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我们的春节故事

时间:2025-1-23 08:57 0 5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最是年味暖人心

严  冰
在古都北京,总是在寒凝大地的时候,迎来过年的时节。“过了腊八就是年”,在万木萧疏的世界里,一句“过年啦!”,便赶在春天到来之前,唤醒了猫冬的人们,把肃穆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从腊八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忙起来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剪窗花、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穿上五颜六色的新衣服,编中国结、办年货、拜年、放爆竹、逛庙会、逛花市、闹元宵。家家户户厨房里炉兴火旺、锅起铲落,在喜庆的氛围中,总是弥漫着美味佳肴的香味。最是除夕年味浓,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凌晨时刻,伴随着家家户户下饺子的水汽升腾,鞭炮的巨响和烟花的绚烂汇成沸腾的海洋,好一个普天同庆、万象更新的欢乐景象!
过年,那忙忙碌碌、喜气洋洋的充满欢声笑语的浓郁烟火气,这延续千年也不断更新的颇具仪式感的过年习俗,随着申遗成功,进一步走向世界。
春节,是隆冬时节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过年,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取不尽的宝藏,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回忆、浓浓乡愁。唐朝诗人王维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尽了天下人的普遍情感。乙巳蛇年春节将至,又要过年了,我想起小时候,姥爷带我放鞭炮、姥姥给我包饺子时的欢乐情景。最是年味暖人心!年味就是童年的味道,年味就是亲情的味道,年味永远在心里,
长大后,有一年除夕,我却没有陪伴在依然健在的姥姥身旁。因为过年的主题是团圆,但也有为了使命不能团圆的时候。这年除夕,关山正飞雪,我搭乘京广线上的最后一班列车前往河南安阳,体验除夕夜旅客列车上的年味。大多数旅客都在农历二十九赶回去过年了,记得除夕的车厢里旅客并不多,被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短期人口迁徙暂停了,车站上、列车里,一下子沉寂了。辛苦的是列车员,他们仍在坚守岗位,张灯结彩,把车厢里布置得年味十足,为旅客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大年初一上午,列车驶进安阳站,我即告别列车员,北上返京,回家陪姥姥过年。姥姥总是鼓励我以工作为重,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下现场见闻《除夕之夜人不归》,刊登在第二天报纸头版上,致敬为万家团圆舍弃团圆的交通人。这一年的年味兼顾事业和家庭,独特隽永,别有风味,值得回味。
过年,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年是团聚,也是再出发。过完年,过去的一年才算画上圆满句号,才有更多能量奔赴未来。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在乙巳蛇年我们将更多地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一线,“喜看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写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科技便利大扫除
叶晓楠
前日给家里打电话,问父亲在干啥。答曰:“拖地呢。”我一听就急了:“您刚做完手术出院,怎么就干起家务来了!”父亲笑呵呵地回答:“别担心,我坐在沙发上指挥拖地机器人干呢!有了这个小家伙,我再也不用为了打扫卫生而腰疼了。”
长辈喜洁,尤其是春节到来之前,父母总会把家里进行彻底打扫,不放过一个死角,希望来年生活更加美好幸福。记忆中,南方的腊月,天寒地冻,父亲常常是穿上一件旧毛衣,打上一盆热水,爬上窗台忙上大半天,连栏杆缝隙都要擦上好几遍,不等窗户擦完,热水都凉透了,父亲却累得一头大汗。而母亲则是忙着拆洗衣服被褥,坐在小马扎上,就着一个大洗衣盆,待清洗的衣物一摞一摞的,摊开来能挂满好几竹竿。年前这样的忙碌,通常要持续好几天,家里是干净如新了,父母却累得腰酸背痛。
这几年,家里的情况大变样了,买了各种家务机器人,宛如一位位默默奉献的智能管家,用科技力量为我们分担家务。
家里先是买了扫拖地一体的智能机器人,虽然学会使用花了不少工夫,但用起来是真方便。我们还买了热菜保温板,过年吃饭再也不会一边上菜一边就凉了,等到菜齐了,桌上都快没热乎气了。现在把保温板开上,吃多久饭菜都是热腾腾的。
