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东西问丨郑筱筠:佛教如何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6 人收听 TA
53334
主题
53785
回复
72501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7
特朗普新政将严重影响菲律宾BPO行业?
0/6
中国驻菲律宾使馆举办海外公民安全知识专题讲座
1/87
今日(11月29日)汇率
0/21
约翰·格瑞姆:发展人权,在于维护“人”与“宇宙”的关系
0/30
这个拥有七成华人人口的邻国,也爱过春节讨彩头
0/25
从生存到繁荣 华侨华人以“三把刀”演绎传承创新
0/27
英国院士谈应对气候变化
0/24
外企在中国|中国市场是外资企业最好的“健身房”
0/29
三个关键词看懂链博会2.0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东西问丨郑筱筠:佛教如何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时间:2024-11-29 11:43
0
26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电 题:
佛教如何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 郑筱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传统和文化特质。研究不同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质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包容对待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深化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明创新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发展,由不同文化共同淬炼、融合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始终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和原则,“海纳百川”创新发展。以佛教为例,进入中国后,其经过中华文明浸润育新,在丰厚的文化沃土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宗教的组成部分。
2021年5月19日,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广济寺举办佛诞节庆祝活动。来自中国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佛教界代表人士共庆佛诞。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这一历程不仅是世界佛教传播的典范,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生动体现。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中华文化是一种“志于道”的文化,秉持和平开放包容态度,与其他文明互鉴交流。在不断融合中,中华文化与其它文化中那些合于“道”的部分相互吸纳、融合。中华文化的包容并蓄,不仅体现在对佛教的接纳上,更体现在对佛教教义的中国化解读上,佛教由此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9月25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西藏藏传佛教界各教派僧尼500余人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广场举行传统“羌姆”表演和祈福活动,祈愿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佛教提倡的众生平等观念,与中华文明中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中国佛教一直秉承以修心的理念盼望和平、以平等的理念构建和平、以慈悲的理念实践和平、以智慧的理念促进和平,这不仅是我国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特征的生动体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严峻挑战,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这是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主张是,坚持和平共处,打造持久稳定的安全格局;坚持开放包容,打造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坚持和而不同,打造交流互鉴的文明格局;坚持公道正义,打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佛教文化的理念深植于“同愿”之中,它蕴含在佛教的教理、教义及教规里,倡导和平、慈悲和平等,强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致力于普度众生和世界和平的宏伟目标为佛教打下坚实的道德根基。而在实践中,“同行”则成为佛教主张和合共生、中道圆融的修行实践。这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佛教以慈悲、和平为核心的主张。正因如此,佛教才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成为世界性宗教。
2024年11月5日,“黄檗跨海 文明交响”——纪念隐元禅师东渡370周年中日黄檗文化交流成果展在福州举行。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同愿”的理念有助于汇聚全球共识,共筑和平愿景。佛教的“同愿”理念,强调众生共同追求和平、慈悲与平等的宏伟目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秉持同愿理念,将全球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汇聚成强大合力。通过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因此,需要摒弃零和博弈思维,以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共同寻求和平与发展的解决方案。
“同行”的原则有助于推动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佛教的“同行”原则,强调中道圆融的实践方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积极实践同行原则,推动各国之间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确保合作成果惠及全球各国人民,实现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和合”的精神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佛教倡导的和合精神,强调的是和谐共处、相互尊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秉持尊重各国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相统一,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式,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促进文明之间和谐共生。
“共生”的准则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佛教强调缘起理论,强调众生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秉持共生的准则,推动全球各国和人民之间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综上所述,汲取佛教智慧,我们应秉持同愿的理念、实践同行的原则、倡导和合的精神、践行共生的准则,从而应对全球性挑战与危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此外,我们还需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进步大势,深刻阐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真诚倡导“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世界文明交流准则,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开辟新路径,为绘就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画卷凝聚新共识。(完)
郑筱筠。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简介:郑筱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