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菲律宾华校的历史和现状

时间:2017-3-26 11:41 0 845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922769_10151614690603395_675897349_n.png Tiong_Se_Academy_Historical_Marker.jpg

菲律宾中西学院


一、初创时期(1899-1935)

早期的华侨出洋谋生是跑单帮式的,不带家小,绝大多数是赚了钱后就会回到福建、广东老家去。因此在这时期就不存在子女的教育问题。然而随着中国人移民潮的到来,随着华侨人数的剧增,子女的教育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

十九世纪后期,华侨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带动了他们以中华文化为根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一些经济上富有的华侨就将他们的子女送回祖籍接受中文教育(大清驻菲律宾首任总领事陈刚就是一例)。然而,回原籍接受教育也并非上上之策和长久之计。华侨都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作用。因此,创办学校的意识逐步在形成中。

就在同一个时期的另一个侧面,由同乡或族亲,三五子女,工余饭后,不定时聚合,请人简单教授千字文、尺牍。更有些事业较大之华侨,从国内聘请读书人来菲,身兼两职,既充子女之教员,又作商业之簿记。这时菲律宾始早期华侨教育雏形已经出现。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4月,大清驻菲律宾首任总领事陈刚(旅菲华侨“甲必丹”陈谦善之子,在菲律宾出生,年幼回国读书,后高中进士)因华侨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需求,便征求商家同意,以旧有“甲必丹”衙署为校舍,聘请晋江举人龚绍庭为校长兼教师,“惟时中国尚无小学制度,亦无相当小学课本。故教材犹不脱四书五经与视为最切实用之尺牍焉。” 而创办了“小吕宋大清中西学堂” (即菲律宾中西学院PHILIPPINE TONG SE ACADEMY的前身),开创了菲律宾华侨教育的先河。初创时学生二十余人。旅居菲律宾的中国人之子女终于有机会能够在当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⑧。

1899年,刚取代西班牙占领菲律宾的美国殖民政府,在教育领域实行自由政策,对于华侨办学任之由之,不加任何限制。甚至华侨办学不必向美国殖民政府立案。

1899年的中国,刚经历了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改良派被压制。直至1911 年武昌起义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民国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913年相继公布了壬子学制、癸丑学制,初步奠定了中国的学校体制,成为新式学校的教育模式。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以及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新式学校模式和学制。大大地鼓舞了海外华侨办学热情,菲律宾的华侨学校也在这种形势鼓舞下,蓬勃地发展起来。诚如中西学堂故校长颜文初在《中西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撰文说:“本校成立三十年,予承乏教职占其半,前十五年学校其名,私塾其实,为暂立始基时期。至辛亥始谋扩充。⑧”中西学校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以及时势的影响,办学模式、规模和教学内容都开始步上正轨。

1200px-HwaSiongSeal.svg.png B5.jpg B1.jpg

华怡朗商中学

66567_logo_0_21602918.jpg images.jpg download.jpg

马尼剌爱国学校

P02.jpg hqdefault.jpg

宿务东方学院

1912年怡朗中华实业学校(现华怡朗商中学)创办,开始了菲律宾外省办校的先河。同年,马尼剌爱国学校创办, 1914年菲律宾第二大城宿务中华学校(现宿务东方学院)创办。

24848_107656365921921_4387154_n.jpg

溪亚婆中西学校


120px-Sshs_new_logo_triangle_copy.png hs_.jpg

圣公会中学

1915年,菲律宾华侨教育会成立,负责统一领导、管理、协调、推动华侨教育。此后,华侨办学迅速发展,1917年,溪亚婆中西学校、华侨女子学校(现圣公会中学)相继创立。1919年,培元中学、礼智兴华学校、三宝颜中华学校等先后创立。1923年第一家中学菲律宾华侨中学(现侨中学院)创立。从 1917年-1935年这十八年的时间里,菲律宾的华侨学校如雨后春笋,总数已经达到了七十九所,学生人数将近一万名。

