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菲龙网专讯】据新华社报道,4日清明节,台北微风和煦,晴空万里,一派初春气象。记者当天来到台北最大的公墓之一、位于市郊木栅地区的富德公墓,探访当地市民的祭扫活动,发现树葬、花葬、海葬等环保殡葬形式正深入人心。
与大陆一样,台湾地区也有清明假期。为了满足市民祭扫的交通需求,台北市政府专门开辟了扫墓公车,免费供市民乘坐。4日正是清明祭扫活动的高峰,来富德公墓扫墓的市民络绎不绝。有关部门对上山道路进行了交通管制,只准扫墓公车进入,路况并不拥堵。
富德公墓的核心区是高6层的灵骨楼,楼前辟有巨大的祭桌区。在入口处,有志愿者免费提供电子莲花灯。遮阳棚下,两百余张祭桌整齐排列,供市民使用。祭桌区四周贴有“灵骨塔楼不贩售金银纸”“金银纸全面集中代焚”“多元环保新选择,共同珍爱大自然”的横幅,鼓励大家不点香烛、不烧纸钱,尽量少烧香。
上午9点,记者在现场看到,来祭扫的台北市民大多阖家前来,不少家庭还是三代同堂,现场人头攒动,但秩序井然。他们将水果、糕点等祭品和电子莲花灯放在祭桌上,神情肃穆,在完成燃香、鞠躬、插香的程序后,鱼贯进入灵骨楼内,探视先人的骨灰罐。
在祭扫过程中,大部分市民都响应了“一人只烧一炷香”的倡议,现场看不到巨型的香烛,也没有人燃烧纸钱。一旁实时监测PM2.5的仪器显示,公墓空气情况良好。
在灵骨楼附近的山丘上,是公墓于2007年启用的咏爱园树葬区。举目望去,不见一块墓碑,也不见一个名字,只有大片的草地和苍松翠柏静静矗立,偶尔有几簇鲜花点缀其间。远处山脚下是蜿蜒的公路,熙来攘往的车辆依稀可见,但已听不见声音。这里的静谧与灵骨楼前的喧嚣截然不同,仿佛是两个世界。在苍松翠柏之下,长眠着9700多位逝者的骨灰,他们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正在此处祭扫的台北市民白世隆先生告诉记者,去年父亲去世后他和家人经过实地考察,选择了树葬。“这里山明水秀,视野开阔,墓园保养得很好,一点都不脏乱,适合逝者长眠。大家都很有环保意识,不烧纸钱,祭扫的物品用完就带走。”
树葬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逝者的骨灰要装入可分解的环保纸袋中埋藏,一般是围绕几株树木划定一片埋藏区域,每四年有一年养护,让树木和土壤休养生息,过后再重新启用。这样既保有入土为安的传统,又不占用土地空间,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循环使用。
由于原有区域已趋饱和,树葬区新辟了金铃园和紫云庭葬区,于4日当天揭幕,将新增1100个树葬穴位供市民使用。两个新葬区将选用黄花风铃木及蓝花楹作为主题树种,为园区增添一道新的风景。
在百花相拥的阳明山第一公墓,台北市于2013年设置了花葬区,现有面积8200平方公尺,共有18个葬区,种植了樱花、流苏、罗汉松等乔木,以及杜鹃、茶花、桂花等灌木,让逝者长眠于优美浪漫的氛围中,让生命得以在大自然中延续,留给世人永恒美好的回忆。
台湾近年来大力推行树葬、花葬、海葬等环保殡葬形式。截至今年2月底,台北市采用这三种形式的殡葬业务累计已达13068件。为鼓励采用环保方式,台北市殡葬管理处对选择上述方式的市民不收取任何费用。此外,桃园与台北、新北已连续几年举办联合海葬,台中今年也将与苗栗、彰化、南投举办四县联合海葬。
在台湾各地,环保殡葬正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选择,崇尚自然、注重环保和公益成为主导许多民众身后事的理念。
据媒体报道,高雄一对八旬老夫妻在世时原本规划身后树葬,后来得知遗体捐赠信息,夫妻俩一起签署自愿书,“在环保葬之前还能有最后一次贡献”。两人相继过世后,如愿成为“大体老师”(即捐献遗体供医学院教学使用),之后再将骨灰洒在同一棵树下。
慈济医学院去年开始与树葬区合作,有一半以上捐献遗体者选择树葬,理由几乎都一样:“不想给小孩添麻烦,死掉了不用花时间来拜了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