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东南亚华人海外现状

时间:2017-2-25 23:33 0 179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王賡武

王賡武教授是研究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的权威专家。王赓武说:“研究华人问题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诸如华侨为何离开自己的祖国,他们在海外怎样斗争生存,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如何,作过什么贡献,与中国关系如何,当前他们处于什么地位,其后代的情况又怎样等等,这些问题都很有必要搞清楚,作出明确的答复。”王教授先后历任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与太平洋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校长,目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与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賡武教授生于印尼,长于马来西亚,先后在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国学习与工作,在中国历史与海外华人研究方面耕耘多年,对历史、文化和实事的见解更具高度、敏锐和包容。近日,王賡武教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办公室内,接受了人民日报海外网、《南洋商界》杂志社记者的专访。

王賡武教授谈中国与东南亚交流和海外移民历史

记者:您能简单和我们谈一下中国和东南亚交流的历史渊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华人的生存环境么?
答:中国和东南亚进行贸易的历史长达几千年,但政府并不重视海洋贸易,最早时候多是外国人来中国进行贸易,而中国政府多以朝贡国待遇,一方面规制外商活动,一方面表示大国宽宏大度。唐朝之后,随着人口南迁,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主要还是东南亚需要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外国的商人来华贸易。在五代宋朝之后,中国商人才慢慢参与到海外贸易中来。(政府的历史焦点在北方,在政权,而南方贸易史料极其有限,16-19世纪的材料多为西方人记载,但是这并不表明南方不重要。)明朝之后,政府限制海外贸易,要求外国来华做生意的船必须经过澳门等,在这种情况下,外国人请中国商人做中介人在东南亚和南方做生意,东南亚华商在困难的环境下寻求发展,并逐渐增长不满情绪。工业革命后,西方政府开始介入东南亚,借商业地盘建立殖民地,寻求原料、市场和劳动力,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东南亚华商地位不断下降,周转困难,不得不依靠殖民地政府。东南亚华商夹在本地人和殖民地政府之间,艰难求生。在东南亚独立后,一系列新的国家成立,本地民族主义兴起,在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东南亚华人虽然大部分留下,却受到严重排挤。但是华人凭借聪慧、吃苦耐劳和冒险精神,融入当地社会,艰难维持和恢复生意。

王賡武教授谈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

记者:东南亚各国海外华人身份认同方面有什么差异呢?
答:一些人认为海外华人是一样的,其实每个国家的华人都不同,语言、宗教等等都不同。泰国华人学校教育完全是泰语,信奉的也是当地佛教,越南华人很多都离开,留下来的完全是越南人了,菲律宾华人又大多入了天主教,在马来西亚,马来人严格控制政权和军权,华人只从事经济活动,近年来随着华人再移民,当地华人数量明显减少。新加坡的情况比较特殊,华人在数量占优势,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印尼苏哈托当政三十余年,华文传播受到严重限制,那一代印尼华人主要说印尼话,完全当地化了。
记者:不同的国家情况不同,当地华人地位不同,身份认同也不同。之前龙应台教授提到“我的文化信仰只有一个,所有讲中文的都是我的同胞。”您认为东南亚华人、以及再移民去欧美澳洲的华人对中华文化、语言的看法是怎样的?
答:每个家庭有不同决定,在西方长大的孩子,接受西方文化的比较普遍。在东南亚接受本地文化的稍微勉强些。每个地方的华人可能多多少少会坚持华人身份,但不一定和语言有直接关系。可能一些印尼人不会讲华文,但还是认为自己是华人。当今的世界,我们以国家为单位,人们认同于自己的国家,国家认同超越其他认同,中国和东南亚的国家都不接受双重国籍的事情,而文化认同则是私人的事情。
记者:您如何看待新加坡的发展策略?
答:小国和大国看问题出发点不同,新加坡从国土面积、人口方面来看是小国,从建国开始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的问题,而中国是发展的问题。新加坡能在五十年间建立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未来新加坡的危机本身可能有所改善,但是国家的危机感不会改变。

王賡武教授谈教育和治学

记者:目前当地人对于学习的功利性比较强,看重学历和是否“有用”,作为在学术领域耕作了数十年的专家,您对于现在年轻人的学习态度上有何建议?
答:因为生存的关系,新加坡重视物质的需要。但现在很多很多的新加坡年轻人从事文化领域的工作,戏剧、音乐等等。这二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高,生活素质也在改变,让它自然发展最好。中国也是一样,贫困时人们在意物质,生存保障后人们会自然重视文化、艺术,这是很自然的,自然的是最健康的。
记者:本地华人的华文水平有待提高,但华文教育却面对困境,您如何看待华文和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未来发展?
答:新加坡建国时在华文教育方面有所干涉,这是不自然的,当时李光耀总理是为了生存的问题。但是现在是比较自然的,一些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可能将孩子送到中国去念书,或者重视中华文化和语言的学习,顺其自然就好。
   
结语:王賡武教授已经八十七岁高龄,采访过程中,教授平和亲切的态度、具有高度和智慧的见解以及对普通大众的深切同情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学者,坚守治学之纯粹、深刻、诚挚、严谨,为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贡献力量,令人钦佩。(来源:海外网)

(注:王赓武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顾问、香港大学前校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