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娱乐新闻
›
赵冬苓聊《沙尘暴》:在荒漠刑侦叙事中打捞那些被现代化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52028
主题
152045
回复
178311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娱乐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7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49
债市稳了吗?投资经理:理财集中赎回的冲击可能已经过去丨机警理财日报
0/47
疯狂的无预期,才是财富秘码
0/44
视频|利率3%以下消费贷或被叫停 多家银行上调消费贷额度上限
0/52
卡线10亿,历时两年锦程消金终完成注资!6家机构仍未达标
0/56
黄金价格突破3115美元/盎司再度改写纪录丨南财号联播
0/44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邹加怡获提名为亚投行下任行长候选人
0/52
银行消费贷告别2字头!啥情况?
0/48
保费增长与亏损压力并存,新能源车险“翻山越岭”丨上市险企年报观察②
0/45
中方提名邹加怡为亚投行下任行长候选人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赵冬苓聊《沙尘暴》:在荒漠刑侦叙事中打捞那些被现代化进程“吞没”的人|Talk对话
时间:2025-3-29 11:29
0
65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 / 朱 婷
运营 / 狮子座
编剧赵冬苓、导演谭嘉言,监制高群书,主演段奕宏、王锵、张佳宁、张瑶、黄小蕾,在《沙尘暴》未开播前,率先吸引眼球的无疑是其“王炸”班底。怎么看,这样一个阵容集体创作出的东西都不会差吧。3月28日,优酷白夜剧场开年力作《沙尘暴》开播,诚不欺我。一组组大西北的空境,随着警车、摩托车一起起飞的漫天黄沙,像极了剧中一个个暗藏秘密的角色,都在空中飘着,但似乎永远飘不出那片荒漠。在这些充满西北粗粝质感的画面里,包裹着一桩尘封八年的锅炉藏尸案。
值得一提的还有,《沙尘暴》亦是国产悬疑剧罕见地将大西北的地貌特征作为叙事容器,打造具有雄浑粗粝质感的“荒漠”刑侦悬疑剧,成功补齐国产悬疑剧地域版图。
而对于编剧赵冬苓而言,《沙尘暴》无疑也对其编剧生涯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她在与包括《文娱Talk》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对话中,毫不掩饰自己是一位悬疑题材的深度爱好者,虽说《沙尘暴》是她的首部原创悬疑精品剧,但实际上她认为自己已经为此准备了很多年。
和常规的悬疑剧不同,《沙尘暴》选择在一开始就有意无意地透露一部分真相,甚至是凶手迹象,这样的去推理化,是对故事和人物本身的一种自信。更为主要的原因还在于,
她要写的不是某个具体案件,而是整个群体在时代裂变中的失重状态。
在她笔下,荒漠地区也好,其他地区也罢,都不仅只是地理概念,更是现代化进程中那些被遗忘之地的隐喻。
诚如被问及创作初衷时赵冬苓的表述那样,她想呈现的是快速现代化进程中,那些被甩在身后的边缘地带,在那里发生的事和人。不仅是经济差距,更重要的是城乡之间、中心与边陲之间观念和生存状态的撕裂感。或许,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时代的列车呼啸向前,那些被现代化进程‘吞没’的人,他们跌落在哪里?如今生活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以下是《沙尘暴》编剧赵冬苓与《文娱Talk》等媒体的对话:
一、创作缘起
最先引发大众热议的莫过于锅炉里突然掉出来一具烧焦的尸体,这个充满暴力美学的场景亦是《沙尘暴》的叙事原点,随后,编剧赵冬苓便由此虚构了这一段发生在大西北荒漠侦探的故事。
Q:《沙尘暴》这个故事虚构在西北荒漠,在中国的悬疑里地理位置上不是那么的常见,又以锅炉掉下尸体这样的强视觉冲击开端,开篇灵感来源是?以及为什么把背景虚构在西北呢?
