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马云放下执念,阿里卸掉包袱

时间:2024-12-19 10:10 0 111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听潮Ti 郭佳怡
大公司之所以成为大公司,在关键节点的抉择——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上,往往都没犯过大错。
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时,觉得苹果想要的太多,把混乱的产品线砍到了只剩四条,iMAC、iPod、iPhone和iPad,这个抉择至今受用;刘强东2004年琢磨着把业务搬到线上时,一些员工不理解,一些员工还离职了,但他力排众议就这么做了,这才有了后来的京东。
反面教材更多。贾跃亭当年就是想要的太多,乐视大厦轰然倒塌,至今人还待在国外,造车十年,终于在今年达成了累计交付量突破两位数的里程碑。
这些决定着企业发展方向乃至命运的抉择,最大的魅力来源于未知。它可能会带给一家企业充分的想象空间,也可能让一家企业坠落深渊。
大多数时间里,对一家企业而言,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取决于在某个阶段里,它对未知感到恐惧还是兴奋。这种认知又建立在丰富的决策要素之上,包括对市场风向的感知、对消费环境变化的判断、决策层的魄力和勇气,等等。
甘愿承受93亿元亏损的代价卖掉银泰,是阿里巴巴——这只如今正在全面转身的大象,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新选择。
昨天(12月17日),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其与另一名少数股东同意将银泰100%的股权,向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出售,出售前,阿里巴巴持有银泰约99%的股权。
阿里在公告中指出,阿里巴巴就银泰出售的所得款项总额约为人民币74亿元(10亿美元),阿里巴巴预计出售银泰而录得的亏损约为人民币93亿元(13亿美元)。
出售银泰,于阿里而言并不是一个突发决策,它是阿里这两年聚焦电商和云这两大核心业务之后,尽快实现"非核心业务"资产价值这一选择下的一部分。早在今年年初,彭博社就报道,阿里当时已经在考虑出售银泰商业了。
而且,参照阿里过去两年来的业务梳理逻辑,高鑫零售的出售,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更早之前,早在去年12月,阿里巴巴子公司阿里网络,就已经将其持有的多家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给新设立的杭州灏月,这些公司包括美年健康、分众传媒、千方科技、居然之家、圆通速递、美凯龙、丽人丽妆。
杭州灏月也是阿里的子公司,但阿里对这些持有的股份,态度已然生变。11月27日,丽人丽妆披露,公司收到了杭州灏月的通知,后者将在6个月内清仓式转让持有的股份。
至此,转身之际的阿里,面向既有业务的选择及背后的逻辑也在愈发清晰:
它对新零售未来的走向谈不上恐惧,但至少是失望了,选择放下执念,及时止损;但它同时又对AI对电商和云计算带来的未知感到兴奋,于是全力聚焦,坚决投入。
这是阿里的意志,是现任集团CEO吴泳铭的意志,也是马云的意志。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从阿里巴巴创立那天起,这家公司有过太多次走到分叉路口,大多数时间里,马云总能选对方向。
早些年把支付宝从淘宝体系拆分出来是这样、力挺王坚坚决投入阿里云,也是这样。
直到2014年前后,已经越长越大的阿里转变投资策略,开始将触角伸向更多领域时,期间一系列的大小选择,却无法用单纯的对错来评判了——比如几年前看可能是对的,当下看好像又不那么正确。
DSC0000.jpg

图/阿里巴巴集团官网
阿里围绕新零售的投资和业务布局,就是这样一个在不同的阶段看,会得出不同结论的选择。
早些年,阿里的对外投资整体上围绕电商主业展开,希望与电商主业完成协同,补足电商基础能力。比如2008年投资百世物流是提升配送效率,2010年投资淘淘搜是完善淘宝图像购物的搜索能力。
这种局面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变化。
2013年3月,马云在香港举行的瑞士信贷亚洲投资大会上表态,他说阿里在三年前开始发展移动业务,但一直没有跟上竞争对手腾讯和其他微信服务的发展步伐。未来,阿里巴巴集团将通过收购与并购实现竞争力。
两个关键人物的到来,加速推动了阿里投资策略的转变。
一个是张鸿平,他原来是北极光创投的副总裁,在2011年加入阿里,担任阿里资本董事总经理;另一个是蔡崇信,他在2013年4月卸任CFO,出任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主要负责集团战略投资。
