有的30%的股权出售。然而,随着菲律宾经济的复苏,他念念不忘重操旧业,于是在1994年8月成立了一家商业银行——东西银行(East West Bank Corp),从而圆了恢复经营银行业之梦。其他的华人企业集团也大多在银行业有投资,如施嘉骅兄弟(Joseph Sy Gaisano)目前持有菲律宾银行40%的股份;曾焕福(Jose Mari Chan)在菲律宾商业国际银行持有一部分股份;雷金元(Luy Kim Guan)家族在菲律宾交通银行持股,拥有两个董事席。
吴奕辉的JG高峰控股公司属下的罗宾逊置地公司(Robinsons Land Corp)在1980年成立,已成为菲律宾第四大房地产公司,该公司率先在宿务开设大型商场。1987年起,吴奕辉在马尼拉奥地牙斯(Ortigas)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积极开发购物商场、酒店、办公楼宇和住宅。罗宾逊置地公司名下有商场、酒店和商业大楼,如有名的罗宾逊广场(Robinson Galleria)。
吴天恩在80年代中期利用菲律宾政经危机导致地价低廉的有利时机,购买了大量地皮,这些地皮统归1970年所创设的菲律宾投资发展公司(Filinvest Development)名下,后者在马科斯倒台、地价狂升之时于马尼拉郊外大力发展住宅区,赚取巨利。菲律宾投资发展公司在1993年将地产业务合并,成立了菲律宾投资地产公司(Filinvest Land Inc)。后者在1993年10月上市,是菲律宾最大的开发商之一,1994年资产总值为54亿比索,1995年3月底市值为132.87亿比索。菲律宾投资地产公司属下的菲律宾投资资本公司(Filinvest Capital Corp)与吴天恩属下的其他公司一起在参与波尼法秀军营重建项目的波尼法秀堡开发公司(Fort Bonifacio Development Corp)中合计拥有至少20%的股权。菲律宾投资地产公司拥有超过2000公顷的地皮储备。该公司的旗舰开发项目是要在黎刹省(Rizal)开发677公顷的菲律宾投资摩天城市(Filinvest Sky City)。另一旗舰地产项目是在大马尼拉南部的阿拉芒(Alabang)地区开发一个面积达244公顷的菲律宾投资公司城(Filinvest Corporate City)或称新世纪城(The City of New Century),该城将集商贸、住宅等建筑于一域,成为“21世纪的马加智”(Makati,为马尼拉附近的新兴的金融商业区)。
善于在经济衰退时期积累土地的施至成,1985年在菲律宾政经危机乌云笼罩之际,顶着风险率先在大马尼拉区奎松市的一片稻田上注入1亿美元的投资,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鞋市大商场。由施至成控制下的主管大型购物商场开发和经营的鞋市第一控股公司(SM Prime Holdings,Inc)已拥有类似奎松市鞋市的大商场6个,另有4个合计面积约53万平方米的大商场也在筹建中。除大商场外,施至成也积极参与房地产投资,旗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包括多种地产开发公司(Multi Realty Development Corp)及第一亚洲地产开发公司(First Asia Realty Development Corp)。除在马尼拉发展大型商场商业综合项目外,施至成也在曼达里昂(Mandaluyong)开发一块面积达33公顷的土地。此外,在大雅台、碧瑶也有地产开发项目。
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新兴的华人企业集团也大量投资房地产领域而迅速崛起,如黄明顶(George Go)的吴特斯科集团(Gotesco Group)在80年代开始大兴土木,投资房地产,除兴建大型商场外,还兴建大厦、住宅区与别墅。90年代以后又全力开发休闲区,其第一项目Evercrest休闲区(部分与新加坡华昌集团合作开发)包括在马尼拉以南开发62万平方米的高尔夫球场,40万平方米的沙滩休闲区,10万平方米的山丘别墅和7万平方米的内湖(Laguna)温泉区。吴聪满在80年代后期开始从食品饮料转入房地产业并成立了美佳世界房地产控股集团(Megaworld Properties & Holding Inc),以在大马尼拉发展高档办公大楼及住宅、新社区等。该公司于1994年6月上市,已晋身为菲律宾收入最高的第二大物业公司,土地储备已达2800公顷,在马加智、奥地牙斯等地在建和拟建的项目达10项之多,包括与帛特朗(Petron)公司合作的45层高的帛特朗美佳大厦(Petron Mega Plaza,投资额为33亿比索)、世界中心(The World Center,投资额10亿比索)、中央商业园(Central Business Park)等。美佳世界集团的附属东方城市(Empire East Land Holdings,Inc)公司,资本额12亿比索,以发展中、低档住宅区及工业区为主。张伟廉1988年从塑料制造扩展到房地产,土地储备已达2000公顷,其属下的东方房地产公司在马尼拉、宿务等地从事高层公寓及中低档住宅开发。林孙美玉1992年与韩国三星公司合资在内湖省开发一个160公顷的工业村,1994年更宣布将投资100亿比索在前美军克拉克基地兴建一个工业综合村。