赵冬苓:《沙尘暴》这个故事和我过去创作别的作品不太一样。最早在最高检采访时,有检察官提到一个案子:里面有个镜头是从锅炉里掉下来一具尸体,当时这个画面冲击力特别大,我就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故事开头。但具体要写什么主题、发生在哪里,当时完全没概念——这和我过去从采访积累素材再创作的流程完全不同,属于从单一影像反推故事的特殊情况。
在反复修改过程中,故事方向逐渐清晰。
我想表现中国快速现代化进程中,那些被甩在身后的边缘地带。不仅是经济差距,更重要的是城乡之间、中心与边陲之间观念和生存状态的撕裂感。
就像我每次回老家,总觉得那里时钟走得特别慢,人和事都停留在某种旧时光里。这种传统生活形态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正是我想捕捉呈现的。
有了这个之后,才开始设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我想写一个资源枯竭的小城,它不一定是要设定在西北,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比如:第一集,镜头从大片原来的铁路通过,不光是西北,内地也有很多类似资源枯竭的城市。这样的小城不光是资源枯竭,你回到那儿会发现基本上都是熟人社会,而大城市就意味着陌生人社会,这两者之间在生活形态上、思维方式上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我想写这个东西!
追问一下,为什么听到这个案件就有了创作灵感?
赵冬苓:太惊悚了!当时我脑子里就有那个画面了,锅炉轰轰响,突然扒锅炉灰时掉下来一具尸体,随后,激起漫天灰尘。我们出来之后立马就讨论起这个画面,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写个故事,把这个画面用上,这样的场景,冲击力太大了。
作为一个悬疑剧,第二集时大家就猜出来凶手或者凶手之一,这个是您的刻意为之吗?
赵冬苓:现在的观众都非常聪明,你再掩饰观众也会猜到谁是凶手,我更喜欢那种老鹰抓小鸡的模式。《沙尘暴》一开始会让观众隐约猜到凶手或者凶手之一是谁,但对他到底为什么去作案还是得往后看,这个过程正是艺术所要着力表现的地方,我也希望这一点对观众有足够的吸引力。
Q:好奇这个本子大概写了多久,以及您在写的时候有没有代入演员人选?
赵冬苓:剧本从构思到创作历时3年,中间经历了两三次大的推翻修改,最终一稿是一两个月完成。至于代入演员与否?我做编剧时间太长了,深知代入是没用的,最后永远不知道会碰到什么演员。但对陈江河这个角色是想过的,比方说现在的主演,段奕宏这一派比较硬汉、比较粗犷的演员,但确实不确定到底能不能找来他们。
二、一次类型叙事与社会观察的有机融合
Q:您觉得《沙尘暴》这个故事题材,最重要的是悬疑推理还是城镇化的缩影呢?
赵冬苓:这两方面都有体现。这次写《沙尘暴》,特别想打造一个严谨的破案叙事——通过两个相互关联的案件,展现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确保每个破案环节都经得起逻辑推敲。
同时,在剧本构建过程中,自然融入了对城乡差异的观察。现代化进程与传统农耕文明的碰撞,构成了故事的重要底色。这种时代背景与罪案推理并非刻意叠加,而是随着人物命运展开逐渐浮现的。可以说类型叙事与社会观察在这个故事里形成了有机融合。
Q: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所谓的法理和情理之间的矛盾,反而不是剧中人物最重要的动因。比如支撑留下来的那群人,他想用情感维系周边的人际关系;而想走的那群人,更多可能是欲望驱动,想邀请赵老师就这个点做一下分析。
赵冬苓:
就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来说,维系陌生人社会的绝对不是情感,维系熟人社会的大部分是情感,维系陌生人社会的可能就是彼此之间的利益,或者是规则、法律。
Q
:这个剧里小镇的女性都想走出去,但男性最后都选择了留下来,对此,您是如何考量的?
赵冬苓:引起案子的主要人物刘大志是一个男性,他首先走出去,而且坚决不回来。原来所有人都想走出去,包括陈江河,正是由于他想走出去才导致其师父的受伤,又因为他师父受伤,导致他在这个地方有了羁绊没有走出去,最后选择留下来。剧中的主要人物王良,他从来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所以一直不想走出去,一直到最后他死在回家的路上。
坦白说,确实没有考虑过性别,而是根据每个角色的人物轨迹发展去设计到底要不要走出去。
Q:为什么要让孙彩云成为如此重要的角色,包括成为连接两个时间点,两起焚尸案件的关键人物。
赵冬苓:孙彩云挺像我以前在农村碰到的,或者前些年成千上万的农村打工妹,她们身上有特别强烈的生命力。
有一次我站在一家物流公司的院里,晚上灯火通明的大楼,大家还在分拣,伴随着轰鸣的机器,我站在那里热泪盈眶。
我觉得这真的是独属于中国的故事,而背后驱动的是所有来自非常
底层的人
,他们那种强烈的要发财、要改善自己生活的欲望。
剧中的孙彩云也是这样种人,一定要冲出去,不管用什么手段。当然孙彩云和我刚才说的非常正面的奋斗形象不一样,她走了另外一条路,但这种非常原始的欲望是一致的。
Q:您认为哪一集的哪一部分让您感觉非常惊喜,和剧本当中呈现的完全不一样?
