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打假元宇宙

时间:2022-7-19 09:10 0 53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新研究(ID:chuxinyanjiu),作者:袁昱,编辑:出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往往会经历诞生、火爆、冷却、思考的过程,“元宇宙”同样如此。

在经历了2021下半年的投资热潮之后,从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元宇宙赛道的投融资出现了放缓的迹象:根据IT桔子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10日,元宇宙赛道在Q2的融资事件暂时只有23起(4月10起,5月8起,6月5起),相比2021下半年(Q3:53起,Q4:47起)大幅下降。
元宇宙投资降温,其背后原因不难推测:互联网大厂投资受限,出手更加谨慎;最近经济形势下美元基金处境艰难,手中子弹不足;行业大浪淘沙、好项目所剩无几,元宇宙赛道缺乏优质标的。
因此,在经济不够明朗、项目鱼龙混杂的当下,投资人更要擦亮眼睛,剔除那些打着元宇宙噱头的“伪元宇宙”项目,才能披沙拣金,找到下一个千里马和独角兽。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公司不是元宇宙公司呢?投资人又该依据哪些特征进行分辨呢?出新研究专访了 IEEE候任董事兼IEEE标准协会候任主席袁昱博士,让我们听听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什么不是元宇宙?
“什么不是元宇宙”,这是个好问题。我们之前谈元宇宙说的一直都是星辰大海,结果很多投资人在看完商业计划书之后发现做什么的都有,有做VR的,有做3D动画的,有做数字孪生的,还有做游戏的……无论是什么公司都说自己在做元宇宙,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
从严谨的意义上说,很多讲元宇宙的企业,还远远不是真正的元宇宙,只能说这些企业的部分技术或产品在朝着元宇宙的方向发展。
如果不玩文字游戏,我认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的公司不是元宇宙公司:
1. 不够严谨
我所说的不够严谨,指的是,企业做的仅仅是元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干的事儿可能只是元宇宙的技术提供商,或者一部分模块的提供商,仅仅如此就说自己干的事儿是元宇宙,这样是不够严谨的。
同时,有些企业可能做的只是元宇宙的雏形,或者说是元宇宙相关的方向,元宇宙并没有渗透到他们产品和业务的方方面面,他们做的东西并不是元宇宙的最终形态,只是与元宇宙有相关性。
不同的人对元宇宙有不同的理解。至今元宇宙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公开表达出“我们不够严谨”,我感觉这种企业还是有自己心目中元宇宙的原则和定义的,也有自己对于原则的理解,为此企业会对自己的技术、产品、服务专门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使得自己的企业更加适合心中元宇宙的原则,这种企业的发心是好的,这种情况我们也应该鼓励。
比如,有一家做视频孪生引擎的公司,他们为政府和一些企事业单位提提供实时实景的三维视频场景,客户可以使用他们的产品进行城市规划、园区设计、安保分析等。像这种公司,他们有自己对于元宇宙的理解,他们打造的沉浸式、实时实景的数字孪生场景也确实是元宇宙的核心要素之一,他们虽然不符合元宇宙的全部定义和特点,但也是在做元宇宙相关的事情。
那具体到投资来说,“不够严谨”的项目我认为还是可以投的,因为这种项目创始人的发心是对的。
不同的人又对元宇宙都有不同的定义,包括我们最近发的报告,邀请了IEEE的几位专家提供观点,每个专家对其也都有不同的原则的定义。投资人不一定完全是对的,创业者亦然。只要大家是奔着一个长期的“元宇宙”的愿景去做这个项目,那么就完全值得支持。我认为从避坑的角度,“不够严谨”的项目至少没有欺骗的成分。
2. 有意夸大
第二是有意夸大。其实有两类公司,都属于有意夸大:
第一类有意夸大:业务不做改动,词条全文替换
这类公司在很多展会上比较常见,比如有的公司以前可能是做VR的,或者是做数字孪生、3D动画的。这些公司在元宇宙这个词火起来之后,并没有为之做任何的内部调整,也没有去想元宇宙是怎样的一个愿景,比如:
  
我公司原来的业务跟元宇宙有什么样的相关性? 为了能服务元宇宙这样一个宏大的愿景,我的产品或技术又做了什么调整?

