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长城脚下是我家

时间:2024-10-31 09:13 0 11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①:萨洋在自家小院里。本报记者 严冰摄
图②:萨洋和妻子唐亮。
图③:秋日的慕田峪长城。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图④:萨洋在家中接受媒体采访。
图⑤:萨洋和妻子在慕田峪长城上,背后的山谷就是慕田峪村。(除署名外,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京郊怀柔的慕田峪村坐落在雄伟的长城脚下,这里宜人的景色、厚重的文化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国际文化村”。

“老外”萨洋(Jim Spear)就住在慕田峪村中。远近村民对萨洋的名字都不陌生:这位美国友人曾得到北京市政府的表彰,荣获在京外籍人士最高荣誉“长城友谊奖”,还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长城好汉”称号。今年,萨洋出版新作《安居长城:我的记忆,设计与梦想》,他参与中国乡村建设的故事打动了许多读者。

“1972年,当我在美国的家中,看到尼克松总统登上长城的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登上长城。”在新书发布会上,萨洋如是说。50多年过去,萨洋不仅登上了长城,还把家安在了长城脚下。他与长城之间究竟有怎样的约定?近日,笔者来到长城脚下的慕田峪村,听这位美国友人讲述他与长城的动人故事。

“我和长城有个约定”

复古的砖墙设计、石观音像的摆件、色调明快的玻璃顶、舒缓优美的钢琴声……步入萨洋的工作室内,中西合璧的独特氛围扑面而来。这里如今既是萨洋的工作室,也是他和妻子唐亮的居所。萨洋说着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娓娓道来他与长城之间的故事。

“小时候,我几乎不了解中国,但我知道中国有长城。”萨洋告诉笔者,那时的他从未想过会有机会参观长城,更别提在长城脚下生活。也许是命运让萨洋与中国结缘,大学课堂上,教授的授课点燃了萨洋对中国的浓厚兴趣。1981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来到北京大学交流,5年之后,他和唐亮搬到中国工作生活。

作为一名“旅行狂”,萨洋经常在工作之余游览名胜古迹,其中,他很为慕田峪长城着迷。“记不清多少次来到慕田峪长城,我迷上了这里。”

20世纪90年代,与当地村民的一次邂逅正式开启了萨洋和长城的缘分。

1996年的一天,萨洋和朋友爬完长城正沿着小路往山下走,沿路碰到了卖T恤衫的村民李凤泉。交谈中,萨洋对李凤泉说:“我很羡慕你能住在长城脚下这么美的地方。我一直希望能在这里有一个家,然而这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听到这话,李凤泉答应可以帮忙试试寻找房子,后来真的帮萨洋在慕田峪村租下一个民居。这座背靠长城的农家小院成了萨洋和唐亮度假的好去处。出于对乡村生活的喜爱,2005年,萨洋提前辞职,和唐亮在长城脚下“安家”。

从“安居”到“立业”,萨洋在长城脚下还有更多的故事。

慕田峪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如果我们能创办一家企业,既能雇用当地人,又能吸引游客在村里停留更长时间并且消费,也许会更好。”搬到慕田峪村不久,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廷找到萨洋,希望他作为慕田峪村的一员,能为乡村发展出一份力。这也是萨洋开始探索当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开始。

“‘小园’餐厅是慕田峪村第一家可持续经营的旅游企业,后来也是慕田峪所属的渤海镇村民就业的主力之一。”萨洋介绍,“小园”原来是慕田峪村废弃的小学校舍,后来他将其改建成一家西餐厅,2014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游览慕田峪时,就曾光顾这里。

作为一个可持续的旅游项目,“小园”餐厅雇用和培训当地的员工,采购当地的食品原料,销售当地制造的手工艺术品。“A平等尊重、B诚信守法、C顾客至上 + S可持续发展,这是‘小园’餐厅的企业宗旨。”萨洋对笔者说。在经营餐厅期间,萨洋他们还编辑了《慕田峪徒步旅行指南》《长城脚下的慕田峪》等5本图书,为游客提供了详细的指南,促进了慕田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自“小园”餐厅之后,萨洋还相继在长城脚下创办了一系列可持续旅游产业,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在《安居长城:我的记忆,设计与梦想》新书发布会上,萨洋向观众讲述他在长城脚下度过的难忘岁月。他说,虽然自己是美国人,但家在中国,事业也在中国,他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热爱长城。