P03.jpg

礼智兴华学校


chong-hua-logo.png

三宝颜中华学校


220px-PCC_Logo.png old pchs school.JPG old pchs school2.JPG old PCHS School3.JPG PCHSannex.JPG

侨中学院

初创时期的菲律宾侨校,教师是从国内聘请来的,教材是国内运来的四书五经。二十世纪初,侨校开始兼授英文课程。当时侨校的学制与国内基本上是同步的。

二、发展时期(1936-1955)

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菲律宾的华侨社会闻风而起,开展捐款、捐物,抵制日货等运动。同年,全菲各地华侨学校也迅速组织成立“菲律宾华侨学生联合会”,开展宣传抗日,抵制日货,进行捐献财物、劝募公债、回国报效、参加抗日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积极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少中国的文人、教师为避战火,渡海来到了菲律宾。这些人多数在侨校担任教职,成为当时侨校的教学骨干。给在发展中的菲律宾华侨教育,增添了生力军,在这些人的参与下,当时全菲侨校,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批中国的文人、教师为推动侨校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菲律宾华文教育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进登陆菲律宾,全菲华侨学校先后停课。不少华侨转入山区,年轻力壮者参加了游击队,继续和日军斗争,不少侨校学生在战火中上了生动的、有意义的一课。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各地华侨学校先后复课。到了1946年11月,全菲的华校已恢复到九十三所,基本上接近战前水平。不久,独立后的菲律宾政府便重新登记侨校,并立案加以管制。强制性地规定了必须开设的菲、英文课程。从此,侨校的双重学制便开始了。

1947年4月18日,中菲两国政府在马尼拉签订《中菲友好条约》,条约第四条规定: 双方侨民可依照彼国法律规章,享有在对方领土上开设私立学校以教育子女之自由⑨。在《中菲友好条约》的推动下,1947-1949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里,菲律宾华校增开了三十几所。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菲律宾政府以美国的马首是瞻,断绝与中国大陆的往来,菲律宾华侨及其子女回祖籍地福建、广东探亲,基本上中断。1953年,菲律宾政府更完全禁止两国人员的往来。因此,华侨子女回国学习中文的机会便完全消失。

另一方面菲律宾政府和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因此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侨校作为台湾当局的海外侨民学校,必须向台湾侨务部门办理登记,申请侨校证书。当时侨校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教学模式都完全是台湾的,侨校的中文教科书,也是从台湾运过来的。

三、督察时期(1956-1976)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世界民族独立烽火的燃起,随着殖民主义者在东南亚的破产,东南亚各国相继宣布独立,奉行民族独立政策,民族主义的思潮抬头,此时东南亚的华侨教育受到独立后的政府越来越多的严格管制。菲律宾也不例外,甚至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惊涛骇浪。1955年 7月,菲律宾众议院发表(敏感词被屏蔽)渗透侨校报告,菲律宾从国会到民间自上而下刮起了一股股排华、关闭华校之风浪,一时菲律宾侨社风声鹤类。一些来自中国的教师为避免惹祸上身,想方设法离开了菲律宾。

有鉴于侨校的关闭将对菲律宾侨教和侨社造成巨大影响,也对台湾当局的侨教、侨务政策造成打击。1956年1月,仍旧与菲律宾保持官方关系的台湾当局便出面与菲律宾政府通过协商、谈判,签署了《中菲督察华侨学校备忘录》。备忘录承认菲律宾政府对侨校实行严格的督察权力,所有侨校必须向菲律宾教育部私立教育局登记立案,并取得办学许可证。这时,菲律宾侨校的中文部和英文部,都处于私立教育局的督察和直接管辖之下。