这类公司会在产品说明里,把“VR”或“3D动画”词条全文替换成元宇宙。我说全文替换可能稍微有些夸张,这种公司不一定真的就是这么操作,但基本上他们会拼尽全力往元宇宙上靠。
因此,大家可能会在这些公司产品的评论区看到这样的评论:您做的这个东西跟3D动画有啥区别?或者您做的这个东西跟虚拟现实有啥区别?这些评论其实就是一个小的判断依据,就是说在“元宇宙”概念火起来之前和之后,这家公司做的事情和他们的产品原来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换了一个叫法而已。
为什么这类公司是“有意夸大”而不是“不够严谨”呢?因为这背后体现了一家公司的发心——有着良好发心的创业者,在了解到元宇宙之后,可能会看很多书去补齐认知,并调整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而发心不良的创业者,则只会蹭元宇宙的热度、贴元宇宙的标签。
一般来说,有一定发展历史的企业更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对于元宇宙的理解去补齐短板,比如 meta,他们为了转型元宇宙确实做了很多战略、业务和组织的调整,做的事情确实和之前不同了;而有一些初创公司,则往往倾向于蹭热度和贴标签,将“虚拟现实”“动作捕捉”“3D建模”等词条全文替换成“元宇宙”,这种情况其实就属于有意夸大。所以这一类公司,我觉得他的发心其实不是那么纯正了,这类公司希望在贴上元宇宙的标签之后估值会更高,或者说股价会更高,因此投资人在遇到时要谨慎判断。
第二类有意夸大:产品不够持久开放
第二类是做虚拟世界的公司,对这类公司我有两个判断依据:
  

    产品具备持久性吗?
      

首先是看他们的公司的产品是不是具备“持久”的特征。现在元宇宙公认的最核心特征就是“持久”,假如一个游戏公司做了一个开放世界的网游,那我们就要看:用户在游戏里创造、破坏了什么东西,如果下次登录痕迹还在,就是持久;但如果每次登录进去都会重置,就不持久。比如吃鸡,每次登录地图都会刷新,就属于后者。没有持久特征的游戏硬说自己是元宇宙,就属于有意夸大了。
  

    宣传“虚拟资产可迁移”吗?
      

其次是看他们是否在宣传中声称“虚拟资产可迁移”。很多做虚拟世界的公司会拿NFT说事儿,他们说你看,我的虚拟资产能够在虚拟世界之间迁移,用户只要买了一个虚拟的装备,就可以天经地义地拿着它到处走。但是说这话的人99.9%是不玩儿游戏的人——他们想当然地觉得一个装备或者一个资产在不同元宇宙之间的迁移很重要,但其实压根不重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举个例子,我自己是玩游戏的人,我既玩使命召唤,也玩和平精英。就以这类型的游戏为例,有什么必要非得把使命召唤里的枪带到王者荣耀里面呢?一个游戏里头每样武器属性的设计,都与这个游戏本身的可玩性息息相关,所以游戏公司里才有“游戏策划”这个工种来调整游戏里各模块的数值。游戏里有一样东西叫做“平衡性调整”,如果你硬要把一个游戏里的某件装备带到另一个游戏里,那就影响了两个虚拟世界的平衡性,两个游戏都没法玩了。
综上,我想表达的是——每一个虚拟世界里面的物品,都与这个虚拟世界本身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保持这个虚拟世界的平衡性,而不是去破坏它。

元宇宙的核心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做感知与交互的,包括现在做XR技术的一些硬件公司。从感知交互的角度讲,将这类公司做的事情称为元宇宙问题并不大,因为“不够严谨”和“有意夸大”之间的界限本来就比较模糊,从相对善意的角度,我还是愿意把这类公司归类为“不够严谨”。
还有另一类核心技术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虚拟世界,这类项目就可以用我们上文中说到的“是否具备持久性”和“是否宣称虚拟资产可迁移”进行判断了。
3. 蓄意误导
第三种情况是蓄意误导。这就涉及到“NFT” “Web3” 与“元宇宙”之辨了。
很多人会把NFT和Web3等同于元宇宙,一说NFT就是元宇宙,一说Web3就是元宇宙。
其实NFT和Web3从技术角度来讲,对于元宇宙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它们的底层技术可以在元宇宙中发挥有益的作用。但对元宇宙来说,NFT和Web3本身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如果将NFT和Web3等同于元宇宙,那么其实就是喧宾夺主、把自己定位到了元宇宙的本体,这个就属于蓄意误导了。
  

