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跟着古人玩转春日(聚焦传统体育)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7 人收听 TA
63596
主题
64048
回复
83588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国际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14
澳门研究设立日间医院
0/17
澳门全方位营造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浓厚氛围
0/18
澳门外汇储备294.4亿美元
0/17
【侠客岛在前方】这杯南洋咖啡里有故事
0/21
新华网国际看点|走进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第二站:马来西亚
0/18
外媒:中国海关总署鼓励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
0/21
让中马友谊之船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0/23
外媒:中国与马来西亚将共同发展绿色旅游
0/17
外媒:中国消博会首设AI及低空经济专区,充分展现科技力量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跟着古人玩转春日(聚焦传统体育)
时间:2025-4-16 16:07
0
69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代《仕女图卷》局部。
资料图片
李伟鹏为观众表演蹴鞠。
崔立来摄
清代《大梅诗意图》局部。
资料图片
游客在司家村体验特色秋千。
陕西省渭南市委宣传部供图
曲晓波(右)在体验捶丸。
本报记者 张文豪摄
明代《明宣宗行乐图》局部。
资料图片
微风拂面,春意盎然,正是运动好时节。蹴鞠、秋千、捶丸……回望历史,古人的春日运动十分丰富。这些活动不仅留下趣味盎然的历史画面,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如今,这些古人的运动通过校园推广、非遗保护和创新传承等方式,再度流行起来。在这个春天,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跨越时空的旅程,领略传统体育的风采,聆听文化的回响。
——编 者
蹴鞠——
穿过“风流眼” 赢得满堂彩
本报记者 王 者
春风和煦,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一场别开生面的蹴鞠表演赛正在上演。来自临淄蹴鞠队的李伟鹏用脚面触球,顺势将球挑起,随后高高跃起,以一记精准的头球让球从“风流眼”(即球门)正中穿过。“咚——左军得一筹!”裁判敲响锣鼓,宣布李伟鹏所在的队伍得分。
蹴鞠起源于齐国故都临淄,是足球运动的雏形,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蹴”意为踢、踏,“鞠”则指外包皮革、内填动物毛发的球。唐宋时期,蹴鞠已成为一种在春季广泛开展的节令活动,男女老少均可参与。2004年,临淄被国际足联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2006年,蹴鞠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与现代足球有何不同?蹴鞠用的“球”比足球更小巧、弹性更足。李伟鹏介绍:“汉代时,蹴鞠的制作材料以动物膀胱或其他皮革制品为主,球体内部填充毛发、芦苇花等轻质材料,多为实心球。”唐宋时期,工匠用8片或12片尖皮缝合拼接成圆形球壳,再用动物膀胱做内胆,充气后既结实又轻巧,与今天的足球很相似。
蹴鞠玩法多样,既有类似花式足球的“白打”,也有竞技性较强的“单球门蹴鞠”。李伟鹏介绍,刚刚大家玩的就是“单球门蹴鞠”。比赛每队3人分列球门两侧,球场中央竖两根三丈高的球杆,球杆之间拉起横幅,在中间裁出直径约一尺的圆洞,称为“风流眼”。比赛开始后,左边队伍先开球,将球穿过“风流眼”踢给对手即可得分。对手接球后,在确保球不落地的情况下,通过“风流眼”把球踢还给对方同样算作得分。球未落地则比赛继续,一旦落地便清算分数,分高者得一筹。
如今,越来越多人对蹴鞠运动产生兴趣。前不久,临淄区举办的“黄河大集”活动设置了蹴鞠体验区,一周内吸引了2000多名群众前来体验。为了让蹴鞠运动更好传承,近年来,李伟鹏不仅走进当地学校,为孩子们传授蹴鞠知识和技巧,还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进行表演,向世界观众展示蹴鞠文化。
“春日蹴鞠,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意趣,也带给今人身心愉悦。”李伟鹏说,“这一刻,文化传承更具象化了!”
