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家里家外》走红,看短剧这下不丢人了

时间:2025-4-1 10:12 0 7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 | 糖衣炮弹局,作者|咖喱奥
一片叫好的短剧其实过去有很多,但这次不一样的是,一些从前瞧不起短剧的观众发自内心地倒戈了。
作为一众视频平台中受短剧浸淫最少的一个,B站是观测“短国”外人口的绝佳观景台。从前短剧切片在B站遭遇的评论大多是“把脑子寄存一下可以看”或者“脑子寄存了也没法看”。而这次《家里家外》的出圈,肉眼可见多了不少真心实意觉得好看的评论,甚至不乏鼓吹者认为“比长剧还好看”。
DSC0000.jpg

B站《家里家外》评论截图(图源:B站)
在带着好奇心一口气追完79集之后,小炮发现切片果然已经最大化凝练了精华,非要说品质超过长剧,未免言过其实。只能说,它在短剧的比较体系内表现更加优秀,哪怕是跟出品公司听花岛过往的作品相比,也高出了一个水平。
不过,短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长剧从业者判定为未来的大方向,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来讨论,《家里家外》确实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道分水岭。它能让从业者想通,短剧怎样在十分安全的题材范畴内,不用去追求无下限的方式,就能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爱看。
对于行业来说,《家里家外》体现在口碑之外更大的价值,或许是帮短剧在某种程度上找回了话语权。毕竟影视行业从来并非单纯的“能逮住耗子就是好猫”逻辑,面临鄙视链考验是每一种艺术形态的宿命,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都需要在鄙视链中找到舒适的位置,行业才可能去聊下一步的增长空间。
品质真赢长剧了吗?
“品质”,在观众的眼里其实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毕竟观众不是创作者,没法看出门道只能看热闹。而《家里家外》所谓的“品质超越长剧”,实际上是各路因素综合起来,适配上了竖屏播放的场景,所以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比如美术置景,尽管主创在采访中不断声称多么精细化、严格化,但只要观众愿意较真,分分钟就能看出漏洞。在争抢电视机的第23集中,老式电视在几位演员的手里像一个塑料模型一般轻盈。
DSC0001.jpg

《家里家外》截图(图源:爱奇艺)
就算不纠结具体道具,整个房屋的布景也存在太新、太整洁的问题,如果用长剧追求真实的标准来要求,《家里家外》还差得很远。
但说句公道话,短剧这种产品本身也没有必要一味地追求真实性。其收入方式决定了投入的上限,《家里家外》300万的成本已经逼近短剧商业模式能承受的天花板了。
再者来说,越小的屏幕能展现的画面精细度就越有限,对美术布景的要求就越低,长剧也没有电影精细。观众经过过去短剧作品的洗礼,已经能非常流畅地接受它的假定性,只需要它做成“精品快餐”即可,而非“盛大晚宴”。
产品形态在美术层面的先天缺陷,《家里家外》用另一种轻巧的方式来弥补质感上的不足——方言。方言是让观众认为它真实、接地气的最佳利器,比什么82年的雪花膏好使多了。
“第一部纯方言短剧”,也成为了《家里家外》从营销侧最早能打出来的一张牌。加上专门挑选了川渝地区的演员,则规避了指责方言不地道的可能性,也让短剧在做正向宣传时,多了一个川渝宣传的切入角度。
DSC0002.jpg

《家里家外》截图(图源:爱奇艺)
从剧本上来说,虽然号称精品化短剧,但毫无疑问《家里家外》的观看体验比长剧更加轻松。它无需过多纠结于整体结构,也没有高强度、高密度的台词文本,只需要找出一些能收获当代观众共鸣的“集抛小情节”,就能达到最佳效果。某种程度上与过去情景喜剧或者单元剧的创作更加接近。
这也是《家里家外》收获好评最关键的一点,在与观众共鸣这一方面,它做得比“短国”过去的作品都好,都更加“像精品”。
好就好在,《家里家外》的情节与台词,融入了足够现代化的观念,而不是贫弱富强的陈腐阶层叙事。比如女儿被老师污蔑之后,母亲会强硬地要求老师来给学生道歉,不道歉就不去上学。父亲要姐姐让着弟弟,妈妈会跳出来说,“大的凭啥子让着小的,大的永远都大,小的永远都小。”姑父出远门要和小女儿挤在一个房间,妈妈宁愿冒着和姑姑一家闹掰的风险也不能同意。
DSC0003.jpg