    将NFT等同于元宇宙
      

我们先说NFT。NFT是基于Web3或者基于区块链出现的,它对元宇宙确实有一些有益的作用,比如可以给予创作者一些激励;但是现在很多打着元宇宙标签的NFT,没有使用价值,只有所谓的收藏价值或者投资价值,很多NFT就是孤零零的一个图片或者3D模型,这个就属于典型的舍本逐末和混淆视听。
为什么呢?元宇宙本身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大家心目中元宇宙的愿景是对各行各业、对生产生活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东西,但是你如果把这种只有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东西称为元宇宙,我觉得这是不成立的——收藏和投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只占一小部分比重,这与元宇宙的“体验”和“泛在性”背道而驰,对于元宇宙的主流需求绝对不会是收藏和投资,因此不能简单地说NFT就是元宇宙。
  

    将Web3等同于元宇宙
      

再看Web3。为什么说Web3也不是元宇宙呢?我认为有两个因素可以说明:
  
Web3的核心是去中心化,但元宇宙也可以是中心化的; Web3主张用户的“所有权”,但其在元宇宙中的意义并不大。

首先,就元宇宙本身来说,它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都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但也可以是中心化的。比如基础设施,已有的元宇宙的雏形,比如第二人生SecondLive,Roblox、meta等,它们都是中心化搭建的。
应用场景也是一样,现有的根正苗红的元宇宙的雏形都是中心化的,从商业角度我们也可以预见,确实可以有中心化的元宇宙,不是非得去中心化不可。而且不管是从技术还是商业角度看,中心化的元宇宙在功能、性能等很多方面可能都比去中心化的元宇宙要做得更好。
其次,很多Web3的鼓吹者总是拿“所有权”来说事儿。他们会找一个占据优势地位的大企业,说你看,之前web1.0相当于用户只读,然后web2.0就可以写、可以创建内容了,到了Web3.0用户可以拥有内容了,有所有权了。
在Web3中,用户确实用户确实有了所有权。但有了所有权之后,用户并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收益——如果项目方跑路了,用户连告都没地方告;用户的使用权也没有得到更加切实的保障——至少就现在来说,有了所有权之后,用户很难在项目里玩出什么新花样,也很少享受到新的服务。因此,只拿“所有权”说事儿是没有用的,目前它对用户而言没有实际意义。
回顾IT的进化史,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个趋势: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用户日渐接受了从有形的产品到无形的服务的转变。这种转变,本质上其实就是是“重视使用权而轻视所有权”。你现在说Web3时代来了所以我们要开历史的倒车,又回过头来讲,其实还是所有权更重要,这就没法自圆其说了。
优先投资工业元宇宙

很多人认为,在元宇宙时代,所有行业都会被重构一遍。
这句话说得没错。正如同移动互联网重构了游戏、电商、本地生活等行业,元宇宙也将对很多行业进行颠覆性的重构。
而具体到工业元宇宙和消费元宇宙哪个领域应该优先投资,我个人认为,是工业元宇宙。
我个人是消费元宇宙的信仰者,但是受限于当下的技术状况,消费元宇宙各方面的体验确实还比较差强人意——尽管去年meta的Oculus Quest2卖得很不错,但还很难称得上是整个市场的爆发。换句话说,消费元宇宙需要以良好的体验和便捷的操作来吸引用户,但目前来讲,这两点都很难实现。
而工业元宇宙就不同了:工业元宇宙追求的是产业的数字化,它对个人体验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对价格也没有那么敏感。工业元宇宙在乎的是我用了这些技术和解决方案之后,能不能给我带来增益,比如降本增效、减轻碳排放、提高生产率等。这些在现有的条件下就能做到,因此VR、数字孪生这些技术在工业元宇宙里能够优先得到使用、优先产生收益,当然也就能够优先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带来回报。
那么,元宇宙投资人应该怎么办?元宇宙覆盖的行业这么广,你应该从哪下手呢?我认为投资人第一步要做的是,问问人家相关行业的人这东西行不行。
如果我们把“元宇宙对各行业的重构”讲的更接地气一点,其实就是做“数字化转型”,只是元宇宙是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如果投资人不了解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展,也不去跟行内人交流,想当然地认为我有区块链了,我有NFT了,我有Web3了,我就能把这个行业重做一遍,这样大概率是会翻车的。
纵观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技术变迁史,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除了移动互联网依靠iphone实现了爆发式崛起,其余很少有哪一个技术在某一个时间点突然爆发。技术的进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元宇宙也不会是到了某一个点就突然爆发的事情,一定也是一边耕耘、一边收获,循序渐进发展的。说得文艺一点,元宇宙之路,就是一条需要耐心攀登但沿途风光无限的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新研究(ID:chuxinyanjiu),作者:袁昱,编辑:出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