《中菲督察华侨学校备忘录》强制侨校必须实行英语教学的双重学制,强调英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时间要多于中文的设置和教学时间。即英文学科周课时要遵照菲律宾教育局的规定:中学1200-1400分钟,小学1100-1175分钟;中文学科周课时要按台湾侨务部门的规定:中学900-1000分钟,小学800-870分钟。同时规定英文课程作为主要科目,安排在上午上课;中文课程安排在下午上课。在六十年代,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已经开始出现了的变化,出现了滑坡的现象。一九六一年,菲律宾教育部就通令全菲侨校,规定并把华文课程由原来的每周二十四节课,压縮为十八节课(当时每周六天,每天三节课)。刚开始时,这种影响还不太明显,若干年以后,就逐渐显现出来;其次应该是主流社会长时间的民族同化的结果(“民族同化”论点是已故著名留美人类学家施振民教授和我谈论华文教育时提到的)。当时在学生中、家长中也开始把精力慢慢地向英文学科倾斜。以至于后来也有些人讲,就是没有1975年政府的菲华法令,我们也是迟早也会自己菲化的。

从60年后期至70年代,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开始不同程度地呈现衰落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独立后的东南亚国家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对当地华人采取排斥、压制,强制同化的政策,他们不约而同地把限制甚至禁止华文教育作为施行上述政策的主要手段。

1959年,由于华侨申请加入菲律宾国籍人数的激增,引起菲律宾国家有关当局关注,据他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华侨入籍只是为了经商之便利,并无效忠菲国之诚意。为此,菲律宾政府便开始调查华人非法入籍事件,并提出修改归化入籍法,以加速政府对外国侨民的同化政策。

同年,计顺省推事黎沙溜更是提出关闭所有华校,他认为:华人既然有意在菲律宾永久居留,就应将其子女送到菲校就读,学习菲律宾人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不必要再设立华校。自此关闭侨校的提案又开始在菲律宾众议院出现,并得到不少议员的附和。力促菲律宾当局关闭所有华文学校 ⑩。
1963年,《马尼拉时报》披露了菲律宾教育局即将公布的关于改革侨校的计划,该建议书明确提出:华文学校完全采用中国式的教育制度,不但训练华人成为中国人,同时还使菲人成为中国人,对推行同化教育有所障碍。消息一出,又引起人们的一阵恐慌。

从1957年起到六十年代末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菲律宾的华侨教育一直风雨不断。各地区教育局的督学,每学年都有几次到华校督察、检查。从学校的董事、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到学生国籍证明和居留手续;从学校的各种制度、中英文课程设置到教学时间表,都成了他们督察的范围。看看是否有违反相关的法律。

由于强制性的双重学制,使侨校学生几乎承担了双倍的学习压力。中文课程的时间减少了,中文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也减少了。更由于中菲断绝往来,来自中国的教师管道被切断,造成了中文教师的短缺,直接导致了教师的年龄的老化。从此侨校的中文水平便日趋式微。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向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菲律宾政府,也开始筹备和中国谈判建立外交关系。马科斯总统为了让华侨在中菲建交前成为效忠菲律宾国家的菲律宾公民,避免建交后倾向中国大陆。他实施了中国侨民的集体转籍,并实行华侨学校菲化的法案。

根据1973年4月发布的列号176的外侨学校全面菲化法令规定:菲律宾境内所有外侨开办的学校实行全面菲律宾化,即学校必须由100%的菲律宾人或由菲律宾人控制60%的社团,才可以依法创办学校。学校的董事会成员、学校行政主管必须全部由菲律宾人担任;外侨学生不得超过学校总生数的三分之一。法令并且明确写道:“目的是防止华文学校成为宣传外国意识形态的工具,并在本国的外侨中鼓吹对祖籍地的爱国主义、效忠和忠诚”。