赵冬苓:我看的是粗剪版,台词还没有调音,但能看出来谭导(导演谭嘉言)对刘盈盈(张佳宁饰演)情有独钟,他对这个人物充满了感情,所以他拍盈盈拍的非常好。
和他交流的时候,我说导演不能爱一部分人,不爱另一部分人,作为编剧尚且可以偏爱某些人,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写的比较细,有些很次要的人物倾注的精力可能就没有那么大,但导演应该平等地爱所有角色。
其实也不止是导演,相信观众对盈盈这个角色的接受度也会比较大,我觉得她是“大女主”,自己做事自己当,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她身上有这种决绝的气质。
Q:您自己在写的时候,让您觉得写的最过瘾的角色是哪个?
赵冬苓:其实就是两个女性角色,孙彩云和刘盈盈。
三、赵冬苓的
原创
悬疑
精品
首秀?
Q:您之前都是长剧居多,《沙尘暴》听起来既有悬疑,也有城镇化缩影的故事,浓缩到12集的创作体量会是一个挑战吗?
赵冬苓:这两年我其实已经创作了六七部精品短剧(目前尚未播出),对短剧体量有充分实践。我认为单一叙事本身天然适配短剧形式——若仅聚焦案件本身,十几集已是容量极限,这点从美剧的单集案件模式也能印证。
《沙尘暴》的12集体量并非刻意设计,而是创作规律的自然呈现。
相较于常规悬疑剧,我们在案件主线中嵌入了七八个主要人物的完整命运轨迹。每个角色不论戏份轻重,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历程:从核心人物到看似边缘的配角,都具备独立的人物弧光。
这种创作惯性源自我始终坚持的叙事观
,即
拒绝将人物工具化。即便在悬疑类型框架下,我仍要求每个与案件相关者都成为
“
完整的人
”
。
当这些立体角色与小县城城镇化背景深度交织时,12集的体量便成为承载人性厚度与时代缩影的必然选择——是人物命运的重量而非案件复杂度,最终决定了故事的叙事尺度。
Q:《沙尘暴》和其他作品相比,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
赵冬苓:《沙尘暴》虽然长度只有12集,但我完全是用做长剧的方式做的。我现在慢慢总结,现在所提倡的短剧和长剧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是因果关系,链条要缩短
。比如一个40集的长剧,第一集写的因,最后才发展到果,可能要延续40集,或者延续好多年,这个故事才算整个发展脉络。而一个短剧的因果关系,链条必须缩短。
第二个很重要的点在于短剧压缩了人物成长的空间。如果10集以内、或者12集的剧,又要达到大家希望的一出场就炸场,全程高能不断反转,那种强刺激、强输出这种,就很少可以为塑造人物留下空间。但塑造人物就需要细节,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建构人物关系,需要占篇幅。
Q:从别的领域开始来写悬疑剧,有哪些个人的风格是可以延续过来的?哪些方面是有突破的?