秋千——
一绳一板间 荡出好光景
本报记者 张丹华
每年清明前后,陕西省华阴市孟塬镇司家村便迎来热闹时分——华阴司家秋千节。这座以秋千文化闻名的小村庄,凭借传承了200余年的“牌楼秋千”“天平秋千”和民俗活动,让古老的秋千运动“荡”出新高度。
秋千,古称“千秋”,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后改为“秋千”。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在古代,清明节更是有着秋千节的别称,可见古人对春日荡秋千的喜爱。
秋千流传至今,样式从最初的树枝彩绳,逐渐演变为绳索踏板,并衍生出牌楼秋、天平秋、八卦秋、熊跌膘、竹竿秋、线轮秋等多种形态。
在华阴,秋千不仅是孩童的嬉戏工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司家村古称南孟屯,曾是潼关驻军的后裔聚居地。清咸丰年间,为庆祝屯田丰收,村民用军帐绳索、辕木搭起简易秋千。如今这里的秋千习俗既是春耕的祈福,也是对祖先的缅怀。
2009年,司家秋千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司家秋千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国第十一届山花秋千展示会”并获得金奖,华阴市因此被授予“中国秋千文化之乡”的称号。
每年秋千节期间,司家村举办各种活动,如祭祖仪式、秋千比赛、秧歌表演等,还办起秋千竞技赛、非遗工坊、文创市集等吸引年轻人的参与。村民们身着特色服装,在锣鼓声中起舞,秋千架前人潮涌动,欢呼声与笑闹声此起彼伏。“每年秋千节期间,村里单日游客量超两万人次,许多家庭专程从外省赶来体验,秋千带来的文旅热富了村民们的口袋。”司家村党支部书记介绍。
“秋千是祖先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如今又帮助村民致富,我们一定要把秋千文化传承好。”司家村村民老张感触颇深。
从古代民俗到文旅名片,从田间游戏到经济引擎,一绳一板间,荡起的是欢乐,承载的是乡愁,激活的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无限可能。
捶丸——
萋萋芳草地 清脆击球声
本报记者 张文豪
瞄球、挥击,随着一声清脆的击打声,陶瓷小球划出优美的弧线,停到插有旗杆的“球窝”附近。春日迟迟,在河南省平顶山学院捶丸球场,一群学生身着汉服或运动服饰,借助形状各异、长短不一的球杖,对草坪上的陶瓷球进行轮番击打。
捶者,打也;丸者,球也。“不少学生刚接触捶丸时,说它像现代的高尔夫。其实,捶丸比高尔夫运动历史更悠久。”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院长梅国建介绍,捶丸源自唐代击鞠(马球)和步打球,传至宋朝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名称也变为捶丸,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描绘了宫中捶丸的场景。
捶丸对场地要求不高,在一块郊野地或自家庭院,挖几个球窝,插上标志,便是一块临时球场。比赛时球员在各自确定区域开球,轮流击球,每成功击球入窝便可得一筹,比赛结束时筹数更多者获胜。
“捶丸入门不难,但想玩得好,无论击球角度还是力度,都有门道。”学生李海宁说。有高尔夫练习基础的曲晓波是平顶山学院的一名体育教师,她接触捶丸运动后,便深深着迷,“捶丸不仅玩法多样,还十分讲究礼仪,比如击球前要行礼、观赛者需保持静默,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尚礼的文化传统。”
作为捶丸运动的主要发源地,平顶山出土了大量捶丸实物。在平顶山学院的捶丸文化陈列室里,数百个陶瓷捶丸球琳琅满目。一些球体表面密布坑点,竟与现代高尔夫球极为相似。“平顶山古时窑口众多,捶丸球多为陶瓷烧制而成,还绘有不同纹饰,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梅国建说。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他与曲晓波携20余件捶丸珍品赴法展览,许多外国运动员在体验后惊叹:“原来中国千年前就有这么潮的运动!”
如今,“捶丸运动”与“陶瓷捶丸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开展了捶丸进校园、非遗研学体验等活动。平顶山学院还编制了捶丸运动的现代规则,编排了捶丸舞蹈,研发了更轻更耐打的捶丸用球,并推出文创产品。
临近中午,球场上的竞技活动渐渐接近尾声。“捶丸运动走出校园,为更多人熟知并喜爱,路还很漫长。”72岁的梅国建望着草坪上复盘比赛的学生说,“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期待这颗千年小球发出更清脆的文化回响。”
本期统筹:高 佶
融媒合作:刘莉莉 罗 彦 娄霄霄 刘 扬 任彤彤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5日 第 17 版)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