download (1).jpg

密三密斯光华中学


CNCHHSLogo.png center.jpg

中华学校

法令还规定:学校的校名不得含有外国的色彩,一切有中国、中华色彩的校名都要改。很多学校怕触犯法令,把中文校名都拿下来,就好像我任教的学校,中文名是:密三密斯光华中学,英文名:MISAMIS CHINESE HIGH SCHOOL。根据总统法令中严禁有外国色彩的规定,董事会就将之改为MISAMIS UNION HIGH SCHOOL,用油漆把原来的中英文校名统统覆盖,再写上了新的英文校名,中文校名都不敢写上去。直到八十年代初,看到暴风雨已过,我们才把于右任为光华题写的 “密三密斯光华中学” 八个大字写了上去。其他学校多数也是这样的情形,当然也有个别华校冒险把CHUNG HUA SCHOOL的英文校名保留下来,因为他们认为菲律宾政府的人不懂CHUNG HUA SCHOOL就是中华学校。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这事件对华人社会,以及学生、家长造成的冲击。

176号法令把华校的中文学制改为与英文学制同步: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中学四年;并把华文课程、时间、教材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华文程只保留华文一和华文二(华社又把“华文二”称为“综合”,教一些中国史地常识和成语)两个科目,其他的中文学科全部取消。每天上课时间为 120分钟。而华校所采用的教材,还必须经过菲律宾教育部审查批准。

176号外侨学校全面菲化法令规定:从1973年4月-1976年4月三年的时间,作为侨校菲化的过度期。由于1975 年大批的华侨依照总统法令集体入籍,成为华裔菲律宾人,使得当时大部分华侨社团得以成了由菲律宾人控制百分之六十的社团,也使得当时侨校的学生,达到了 “外侨学生不得超过学校总生数的三分之一”的规定。一切都符合176号外侨学校全面菲化法令规定。

研究菲律宾华文教育历史的人多数以1975年“华校菲化法令”的实施作为菲律宾华文教育历史一条分界线,即前一个阶段就是自1899年陈刚创立“大清中西学堂”到1975年菲律宾侨校菲化;后一个时期是从1976年“侨校菲化”到今天。

菲律宾的华人社会习惯于把前一个阶段称为“华侨教育”;后一个阶段称为“华文教育”。1975年后,人们也改称“侨校(华侨学校)”为“华校(华文学校)”了。从那时起,具有七十多年历史菲律宾的“华侨学校”便成了历史名词。

四、菲化时期 ( 1976-1990 )

download (2).jpg download (3).jpg

《幼稚园常识》

菲律宾侨校的菲化,可以说是菲律宾华文教育自陈刚创立中西学堂以来最大挫折。全菲一百多家华校,在政府的菲化侨校的法令下,都小心翼翼,遵照法令,生怕有所触犯而导致政府关闭学校。据亲身经历过这段时期的老师们说,那时虽然大家的情绪低落,然而也只能好好利用每天120分钟,让学生继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学生读书,首先要有书。菲律宾的华校全面菲化后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中文教材。督察时期侨校所采用的教材,都是由台湾运来的,课程的设置也是根据台湾的模式。在菲化后的华校已经是菲律宾的学校,使用教材必须经过教育部长审查批准。1957年成立的菲律宾华侨学校联合总会(简称“校总”),于1975年,匆匆忙忙出版了华校菲化后的第一套课本《幼稚园读本》、《幼稚园常识》、《小学华文课本》、《小学综合课本》、《中学综合课本》等,供华校使用。1976年菲律宾新疆书店也出版了经教育部审查同意的《幼稚园华语课本》、《小学华语课本》、《中学华语课本》。

这两套中文教科书,在侨校菲华初期,解决了没有教科书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教科书由于教学理念陈旧,缺乏科学性、趣味性,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存在的错误不少。加上老师教学方法呆板,练习方式单调等原因,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那些教科书与学生知识水平严重脱节,没有考虑当时情况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内容偏离了现实生活、社会需求。因此加深了学生对学华文的畏难情绪,这理所当然地没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使学生徒生“学非所用”的感觉。