“仿佛我和长城有个约定,我的心之所在就是长城脚下,这就是我的家。”萨洋动情地说。从1996年在慕田峪改造老房子、居住到长城脚下开始算起,至今已过去近30年。萨洋亲眼见证着自己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慕田峪村已是一座兼具乡土文化和国际文化底蕴的村庄。

古村落里做设计

提起萨洋这个名字,许多人会将其与“建筑师”“设计师”的专业身份联系在一起。多年来,萨洋一直在长城脚下改造与设计乡村建筑。建筑设计和古村落保护咨询是他目前的核心工作。

在萨洋和唐亮的推荐下,笔者前往慕田峪村的邻村北沟村进行探访,那里有许多萨洋设计的建筑。

北沟村也在长城脚下,秋日阳光映照在路边彩色的图画和小篆文字上,写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描绘农村农业发展新蓝图”的浮雕尤为醒目。顺着村中的道路前行,红砖灰瓦、建有硕大窗户的瓦厂酒店出现在笔者面前。这是北京唯一的“中国乡村遗产酒店”,也是长城脚下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今年,《安居长城:我的记忆,设计与梦想》新书发布会就在这里举行。

这家乡村精品酒店由一家废弃的村办琉璃瓦厂改建而来。据介绍,萨洋的设计将烧制琉璃瓦的炉窑保留下来,还将彩色琉璃碎瓦铺满走廊或是装饰在墙壁上。步入其中,笔者感受到渗透在“瓦厂”的各个角落的历史记忆。此外,萨洋还巧妙地运用长城的景色为设计增色,客人能透过房间的超大玻璃窗与长城对望,日瞻青山、夜观繁星成为现实。

长城脚下的古村落,伴随着长城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历史记忆。在萨洋看来,建筑改造应该尽可能地保留长城脚下老房子的原貌,让“原生态”的乡村呈现在游客面前。“尽可能不拆原来的老房子、不迁走原来的居民。而是通过服务,让游客与本地的生活与生态相融合。”萨洋这样阐述他的理念。

在北沟村,2家酒店、3家餐厅以及村里的10个别墅都出自萨洋的设计。萨洋告诉笔者,能够参与和长城密切相关的村庄建设,他既深感荣幸,也感到责任重大。“长城附近区域的发展也应该体现出对长城的崇敬之情”,在萨洋参与改造的项目中,他“小心翼翼”地留存着长城脚下建筑原有的记忆痕迹,并让这些乡村民居焕发出新的生机。

萨洋的设计品位和思想影响了附近的村落并且外溢四方。令萨洋感到十分骄傲的一个设计项目——北京延庆大石窑村“百里乡居”项目荣获了建筑界的国际奖项。此外,在各种文化旅游研讨会上,萨洋呼吁要将乡村建设为“可以世代居住的地方”。如今,69岁的萨洋还在积极参与中国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实践。他向笔者展示了他的电子设计图纸,近期他正在为南方某省份的古村落打造围绕博物馆的焕新项目。第二天,他还将启程前往不丹,交流村落可持续发展经验。

令笔者惊讶的是,萨洋在建筑设计方面没有任何学习经历和基础。“我的专业是政治经济学,是业余学习建筑的。但是从小时候开始,我就特别喜欢建筑。”萨洋告诉笔者,刚来到中国时,为了把北京禄米仓胡同中破旧的四合院变成舒适的家,没有任何设计经验的萨洋边学边做,乐在其中的他隐隐意识到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搬到慕田峪村后,萨洋先是多次改造了自己的居所,而后又帮忙改造了长城脚下的许多老房子,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实践后,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设计师。

“能够有机会参与中国的乡村建设,这算是我这一生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他用心感悟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用情守护每一座建筑的历史记忆。萨洋在古村落里所做的设计,让长城脚下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美丽。