《家里家外》截图(图源:爱奇艺)
这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是社交媒体会收获共鸣的当代爽文,须知“精品化”并非让短剧就不要爽了,而只是爽的方向从“封建爽”变成了“现代化爽”。
不过,传统短剧当中的那套贫弱富强爽点,在《家里家外》当中也并非不存在。男主陈海清下岗前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奢侈物件要啥有啥,下岗潮来临后也只是短暂落寞,下海经商照样风生水起,丢多少钱就能挣回多少钱。
最要命的是,有学历、有钱、有地位的男人还是市武术冠军,回到家里不仅态度上尊重女性,行为上还要包揽所有家务,只能说这种男人在现实里比恐龙还稀有,现在连偶像剧都不敢这么写霸总了,是所谓的“生活流短剧”里最不生活的一环。
除了在方法论上给其他精品化短剧打样,实话说,还是能看到主创的一些灵气闪现时刻,这可能是更难以复制的。视听侧,希望挣脱原配家庭烙印的小儿子,在切蛋糕的时候,故意把自己的姓氏切了去,用画面代替台词进行表意。文本侧,后妈和女儿历经好几集好不容易产生情感联结的时刻,画外音却用儿子的旁观者视角说道,“那天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创造了历史,但是我妈妈,在为另外一件事高兴。”简单的一句,唤起时代记忆的同时也兼具文学性,恍然有鲁迅遗风。
DSC0004.jpg

《家里家外》截图(图源:爱奇艺)
短剧是另一门语言?
在听花岛对外传递的价值观里,一个重要的提法是将短剧视作另一门语言。制片人在采访中提到,“短剧就像小语种,比如西班牙语,我们学了五年,才勉强会了一点。”
这种提法可以说是应对短剧目前处境的最好方案,它悄悄地把短剧在鄙视链中的位置抬高,并赋予了自身重构话语权的主体性——因为我是另一门语言,所以我跟你是平起平坐的,你想学得请教我。
可曾经的短剧却并不够得上一门语言,脱胎于信息流广告的付费短剧们,若要类比的话更像是某种黑话——令一群固定受众尤为兴奋,但非受众却不明所以,也无甚兴趣介入,排他性极强。
只是,在短剧精品化概念介入之后,这门所谓的语言开始往“西班牙语”这样的通用语言靠拢,虽然还是小语种,但有了更多成体系的语法,也出现了“老师”与“学生”的地位分异。
比如在竖屏中如何加入更多的信息量,做更适合竖屏的表达,从美术到分镜再到摄影,都需要重新构建工作理念。《家里家外》主创就试验出来了很多新的解法。像屋外大院的设计,房屋在山坡上,所以院子是下沉的,楼之间有连梁,这样的建筑结构,能让竖屏镜头容纳更多环境和人物。
DSC0005.jpg

《家里家外》截图(图源:爱奇艺)
事实上,更早做竖屏剧尝试的是长视频平台,只不过在2018、2019年时没有继续坚持这条道路,在形成类似的有效结论之前选择了刹车,才让所谓“精品化短剧”的理论框架延缓了这么多年,也让长视频平台如今失去了当“老师”的资格。
不过,即便《家里家外》独自为“短国”向外扩张杀出了一条血路,但精品化的路数到底走不走得通,仍然值得打上一个问号。
免费的商业模式和“精品化短剧”已经形成了强绑定,让短剧的收益方式也越来越靠近长视频内容产品。在增长的红利期平台与创作者之间自当甜蜜,只要把数据冲上去,结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一天找不到真正盈利的方式,短剧就一天都算不上安全。如今无限萎缩的分账剧与网络电影就是前车之鉴,到了短剧身上,并不是靠一声“未来的内容形态”便可独善其身的。
问观众一句,不管你再为《家里家外》鼓与呼,让你掏钱看你愿意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