由于督察时期菲律宾华侨教育就风雨不断,六十年代开始,侨校的中文教学质量,就开始下降。菲化法令一实施,更是江河日下。有鉴于此,部分家长也只能要求他们的孩子先学好在菲律宾生存至关重要的英文学科。据介绍,以前侨校的个别学生赶功课时,会在英文学科的课堂上偷偷做中文作业。而这时,情况已经发生了一百七八十度的翻转,个别学生会在中文课偷偷做英文学科的作业。

菲化后,菲律宾的教学环境改变了,教学目标不同了,教学时间缩短了。然而多数华校仍旧保留着菲化前那陈旧不堪观念。对于引进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是停留在会议上,但在实质上,几乎是一成不变上。因此有人批评所谓“教学改革,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什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教学质量的提升仍然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而由于华文教师的薪俸微薄,社会地位低,大部分的教师无法用他们所得的薪酬去维持一个小家庭的起码生活。因此,不少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教师未能安心工作,在生活的迫使下,不得不离开学校,向外谋求发展。更形成了当时华文教师的严重缺乏。

1986年10月1日,菲律宾著名老报人、《商报》社长于长城先生应邀出席密三密斯光华中学庆祝五十周年校庆,并在大会上作主旨发言指出:顺应时代潮流,“把培训新一代具有中华文化道德熏陶的良好菲律宾公民作为今日的历史使命。”第一次高瞻远瞩地为菲化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⑾

虽然侨校菲化后,政府对华校实行的前所未有的严格控制,但是都不能阻止华校和华社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执着追求。大家在重挫之余,认清形势,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因此,在菲化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尤其是八十年代后,全菲各地仍有数十家新办的华校在新的环境中诞生。

五、振兴时期 ( 1991-现在 )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河日下的华文教育,引起了菲华社会各界人士的忧心。“没有华教,就没有华社”,是菲华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也是大家的共识。关心华教的各阶层人士不断发出了改革华文教育的呼声。华文报刊举行专题谈论,不少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的看法,不少是精辟的见解。

WAI.jpg

华教中心

1991年5月,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简称华教中心)。同年,华教中心受国务院侨办委托,华教中心开始组织华语教师、学生前往中国学习、参观。并在以后的每年暑假都组织教师到中国进修;组织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并经常邀请中国的著名专家、学者到菲律宾讲学,培训华语教师。之后的十几年里,华教中心还协助部分华校从中国聘请汉语教师来菲律宾任教。

四、五十年前,由于当时一般华人家庭经济的原因,大多数华人家庭的孩子,是由母亲带大的。而现在多数的父母都忙于自己的生意和工作,每天和孩子接触的时间不多,孩子大多是由菲律宾保姆带大的。很自然的孩子自小就从每天与他们接触时间最长的保姆那里学到了菲律宾语,这样一来菲语就成了他们的第一语言,作为母语的汉语就成了第二语言。

1991年,成立不久的菲律宾华教中心邀请北京语言学院吕必松副教授来马尼拉传授华文教育的理论。吕必松副教授抵达后,通过对菲律宾华校的实地考察,重新撰写讲稿,举办了轰动一时的《第二语言教学》的专题讲座。这是在菲律宾华语教学历史上,第一次引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

然而,纵观菲律宾的华文教育现状及其特点,又与一般的第二语言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第二语言教学一般是指零起点的语言教学(多数是成人),他们学习的目的是语言,交际中的语言。菲律宾的华文教育的对象,大部分多多少少有些中华文化背景,学习汉语一般也非零起点,而且学习者都是学龄儿童,他们不但学语言,还要学文化。因此,菲律宾华文教育确切地说,是母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门类。

1993年11月,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和会成立(简称“校联” ),会员学校超过一百家,遍布全菲各地。校联成立后,也多次邀请台湾专家到菲律宾协助培训教师。并多次组织教师到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东南亚学习、考察。