在那之后,阿里的对外投资边界开始拓宽,不仅仅是投电商,也开始布局跟电商业务看起来比较远的业务。
当时,张鸿平曾对外分享过阿里的投资理念——一部分是和阿里现有业务做整合,阿里会采取控股的方式;另一类则是采取少数股权投资,主要是财务投资,目的是打造生态圈,强调布局。
这种投资策略之下,阿里的本地生活板块、大文娱板块、新零售板块,几乎都是收购来的。
阿里本地生活集团当下最核心的"到店"版块高德地图、"到家"版块饿了么,分别在2014年和2018年收购而来;
大文娱版块下的阿里影业、大麦网、优酷等影视内容产销业务,也都是收购来的;
阿里集中大力押注的新零售,也是通过投资并购在布局。除了盒马是在内部孵化,银泰商业和高鑫零售都是收购而来。
换句话说,从PC互联网时代转向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阿里的对外投资某种程度上是第一次豪赌。它蕴藏着阿里越来越大的野心,即阿里巴巴不应该只是一家线上购物平台,从线上到线下,它要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零售,当然是阿里在这一系列布局中最关键的一次落子。这不是财务投资,而是业务投资。
其中包含了马云强烈的个人意志。他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称,"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
为此,阿里屈指可数的几笔大规模的收购、入股,几乎都与新零售有关。
收购饿了么,阿里花了95亿美金;私有化银泰,阿里花了177亿元;入股高鑫零售,阿里花了224亿港元;与苏宁相互入股时,阿里花了282亿元成了苏宁第二大股东;中国经营报上半年在一则报道中也提到,有接近阿里的人士表示,阿里在盒马上投入了至少150亿元。
阿里当时似乎也不在乎是不是会花掉更多的钱,在一切线下的商业业态都可以被线上化改造的宏大设想下,稍微吃点亏也不重要。
比如大润发当时是全国第一大卖场,营收超过了千亿,但从2016年开始,它的单店营收已经开始下滑了,自建电商飞牛网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私有化银泰之前,银泰的总收入约为60亿元,增速4%,股东应占利润的增速也只有0.2%,但阿里付出的177亿元,还是比银泰的收盘价溢价了约42%。
那时还是集团CEO的张勇说,"阿里巴巴对银泰商业的定位非常清楚,它将会是阿里集团舰队中的一艘主力舰,担负线上线下零售百货转型升级平台的使命。"
如今回过头看,新零售,是阿里的执念、是张勇的执念、更是马云的执念。
事与愿违,新零售的激进试验宣告终结
阿里做新零售,当然不是收购、入股几家公司这么简单。
而是有一套成熟的业务架构。
在阿里的新零售布局逻辑下,阿里云、菜鸟、支付宝,是新零售体系的底层基础设施,淘宝网和天猫是新零售基座,在此之上的几路新零售纵队,则分别面向不同的业务形态。
比如入股苏宁易购聚焦的是家电数码领域、银泰商业是服饰百货、盒马和大润发则是快消商场。
站在当时的节点看,阿里与这些相关企业的合作,客观上构成双赢局面——
阿里有强烈的打通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意愿、能力,也是在新零售布局上态度最坚决、业态最广泛、生态最完整的企业之一,阿里也有钱有资源,也有点流量(虽然没那么多),已经在电商冲击下显露颓势的线下商超,有望借此开辟第二曲线;阿里则能继续做大GMV。
在部分合作中,这个局面确实出现了。
比如银泰百货被私有化后,在阿里新零售体系里加速完成了数字化变革。截至目前,银泰商业在全国拥有60家百货门店和多个待开项目,从喵街App到"银泰百货INTIME"微信小程序,再到"银泰百货"支付宝小程序,已然实现了线下专柜商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数字化会员达到了4000万。
另一方面,天猫在品牌化过程中也受到了赋能。
此前一位电商行业分析师对自媒体知危如此说道,"2010年左右没多少品牌商愿意在天猫开店,2015年阿里上市一年后这种情况才有所变化。银泰有几千个知名品牌商资源,当时的天猫肯定是需要银泰的。"如今天猫的品牌商家早已经超过30万。
DSC0001.jpg

图/银泰百货官方微博
但阿里整个新零售生态后来的进展,并未如预想中那样顺利。
今年三季度,阿里包括高鑫零售、银泰、盒马等业务的"所有其他"营收为470.23亿元,同比下降了7%,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了87%。
当时阿里还强调,如果剔除高鑫零售、盒马及银泰这类有实体零售运营的业务,阿里不管是收入还是经调整EBITA率都会有更好的表现。剔除后,集团总收入增长约8%,经调整EBITA率也会比现在高约4%至约24%。
换句话说,这些需要重运营的实体零售业务,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阿里的负担。
它们很难再贡献亮眼的营收增长了(甚至营收在下滑),而且还在亏损,而且短期内还看不到改善迹象。