第五,在原有零售商业的基础上,发展了一批现代化商业群体,出现了商业的超级市场化、综合化和连锁化。战后,在菲律宾华人的经济活动主要从商业领域转到工业和其他领域的同时,华人企业也逐步从传统的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化的商业经营方式转变。因此,一批华人企业集团所经营的百货零售商业先后走上了超级市场化、综合化和连锁化的道路。如郭麦连洛集团既经营有菲律宾最大的药品零售连锁店即水银药房,又在1972年收购了菲律宾超级市场商会首任主席亚斯古那家族所拥有的热带茅屋,扩充为超级市场,增设快餐与便利店,并在全菲广设分店。姚祖烈1988年投资7.5亿比索,在大马尼拉乙沙大街中央地段开发了9.34万平方米的土地为商业区与购物中心。吴奕辉1980年成立了罗宾逊公司,在其所拥有的马尼拉城中酒店(Manila Midtown Hotel)旁兴建了百货公司,已有5家分店。1991年又投资20亿比索,兴建规模庞大的罗宾逊广场(Robinson Galleria)。1996年5月,吴奕辉属下的罗宾逊置地公司又开始推动两项大型的综合购物商场开发项目,即在马尼拉的马拉地(Malate)建设Robinsons Place Manila和在内格罗斯省的描戈律(Bacolod)建设Robinsons Place Bacolod。这两大综合商场的兴建连同其他商业中心的扩建,使罗宾逊置地公司的购物中心总面积增加18万平方米,并使可转租经营的商场面积增加9万平方米。黄光坦、黄明顶家族企业集团从1989年以后已拥有5家大商场,占地总面积21.5万平方米。与施至成的鞋市大商场主要走中高档路线不同,黄氏家族的大商场走面向低层消费者的路线。施至成的鞋市大商场,更是菲华百货零售商业走向超级市场化、综合化和连锁化的典型。战后初期,施至成先在马尼拉开设了一家鞋店,取名“鞋庄”(Shoes Mart,简称SM)。70年代,他在马加智创设了第一家鞋市商场,开始向百货业进军,经营的商品从原来的鞋类扩大到其他零售商品。80年代中期,施至成投巨资建成了首家鞋市大商场,走出了综合大型购物商场的成功路线,其后又接连兴建大商场和超级市场,已达约10家,总面积达109万平方米,每天光顾的顾客几十万到上百万人。
第七,菲律宾华资企业集团结构虽然逐渐走向控股公司化和公开化,经营管理方式也有所改进,但仍存着较大的家族企业色彩和封闭性。随着财团国内发展机会的增多和投资活动的扩大,90年代以来,一部分菲华财团通过成立投资控股机构的形式来重组内部结构,并将部分业务或一些重要公司分拆出来在股票交易市场公开上市,以筹集投资和发展基金。1994年底,市值最大的19家菲律宾华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有四分之一是1993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如1993年成立并上市集资26亿比索发展电讯等业务的JG高峰控股公司,其所属的环球罗宾娜食品及罗宾逊置地公司也于1994年初上市。施至成于1994年7月把集团的商场及相关房地产开发业务分拆成立鞋庄第一控股公司(SM Prime Holdings),并上市集资60亿比索用于收购土地及商场开发。吴天恩1993年将菲律宾投资发展公司(Filinvest Development)调整为控股公司,下设菲律宾投资地产公司(Filinvest Land Inc),专注房地产开发,并为此上市集资27亿比索。其他如吴聪满的美佳世界,陈觉中的快乐蜂公司,黄登士家族的阿拉斯加奶品公司,Chiongbian家族的威廉船务公司等也都是近几年来才上市的重要公司。总之,一部分菲华财团逐步通过控股化和公开化战略,不仅突出了集团的发展重点,使集团内部结构更趋合理,而且拓宽了筹资渠道,为集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组织和资金来源基础,这是菲律宾华人企业集团经营管理方式出现改进和进步的表现。有些集团在罗致人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如首都银行自1962年以来,行长一概由菲律宾人担任,而其他的24位最高级行政人员中,菲律宾人占了17位。在分行经理一级中,也是由菲人担任居多。然而,从总的来看,不少华人企业集团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家族式封闭型的企业经营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中在家族手中。建立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的华人企业集团仍然不多。如1991年的菲律宾华资公司股票在当地股市中所占的比重只约占15%。该年被菲律宾证券署列为菲律宾首200家大公司中的40家华资大公司中,只有7家是上市公司,其中绝大多数为华资银行(即首都银行、黎刹银行、中兴银行、联盟银行和交通银行),而其他行业的华资公司上市的很少。不过,近几年来已有改善的迹象,如1993年底,菲律宾市值最大的50家上市公司中,华人控股19家,总市值104.9亿美元,占32%,至1994年底,菲律宾市值最大的37家上市公司中,华资占18家,总市值约284亿美元,占52.3%,总营业额约60亿美元,占47.5%,资产总值169亿美元,占52.1%。尽管如此,华资企业上市的仍然偏少,反映了华人企业集团的封闭型企业经营的色彩仍然较为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