赵冬苓:
尽管《沙尘暴》可以说是我第一次写悬疑剧,但我觉得好像已经为这一天准备了多年。
我一直对这个题材,包括我小时候看的书,都对这方面的故事有所偏爱。比如说过去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后来日本的推理剧/推理小说,我看了大量这方面的书,所以说对写这个题材的作品算是早有准备,但不是有意识的准备。
另外,我在编剧里还算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比方说我喜欢写法律题材,喜欢写法庭辩论,平常涉猎的也比较广泛,这些可能都是我创作上的特点。所有这些在我有机会处理悬疑题材的时候,我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写悬疑对我来说,更多是在塑造人物、表现宏大背景前提下,做到逻辑上的严谨,不能说毫无bug,但不能出现太大的bug,因为现在的观众太聪明了,有一点不符合常理的地方,他就是会挑出来的。
所以,逻辑推理是我最大的挑战,我也尽可能谨慎,希望做到最好。具体到写《沙尘暴》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前面那一部分比较焦虑,我喜欢这个故事,锅炉里掉下一具尸体,围绕这个开头怎么推理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段对我来说是比较痛苦的,就是你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最后慢慢克服了,找到了现在的表达。
我的剧本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
Q:这两年悬疑剧挺多的,在您看来《沙尘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赵冬苓:我不敢说《沙尘暴》就独一份,写的时候也没有这种野心。因为我本人创作的特点,导致《沙尘暴》呈现这个故事,一个是主题的追求,它涉及到非常大的主题表达,即:现代化进程当中,农业文明一下子过渡到现代文明,两种文明的差距产生了很多故事,大背景赋予了这个故事;再一个,在破案上我就希望能够很严谨地把一个案子写得精彩,破的过程比较精彩,在这一点上我不知道做的是不是很好,但希望这个案子不仅仅是这个案子,而是所有人无论大小、无论戏份多少,人物能够鲜活,能够有它自己自始至终的命运。但你说是不是好呢?我觉得还是交给市场和观众去检验。
Q:现当下市场里,悬疑剧的节奏成为观众审判的重要维度,很容易陷入一集弃、三集骂的局面,您会担心《沙尘暴》播出后有这种困境吗?以及作为创作者,短视频时代下要求很快,又要给强情节,这些点会影响到您的创作吗?
赵冬苓:坦白说,到现在我也不大会去考虑竖屏短剧的冲击,有人说“长剧短剧化”,对这种理论我认为是有待商榷的。所谓的短剧,它的呈现方式如果只压缩到10集,10分钟、20分钟的短剧,那就谈不上什么人物塑造了,它更加追求的是一个强情节、强情绪的输出。作为创作者,还是希望通过时间、空间、一定的情节去塑造人物。就像写小说: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也有讲笑话、讲段子,我不相信所有人都只喜欢听段子。
所谓竖屏短剧的冲击也是这样,几分钟一个反转,非常极致的人物设计,抓马的桥段,一定会吸引大量的观众,但我不相信所有观众都希望打开屏幕全是“霸道总裁爱上清洁女工”,我不相信!会不会流失一部分观众呢?我相信也会的,其实电视剧市场最后细分的结果就是各美其美,各种题材、各种体量的电视剧去寻找自己那部分观众,那部分观众也会寻找自己喜欢的电视剧。
Q:很好奇您现在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怎么保持这种超强的产出能力?
赵冬苓:很多人都怀疑我有枪手,但我没有,我的剧本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写的。我平常的生活状态:每天不是在写作,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几乎没有更多的生活,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像一部写作机器,对这个行业,对我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充满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爱,而是把它看成我的生命。难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不写作了,我会怎么样,我正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这儿写作。
另外,我的剧本很少有改动,《沙尘暴》算是改的比较多的一部。我的大部分作品基本上都是写一稿就差不多定稿,所以我能够保持产出量比较多。
Q:您怎么看待《沙尘暴》在整个作品序列中的位置,它对您来说挑战和兴奋度是什么?
赵冬苓:兴奋度就是我写了第一部悬疑剧,《沙尘暴》是我完全把剧本做成熟了,拿到平台,平台通过,再开拍。所有的作品,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一部可能也是大家不太能记住的《沂蒙》,不大具有商业性,但我特别喜欢。其他的,我一视同仁。
写在最后:某种程度上来说,《沙尘暴》这个剧名,既想表达罪案真相如沙尘般扑朔迷离,也暗示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终将归于命运应有的轨迹。赵冬苓在那个晚上看到的灯火通明的高楼,何尝不像另一个巨型锅炉?——有人苦苦挣扎,有人烧得热烈,有人化为灰烬,但总该有人记录下每粒尘埃的故事。于是,赵冬苓执笔写下《沙尘暴》,在荒漠与现实的双重风暴中,固执地打捞着那些即将消散的真相。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