从业务协同性来看,从银泰到高鑫零售,等等,它们某种程度上也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天猫已经拿到了足够丰富的品牌商资源。
乃至当业务协同能为双方带来的势能越来越小,阿里的这些或投资、或收购,看起来更像是财务型投资了。
阿里需要做出新一轮抉择。
但如今的阿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整体电商市场也在加速迈入新的消费周期,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这些背景都决定了,阿里需要重新审视之前的新零售战略,重新考察自己的"耐心"是否还有必要持续下去。
阿里已经做出了选择。这两年的阿里,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马云纠偏:用"舍"换"得"
马云在2019年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那之后长达近五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在阿里内网发过声。
但过去一年,马云在阿里内网已有过多次重要表态。
一次是在去年11月,拼多多的市值首次超过阿里。当时有员工在内网发帖讨论两家公司市值,马云评论说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他说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电商时代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
另一次是在今年4月,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在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发布的访谈视频中,坦诚、毫不避讳地反思了阿里几年的错误,说阿里"砸了自己的脚"。那之后马云发布了《致改革 致创新》的长文,肯定了阿里的内部变革,给阿里人打气。
再有一次是在9月10日,阿里巴巴迎来了25周年,马云在内网发了一封千字长文,回顾了阿里之前做的事情,并承认阿里当前存在挑战。
"今天,看到互联网AI技术再次风起云涌,各个行业领域竞争激烈,阿里很多业务面临挑战,面临被超越......25年离102年已经快走完1/4的路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在竞争和形势压力下丢失了自己。"马云这么写道。
今年12月8日,蚂蚁集团20周年的活动现场,马云还发表了一段3分多钟的演讲。
DSC0002.jpg

图/蚂蚁集团官微
他说,"20年以前,互联网刚刚来到的时候,我们这代人很幸运,我们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但从今天来看,未来的20年,AI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因为AI会是一个更加伟大的时代。"
从马云的这几次发声不难看出,尽管这些年来他逐渐退隐,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内,但从未真正离开——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帮助阿里锚定新方向、给阿里人敲警钟或者打气。
这些事情并非只有他能做,如今的集团CEO吴泳铭可以做、蔡崇信也可以做,但显然,效果都不会比马云更好。
而马云这几次发声释放出的信号,已然十分强烈,他几乎为阿里这艘大船选好了接下来的方向:
电商、云、AI。
事实上,阿里如今的战略性取舍选择,也早就开始了,背后也有马云。
去年5月,马云召集淘天集团各业务负责人,开了一场小范围内的沟通会,马云指出,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已经不适用。他为淘天集团指出了三个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
马云判断,接下来的机会在淘宝,而不是天猫。
从这一层面看,吴泳铭基于此为阿里定下的"围绕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这三大方向,既是战略定调,也是一次战略梳理。
阿里明确了要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到电商、云、AI、物流等核心业务上,要更聚焦,不再做盲目的业务扩张。
正如一位互联网公司的高管曾评价的那样,之前阿里的心态是"不能接受什么大领域与自己无关",但现在,阿里显然换了姿态——当它真的决定减负、转身时,一点都不带拖泥带水的。
这是马云的魄力,也是阿里的魄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