20071360301.jpg 20071334341.jpg

《菲律宾华语课本》

1997年4月,经过五年的试用和修订,华教中心出版小学《菲律宾华语课本》1-12册。并在之后的2003年6月出版发行中学《菲律宾华语课本》第13-20册,为菲律宾华校提供了一个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大纲,确立了新时期菲律宾华语教学的目标。这是菲律宾第一套本土编辑的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崭新的教材。这套教材的出版,填补了菲律宾华校新时期华文教育教材的空白。这套教材以语言交际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精讲多练原则,立足本地,并备有繁体字和简化字两种版本,深受欢迎。这套教材,为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振兴,起着良好的作用。

1998年6月,晋总开始实施“华文教育辅助方案”,每年出巨资出从中国聘请华语教学督导来菲,委托华教中心具体管理,安排到各校进行华语教学督导工作。督导老师为华校带来了华语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晋总并于每年元月份五个星期六上午,举行“华语教学讲习班”,推动华语教学改革,受到相关华校的欢迎。

1999年4月,陈永栽理事长任内,商总成立了文教委员会。加大了对华文教育支持的力度。同年12月,菲华商联总会、菲华校联、华教中心联合举办了“菲律宾华文教育一百周年”庆祝活动;举行“菲律宾华文教育一百周年征文奖”活动;承办规模空前的“第三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韩国以及东盟各国专家、华文教育工作者聚集一堂,进行华文教育理论的研讨,经验的交流,共商振兴东南亚华文教育的方针大计。

1999年,台湾侨务部门编辑出版了《菲律宾华校华语课本》(小学),并开始向华校赠送,不久又开始编辑出版了《中学华语课本》赠送菲律宾华校。
百年的风雨,百年的艰辛。在100多年的华校发展过程中,华文教育经历了初创、发展、衰弱、振兴等发展阶段。菲化后三十多年来,在一些热心华教的社会贤达之鼎力支持下,在一些矢志华教的园丁的艰苦耕耘下,菲律宾的华校虽然在规模、设备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整齐壮观的混凝土教学楼取代了简陋破旧的木板校舍;视听设备和其他电化教学设备引进了校园。总之,有形的硬体建设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然而更为重要的,无形的软体建设却老是跟不上去。华文教育之水平及学生的学习风气,还是给人一种“今不如昔”的感慨。

2000年,中国国侨办委托商总向华校免费赠送小学《汉语》系列教材。这是中国政府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巨大支持。这套采用汉语拼音、简化汉字编写的教材,体现了民族母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将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置于生动活泼的教学和练习形式以及相关的中华文化背景之中。

2003年4月,菲华商总文教委员会与福建师范大学签订协议,由福建师大向菲律宾华校派出十七位汉语教学志愿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向海外派遣汉语教学志愿者,其意义深远。汉语教学志愿者计划得到了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首批志愿者十七名被分配在八家华校。十七个年轻的大学生用他们为人师表的品德与爱心、用他们所学的丰富知识,用他们坚强的意志,为菲律宾的华文教育作出了可喜的贡献,为国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2004年5月,中国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方案正式启动,一批批的志愿者来到了菲律宾。志愿者不但填补了华校菲律宾中文教师的空缺,为菲律宾华文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赴菲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工作有效地激活了菲律宾华文教育,推动了华校的华语教学改革,带动了本地教师的上进,增强了菲律宾华人与祖国的联系和感情,促进中菲文化交流,受到菲律宾华社、华教界和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及中国驻菲律宾大使等的高度赞扬。

2004年6月,中国福建师范大学和中正学院签约、实施2+2方案,合办华文师范教育系。为菲律宾华校培养本土合格的华文教师。然而合作方案实施以来,报名者的数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菲律宾华教中心在华社团体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由中国侨办、汉办提供奖学金,发起为培养菲律宾华校华文教师的“造血计划”。让华校毕业生到中国读四年中文本科,毕业后回到华校当老师。然而,报名者也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菲龙币 +3 收起 理由
菲龙网管理员2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