听说商场里还新出了擦窗机器人,父亲正琢磨着也要去买一台。“这回您不嫌学起来麻烦啊?”我开玩笑地问。
“不麻烦,咱也要用上新技术,动动手指就能让家里干干净净过大年。”父亲说。
我家年俗“新三样”
潘旭涛
经常有人说,“年味淡了”,而我的感受是,“年味变了”。就拿我家来说,以前的年味主要来自“老三样”——包饺子、放鞭炮、走亲戚,如今的“新三样”——下馆子、看电影、逛展览,带来了新的年味。
我家在山东烟台,每年腊月的“忙年”,主要忙在准备年夜饭,提前半个月就要置办各类年货。除夕当天,备菜、炒菜、包饺子,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以前我们也想过“偷懒”:“干脆去饭店吃年夜饭吧。”但周边找不到除夕营业的饭店。这几年就不一样了,各大饭店“抢滩”年夜饭市场,我们家也赶潮流,体验下馆子吃年夜饭。少了些忙活,家人团坐闲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十几年前,我们搬过一次家,离亲戚远了,过年走亲戚就不那么方便了。可是大年初一窝在家里又无聊,于是,我们家较早开始了“观影过大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唐人街探案》《流浪地球》《第二十条》……一部部贺岁电影,构成我们合家欢的春节记忆。
父母时常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传统习俗。”每逢春节,烟台不少文化馆、展览馆会推出民俗展览,于是我们家人合计着,去逛一下,“补补课”。胶东花饽饽习俗展、烟台街巷展、年画展等,欢快喜庆的氛围、琳琅满目的展品,让我们在学习民俗知识的同时感受浓浓的年味。
总之,新旧年俗,各有韵味。旧年俗沉淀为美好回忆,新年俗折射出生活变迁。
年集记忆难忘怀
刘少华
这两年,在短视频平台上,山东大集很火。最初看到的时候还很惊讶,这么土的东西也能火?后来想到一句话,旅游就是从我待够的地方去别人待够的地方。类比之下,大集想必同样如此,大家从里面看到了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不过,对当年的我们来说,大集可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生活必需品。儿时记忆中,最火的那个大集,是腊月二十八的年集。这一天,要把所有年货都买齐,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年集往往从凌晨天还不亮就开始了,我们从不同的村子,沿着不同的小路,浩浩荡荡奔向镇上。大集每五天一次,但年集“扩员”,其规模是日常的两三倍,走在路上就能看见摆摊的了。即便如此,依然人挤人、头碰头,挪步艰难。
不到年集,不知过年有那么多东西要买。对联、猪肉、蔬菜、水果、坚果、饼干、糖果……就连新衣服都要在这一天买。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当众换上一件又一件新衣,兴奋得人都不冷了。
不过,精打细算着买年货是大人们的事情,属于我的年集记忆,是那些琳琅满目的货品、富有特色的叫卖声以及现磨香油、八角面、小笼包、鲜鱼摊混杂的气味。我记得自己只有半人高,在人群的夹缝中,闻着味道,看着人们砍价时嘴里哈出的白气,期待着春节的到来。
总是这样,过年是从准备过年开始的。
火车出行变化大
李  贞
春节越来越近。最近的空闲时间,我和许多人一样,多了一项任务:查火车票。
在北京生活10余年,在这座城市求学、成家、立业。每年春节,我会回到从小长大的故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老家距北京约1200公里。求学时,学校会帮同学们统一订购回乡的火车票,要是能排到卧铺票,在火车上睡一夜就到家,是再好不过的了。后来,随着高铁的普及,我回乡路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从十几个小时,到七八个小时,再到如今用时最短的G901次列车,仅需4个多小时。
从北京坐火车的出发站也在变化。过去,我最常从北京站出发。2021年初,北京朝阳站随京哈高铁京承段同步开通,来自东北的游子有了新的出发站。
北京朝阳站设施新、进站快,离我的居住地也更近,这让我回乡更便利了。而就在一个多月前,随着北京地铁3号线开通,北京朝阳站实现了地铁换乘,同时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也正式投入运行,这让不少网友和我一样开心:“回东北的孩子有福了。”
近两年,东北冰雪旅游热不断升温。春节期间赶火车去哈尔滨的人,除了归乡游子,还有很多游客。北京至哈尔滨,成了妥妥的热门列车运行区间。
虽然回乡的火车票不好抢,但是一想到这背后是“尔滨热”为家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我又觉得自豪、欣慰。
回家过年很浪漫
杨俊峰
在晋西北长大的我,从小就听父母说:“过年要有仪式感。”在长辈们眼中,属于春节最盛大的仪式,莫过于“回家过年”。
