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华语电影回顾

时间:2017-6-13 10:37 0 250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0.jpg

回想五十年代,既无电视机,哪来录影带?至于VCD、DVD则属幻想未来科学产物。若想欣赏电影就必须到电影院去。

当时的西片及华语片,无论片名和明星之遴选总觉得比现在都胜一筹。华语片诸如《青青河边草》·《小城之春》·《芦花翻白燕子飞》·《白山黑水血溅红》······文艺气息浓厚,忆起仍感亲切。西片名汉译也绞尽译者的脑汁。有一部名Pillow Talk的西片,本可简译为《枕边细语》,海报印发时则赫然浮现七个汉字《夜半无人私语时》,取自唐诗《长恨歌》中的诗句。意大利电影Bitter Rice,译名《粒粒皆辛苦》,同样出自唐诗。

那是香港拍摄的华语电影在菲公映可说是全盛时期。“邵氏”与“国泰”两家电影公司虽属耗资百万的大制片商,但已是六十年代后之事了。之前,“永华”出品的《海誓》、《火葬》、《山河泪》等都是经典的制作。“长城”、“龙马”、“凤凰”等公司的影片也经久不衰,深得观众的好评。其制作以严肃著称,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反封建,把官僚地主的影片如:《说谎世界》、《狂风之夜》、《枇杷巷》(即《日出》)、《花街》、《豪门孽债》等。但有部份人则因其属左派电影公司,将这类题材的影片称之为“说教”,甚至取笑“难道穷人永远是好人,富人都是坏蛋吗?”

谈到不朽的华语影片,谁都会如数家珍的列出数部:《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这一辈子》、《万家灯火》……但奇怪的是拍摄这些优秀影片者都属左派的电影工作者。

由于当时菲律宾的国策极端反共,此间的国民党驻菲总支部和大使馆对影片的内容非常重视,一旦在电影检查处发现在对白、内容等方面带有“左倾”的色彩,即刻“开刀”剪掉(如上海“文华”出品的《表》),不然就干脆不通过(如《小二黑结婚》)。观众在观看时往往懊恼某段对白不知所云,或不明不白地跳了一大截(即闽语“跳针”),怒骂电影院放映机“古旧”,殊不知被大官们做了手脚。

香港“长城”影片《一家春》内有插曲《故乡》就是一实例。该歌的歌词是这样:朵朵白云飞向我的故乡,青山重重樵歌嘹亮,看那东方鲜红的朝霞,歌唱我的故乡……杨柳青青,风和日长,燕子儿飞过短墙,百花齐放,鸟语花香,蝴蝶翩翩四方。国民党认为“歌唱我的故乡”与大陆的《歌唱祖国》隔岸对唱,而“东方鲜红的朝霞”又与《东方红》合拍,“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也与大陆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唱和,所以判定那是一首“共产歌曲”,禁止播唱。

国民党大使馆自然没有那股闲置的能耐连芝麻小事都管,而是配合国民党忠贞分子代劳的。同时各书店也应“自律”,负起censorship的责任,对香港入口的书籍画报自检查。

记得又一次在王彬街书店阅看《长城画报》,发觉每本都少了三页,随即明知故问店员:“这些画报为什么都少了三爷?”店员睁大眼睛高声回答:“你去问大使馆呀!”心里发笑:我早知道了!继续翻了数本,想不到有漏网之鱼,一本完整无缺的《长城画报》握在手中,好高兴呀!我拿给店员看,他笑了笑,好在没有被抢回去“开刀”。原来被斯去的三页是“新中国电影”介绍。那是五十年代拍摄的《赵一曼》、《民主青年进行曲》、《大西南旋歌》、《姐姐妹妹站起来》、《上饶集中营》、《团结起来到天明》等十几部影片。

五十年过去了,天亮了,旧中国变成新中国。连一些最反共反华的死硬派也得承认,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的建设一日千里,引世人瞩目,令中国人感到光荣。

然而,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以前那些描写旧中国的事物景象——人民的苦难、大官僚、大地主、大贪官的影片,似乎在现实生活中有卷土重来之势……中国人民老是受战争折腾的《高山下的花圈》,被迫害的《牧马人传奇》,将来以赖昌星及涉案的大小贪官为主题的电影或再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夜上海》那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糊天糊地蹉跎了青春……”的曲调又再在黄埔江边歌舞厅响起?是否再需要一批《霓虹灯下的哨兵》吗?

警惕《腐蚀》呀!

(摘自《八连孩子的心声》/作者蔡介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