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乌蒙山下 文旅跃动新机遇

时间:2025-4-30 08:49 0 4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露营基地与乌江百里画廊风光相映成趣。袁德志摄




百里杜鹃景区春花盛放,游人如织。本报记者 朱金宜摄




中央红军南渡乌江梯子岩渡口和大塘渡口之间的大塘渡大桥。金沙县委宣传部供图




织金洞内的“霸王盔”地质景观。织金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路钻山过隧,群山轮廓无边,是初见贵州毕节的直观印象。
在群山的褶皱里,有连绵花海、淙淙乌江、诗意村寨、地质奇观,更有以文彰旅、因旅兴业的振兴故事。近日,记者深入毕节市多个县区探访,触摸乌蒙山下这个曾经的“贫困地区典型”如今有力跳动着的文旅脉搏。
“地球彩带” 点亮高原
春光正浓,百里杜鹃景区内的漫山繁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踏青。这片绵延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分布着6个亚属40多种杜鹃花,每年3月中下旬到5月初,各色杜鹃竞相开放,壮观美景被誉为“地球彩带”。
万花丛间,赏花人闲庭信步,从事旅拍工作的摄影师老张却忙个不停。“近期接待的基本都是银发游客,他们对杜鹃花,那是真爱!”老张告诉记者,进入赏花季,他每天服务的旅拍客人都有十多个,在一些景观好、视野佳的热门机位前,等待拍照打卡的客人时常排起长队。
为了丰富游客体验,景区还推出“花仙子巡游”“祭花神”非遗展演、花海穿越精英赛等文体活动。在不久前的世界读书日,百里杜鹃景区推出“书香百里·一路生花”主题阅读推广活动,歌舞、朗读、飞花令诗词接龙等活动与花海美景相融合,让游客在如画美景中体会阅读的快乐。
2024年,百里杜鹃景区接待游客超769.78万人次,经营餐饮、住宿等业态的主体有1000家以上,带动当地就业超1.4万人。今年清明假期,百里杜鹃景区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成为美团旅行2025年清明十大县域热门景区之一。据测算,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景区内的普底等片区将迎来新一波赏花热潮。
红色记忆 鲜活传承
金沙县内,乌江流深。这里曾是中央红军南渡乌江、进行老木孔伏击战等战役的战场,也是“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烈士以身许国、枕涛长眠之地。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传承,革命遗迹俯拾皆是。
走进金沙县沙土镇沙土街的胡家大院,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唱《长征组歌》中的乐章“四渡赤水出奇兵”;展陈室里,立体沙盘等设施生动还原了“调虎离山”智取乌江的经典战例,游客驻足聆听导游的讲解,学习了解长征历史和红色文化。
作为中央红军南渡乌江指挥所旧址,胡家大院周边还分布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和红军军团驻地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单体。据了解,沙土镇正在深度挖掘整理红军途经沙土相关史实,积极推进巷子口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培育“红色+研学”“红色+影视”“红色+农旅”等新业态,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在金沙县后山镇,江口渡口、大塘渡口、梯子岩渡口三大渡口静静矗立在乌江之滨,诉说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如今,游客可以通过步行、乘船等不同方式,参观钱壮飞烈士陵园、中央红军南渡乌江遗址、红旗渠等地,重走红军长征路,参与红色文化研学、农耕文化体验等项目。
据介绍,金沙县近年来积极保护红色文旅资源,以编排话剧等方式活态传承红色文化,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节点和红色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出主题旅游线路,创新旅游产品,将红色旅游项目融入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中,带给游客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旅游体验。
悬崖村寨 魅力焕新
车行于蜿蜒山路上,海拔越升越高,眼见着远处出现了颜色醒目的鸭池河大桥,便知道已经来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的化屋村附近——群山壁立,直入云天,平整的道路一旁有不少自驾的游客下车打卡拍照,走近一看,原来山下就是乌江百里画廊的秀美景色。
守着如此美景,化屋村过去的日子却过得艰难。“以前,我们这里连像样的路都没有,路的宽度只够一个人通过,行走时还要用手扒住才行,那样的路叫作‘手扒岩’。”化屋村驻村干部杨国奇告诉记者,“化屋村”原名“化屋基”,在苗语中意为“悬崖下的村寨”。站在观景平台上看,数百米高的悬崖下,有一片延伸到江中的陆地,地上残存着倾颓的旧屋,屋前是一汪小小的水塘。
“那地方就是麻窝寨,化屋村的旧址,一年到头,村子里不是被江水淹就是停水断电。”常年在化屋村工作生活的金丽一边对记者回忆,一边顺着麻窝寨的方向朝远处一指,新楼林立、村道开阔的化屋村新址箐口新村令人眼前一亮。为避水患,也为了村子的长远发展,34户村民全部搬离麻窝寨,住进了政府建好的新家。
新家新气象,化屋村开始走上发展乡村文旅、促进产业振兴的路子。苗绣工坊里,绣娘们身着苗家传统服饰,巧手上下翻飞,一件件苗绣工艺品灵动成形,随着电商销售走出大山;村前广场上,苗族歌舞队载歌载舞,以拦门酒、跳花坡、篝火舞、长桌宴等民俗体验,与游客热情互动;崖边草地上,几十顶不同大小的帐篷连片搭建,形成集露营、滑翔伞、直升机观光等户外运动体验于一体的野奢基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城里游客前来体验一把临江“村游”……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在这乌江上来来回回坐过多少次船,希望能到山外面的世界看看。”作为野奢露营基地的负责人,金丽告诉记者,这些年化屋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越来越热爱和留恋这个村子、这片土地,希望有更多人来到化屋村,感受这里的幸福生活。
2021年8月,化屋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介绍,全村目前已发展民宿25家、农家乐40家,2024年共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接待研学团队120批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文化旅游收入占村集体收入的30%以上。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在绿水青山间享受诗意盎然的田园生活。
奇幻溶洞 引人入胜
喀斯特地貌,贵州旅游的又一张名片。在织金县官寨苗族乡,有一处被称作“喀斯特地貌百科全书”的巨大溶洞——织金洞,洞内空间开阔,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分布着造型各异、规模不同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地质公园。
穿梭在洞中,游客时常会发出阵阵惊叹声。17米高的钟乳石“银雨树”是15万年地质演化形成的奇观;高高耸立的盔状石笋“霸王盔”,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自刎时留下的头盔;连绵不绝、铺展成片的巨型壁流石,共同构成一幅“石头版”的《千里江山图》……
“太壮观了,我们一路走一路看,还是看不够。”来自天津的游客陆雨虹和朋友结伴到毕节来旅游,第一站就选择了织金洞。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沉浸式体验溶洞奇观,织金洞景区推出山地跑系列赛等体旅融合的品牌赛事,以溶洞、森林、峡谷等景点为赛道,贯穿区域内多个特色景点,让选手们在奔跑中欣赏奇幻美景。此外,在每年避暑旅游季,织金洞还推出国风剧本体验游等活动,通过设置动态视觉效果,将织金洞中的溶洞、峡谷、江河等地质景观与《山海经》中的场景相匹配,打造“NPC深度互动+场景氛围+音乐营造”于一体的新玩法,让静态的溶洞奇观更富动感。(本报记者 朱金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30日 第 12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