从我记事起,“回家过年”就是父母在每年春节开启的“远征”。首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给家人们带的年货是必须准备的,从红红火火的春联到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美酒,把行李箱装得满满当当。其次就是抢春运车票,从过去的绿皮火车到如今的动车高铁,变的是越来越先进的交通工具,不变的是春运的火热。最后,就是这场“仪式”最重要的环节——敲门。站在老家门口,敲开大门,在长辈们惊喜的表情中,大声喊出:“爸妈(爷爷奶奶),我们回来了!”那一刻,心中对回家的归属感和过年的期待感达到了顶点。
感受家的温馨、找到家的感觉……什么样的年过得最有味道?当然是亲人们从天南海北回到家里,簇拥在老人的身边一起过年。亲人们欢聚一堂,笑语欢声从屋内传到屋外,和烟花爆竹声一道,组成一曲名为“快乐”的交响乐。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是温馨的、放松的、快乐的,就像在大海上漂泊了一年的游船,回到了让自己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港湾。年夜饭桌前,看长辈们推杯换盏喜笑颜开,看孩子们欢欢喜喜跑跳打闹,心里既踏实,也感动。
我想,不仅是我们家,对中国人而言,“回家过年”短短4个字,包含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属于我们春节最大的浪漫。
吃了腊味添年味
叶  子
在我的家乡湖北荆州,过年吃腊味,是传统习俗。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每年冬至前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腌制腊味做准备了。今年买几条鱼、腌几刀肉、灌几条肠,是年前大家见面绕不开的话题。
因为地处长江边、河湖密布,家乡的淡水鱼种类繁多,不过腌制腊味一般要挑选重十几斤的青鱼、草鱼等,这样的鱼肉厚刺少,吃起来紧实有嚼劲。除了鱼,还要选购猪肉、排骨、猪蹄、鸡、鸭等。
香肠一般在市场里请专业师傅帮忙灌制,选择喜欢的口味即可。新鲜的鱼、肉、禽处理好后,则要带回家调味。撒上一些白酒、酱油,然后将盐均匀抹上去,正面、反面、刀口处都要照顾到。接下来放进准备好的大盆里,一层一层码好压实。约一周后,腊味开盆。一条条鱼、一块块肉、一只只鸡鸭……都用粗绳或者铁丝等串起来。
制作腊味,晾晒是重要环节。碰上一连多日艳阳高照的天气,大街小巷里,每家门口或阳台上都挂着一排排腊货,光照和风吹带走多余的水分,让肉质更加紧致。渐渐地,浓郁的腊香味弥漫开来,空气里都是满满的烟火气。
年饭宴席上,腊肉、腊鱼和香肠总是缺一不可,分别象征着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和生活节节高。此外,腊鸭焖藕、腊肉炒藜蒿、腊排骨汤等,也是新春的常见菜肴。对于家乡人民而言,腊味是必不可少的年菜,是丰腴生活的见证,也寄托着美好的希冀。吃了腊味,更添年味。
南方春节初体验
刘乐艺
2013年春节,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那年,我跟随父亲回到他儿时成长的地方——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一次感受南方的过年氛围。
相较于北方,南方的年味里,似乎多了一份细腻与温婉。一踏入和县的土地,一股湿润中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扑面而来,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家家户户门前不是贴着对联,就是挂着自制香肠。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二舅爷爷家,到家时,屋内炉火正旺,烧得铁壶嗤嗤作响,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正在年夜饭桌上“上演”:晶莹剔透的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香气四溢的腊味,是时间沉淀的美味……北方饭桌少不了饺子,而这里则盛行各式各样的糕点、汤圆,最令我难忘的是本地小吃“云带糕”,因色泽洁白如玉、形状细长如带而得名,我轻拿起一块放入口中,那细腻的糕体瞬间融化在舌尖,留下满口的香甜。
除夕,我还首次体验了“守岁”习俗。没有过度的喧嚣,有的是别样的宁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聊着家常,看着窗外烟花绽放。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南方的“拜年”习俗。在北方,大年初一,孩子们会早早地穿上新衣,挨家挨户去拜年。而在和县,拜年更多了一份仪式感,人们会手持香烛,先到宗祠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随后再走亲访友,传递新年的祝福。
细细品味,南北方过年风俗虽有差异,但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23日 第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