普通村民成朋友

慕田峪曾名摩天峪,意为“触及天空的山峪”。站在慕田峪长城顶端,民居星星点点蔓延而下。巍峨城墙下,村落间蕴藏着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故事。

“如果没有李凤泉的三次电话,我的人生将是怎样?至今我仍然惊讶于命运之神对我们的安排。”提到与长城的缘分,萨洋觉得这离不开村民李凤泉的帮助。李凤泉是个热心的村民,为了帮助萨洋实现在长城脚下安家的梦想,他帮忙找到了几栋可以出租的老房子,随后就给萨洋家打了电话。当李凤泉第一次打来电话时,唐亮还以为是骗子打来的,就挂断了电话。直到第三次打来并接通电话,她才相信这是真的。李凤泉的坚持让萨洋住在长城脚下的愿望得以实现。

“我和他恰巧同龄,按照中国生肖,我们都属羊,这难道不是巧合吗?”据萨洋回忆,在刚成为慕田峪村“临时村民”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六的晚饭之后,李凤泉和他的几个朋友都会来到家里聊上几个小时,并且品尝家里储存的各种外国酒,这份珍贵的情谊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与村民李凤泉的相识使得萨洋与长城结缘,而随后与慕田峪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廷和北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全的相识,则让萨洋在长城脚下发展起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据萨洋回忆,搬到慕田峪村后的一个早上,村里的广播喇叭喊:“萨洋,萨洋,到大队来报到。”李连廷热情地把他迎到办公室去,向他介绍了慕田峪村的发展状况。“这位村干部,让我看到了一种只能用心去感受的东西。”萨洋回忆,李连廷向他讲述的村庄可持续发展的设想,让萨洋感受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令萨洋记忆深刻的还有王全,按萨洋的说法,“王全是一个让世代居住的村庄可以持续发展的杰出推动者,总是关心村民的利益。”他向萨洋建议,投资租用农民房屋,将一些老旧废弃的建筑保护传承并开发起来,更好地发展村庄。

李连廷和王全朴素的责任心感动了萨洋,也让“小园”餐厅和瓦厂酒店等旅游产业在长城脚下落地生根。这些旅游产业不仅让当地的村民增加了收入,更为长城带来“国际流量”。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为长城和长城脚下的村落所吸引,来这里旅行游玩,甚至直接在此安家落户,村民与“老外”间也有许多温馨故事。

在长城脚下,萨洋还交到了和他一样钟情于长城的外国朋友。

从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中国长城后,英国友人威廉·林赛从此对其魂牵梦绕。在到访长城后的数十年的时光中,他一直致力于探索长城、研究长城、保护长城,萨洋和他对于长城和长城脚下村落保护问题有许多共同语言。据萨洋回忆,2022年,他和唐亮有幸在威廉·林赛的带领下,从包头以北出发,徒步前往长城最古老的一段,一览壮丽风景。

除了真挚动人的友情,萨洋和唐亮之间的爱情也令人倍感动容。

萨洋坦承,自己对唐亮是一见钟情。在美国学习时,经由老师介绍,一位中国女留学生成了他的汉语辅导老师,这位女留学生就是唐亮。回忆起这段往事,萨洋忍不住笑出声来:“教汉语课她收我每小时7美元,好贵啊!于是,我决定努力学习中文。”

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之间的爱情最终说服了双方父母。如今,萨洋和唐亮早已是一对走过风雨的老夫老妻了,他们不仅是生活中互相支持的伴侣,也是事业上并肩合作的伙伴。从美国到中国,再到长城脚下,这对跨国夫妻始终相伴携行。

听完萨洋所讲述的故事,转眼就到了中午,慕田峪长城的轮廓在温暖的光辉中愈发苍劲。笔者思索,长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萨洋在长城脚下的故事是中西方文化相遇的一个生动缩影,他的诗意生活照见了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交融与理解。现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爱上中国、留在中国,选择在中国长期居住。

今年,萨洋已经69岁了,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在长城脚下安居近20年,他依然神采奕奕,追求着新的美好和幸福。萨洋和长城的约定,仍在继续。(严 冰 宋佳航 亓康硕,张尤佳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0月31日 第05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