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嫦娥」轻落「广寒宫」

时间:2013-12-15 09:04 0 78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U205P5038T1D24879F8DT20131215030341.jpg
    12月14日,嫦娥三號平稳落月,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著陆成功。这是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的嫦娥三號探测器监视相机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新华社)

  传说中的嫦娥轻挥衣袖就飞上了“广寒宫”,而有著相同名字的中国探测器——嫦娥三號在发射升空12天之后,终於开始登陆月球。
  12月14日21时,它们相距15公里。这是中国航天器歷史上最接近月球的地方。3年前,嫦娥二號曾在这里久久俯瞰下方那道虹一般优美的弧线——科学家们为嫦娥三號软著陆选定的月球虹湾区。
  这一次,在嫦娥二號获得的超高分辨率图像引导下,嫦娥三號將涉足这片未曾有过地球访客的区域。
  隨著首次应用於中国航天器的空间变推力发动机开机,以每秒钟1.7公里速度环月飞行的嫦娥三號实施动力下降。北京飞控中心的仿真图像显示,此前已收起一对太阳翼“翅膀”的嫦娥三號,舒展著4条金属色著陆腿遨游太空,像个憨態可掬的机器人。作为缓衝机构,这些“腿”將在落月时吸收衝击能量,保证探测器安全著陆。
  我国初步建成的深空测控网如同放飞风箏的长线,牢牢“系”著远在月亮之上的航天器。不过,像世界上许多登陆地外天体的探测器一样,著陆过程的短暂和星球间距离的漫长,使得探测器来不及等待地面指令,不得不转入自主控制。
  像一场孤独的旅行,软著陆过程充满风险。
  “这次任务的关键设备全部为新研製,著陆区域地形地貌也存在不確定性。”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为规避风险,科研人员攻克了著陆的自主导航控制、著陆推进和著陆缓衝等关键技术。
  月面示意图上,嫦娥三號飞行轨跡呈红色,黄色標注的是此前人类月球探测器的著陆点,绿色则代表了以祖冲之、万户等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
  嫦娥三號是第一个来自中国的软著陆探测器,然而,或许是因为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或许是出於本能的好奇心,中国人的探月实践早在几百年前已经开始。
  万户试图飞上月亮的试验惨遭失败,他的梦想却点燃了人类探索空间的勇气。1966年,苏联发射的月球9號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软著陆的探测器;1969年,在歷经两次计算机报警之后,阿波罗11號登月舱实现世界上首次载人登月。
  “中国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点高;投入少,但效益高。”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说,从绕月到落月,中国探月工程仅用了6年。
  15公里、10公里、5公里……遥控发令员於天一按下指令发送键,探测器降落相机开机,嫦娥三號睁开了“眼睛”。
  第一幅实时画面突然出现在屏幕一角。明暗相间的月面,大大小小的陨石坑,这是中国人对月球从未有过的清晰凝视。
  此刻,嫦娥三號距月面仅剩3公里。
  飞过明亮的高地,飞过广阔的平原,嫦娥三號暂停脚步,悬浮在距月面约100米的空中。在不到30秒的悬停时间里,它用三维成像敏感器对著陆区进行精障碍检测,选择最安全的著陆点。
  21时11分,发动机关机,嫦娥三號依靠自身重力下落。著陆腿稳稳地“站”上月面,嫦娥三號成功著陆,人类第130次探月之旅在中国探测器与月球的轻柔相拥之中完美上演。
  这是我国首次在地外天体实现软著陆,也是时隔37年后人类探测器再度与月球“亲密接触”。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在实现软著陆的同时,嫦娥三號还肩负著突破自动巡视勘查、深空测控通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的使命。
  儘管“玉兔”迟迟没有从探测器中探出“头”来,著陆后不过几分钟,嫦娥三號已展开太阳翼,为著陆器和怀抱其中的月球车补充电能。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玉兔”號月球车將通过转移机构驶离著陆器,开始执行为期3个月的科学探测任务,著陆器则留在著陆点进行原地探测。
  41年前的今天,“阿波罗-17”从月面起飞时,最后一位在月球留下脚印的宇航员尤金·塞尔南说:“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我们还会带著全人类的和平与希望回到这里。”
  美国已取消重返月球计划,但包括中国在內的多个国家正在稳步开展探月活动以及更远的深空探测。“中国始终主张和平利用太空。”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说,“我们的探月工程是开放的,欢迎世界各国参与合作。”
  “嫦娥”落月的这个月晨,是中国的冬夜。当探测器回望地球,这方灯火阑珊处,正是梦想与希望出发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