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林西村侨商非洲创业记(侨界关注)

时间:2024-9-9 08:15 0 17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方磊的饮料厂内,工人正在分拣生产好的饮料产品。


在蔡勇的包装袋工厂内,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埃塞俄比亚杜凯姆市拍摄的东方工业园大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东方工业园供图)


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星镇的林西村,是一座著名的华侨村。林西村3000多名村民中,累计有600余人在海外经营创业,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入发展,一些林西村侨商把目光投向非洲这片充满希望的广袤大陆。越来越多人到非洲投资创业,成为中非合作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到非洲去办厂

当地时间早上7时,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比绍夫图市,一家饮料厂的早班工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家工厂的经营者是来自林西村的侨商方磊。饮料厂附近,还有他经营的一家拖鞋厂。

“两家工厂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共有员工700余人,效益都还不错。”方磊介绍,拖鞋厂每日产量能达到5万双。饮料厂于2020年底开始筹办,开办第一年产值约3000万瓶,今年截止到目前已接近8000万瓶,“2022年,我们推出了自己的饮料品牌MAX。”

方磊的两家工厂临近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这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埃塞俄比亚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蕴藏着很多商机。2015年,我和父亲来到埃塞俄比亚创业,选择在比绍夫图市购买土地、开办工厂,是看中了东方工业园的区位优势。”方磊说,东方工业园汇聚了上百家企业,涉及建材、鞋帽、纺织服装、汽车组装等多个行业。园区附近交通便利,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在这里做生意很方便”。

林西村侨商蔡云松、蔡勇父子则在东方工业园内租了几间厂房,办起一家编织袋厂。如今,工厂已经运转了5年,雇有300多名工人。

“2019年,我来到埃塞俄比亚发展。在这之前,已经有一些老乡在非洲创业取得了成功,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蔡勇说,“最近两年,工人们技术越来越熟练,工厂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产值稳定增长。现有厂房已经不太够用,我们已经另外购置了土地,正在搭建一座新工厂。”

在南非,同样来自林西村的郁礼平已经扎根约翰内斯堡20年。最初,他在这里租了店面和仓库,开起一家外贸公司,将国内的服装鞋袜、百货商品运到南非销售,赚得了在非洲的“第一桶金”。2018年,郁礼平开始谋划“转型”,他在约翰内斯堡又办起一家床上用品加工厂,将发自国内的布料进行加工包装后在当地进行销售,利润十分可观。

“非洲大陆是一片充满机遇的热土。我看到了这里的巨大潜力,也相信自己的判断。”作为在海外打拼30年的“资深”侨商,郁礼平认为自己来南非发展这条路走对了。

创新经营模式

林西村“出海人”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距离林西村1公里外的叠石桥家纺市场在国内颇有名气,当地家纺产业也渐成规模。为了寻找更大的海外市场,林西村村民郁建祥带着家纺产品先后奔赴俄罗斯、罗马尼亚闯荡。很快,郁建祥在罗马尼亚打开了局面。之后,许多林西村人追随他的脚步,前往东欧做起家纺生意。

方磊、蔡勇是85后新一代侨商,他们的父亲都曾在罗马尼亚发展。蔡勇的父亲蔡云松曾担任林西村支书,他在罗马尼亚经商并带头致富的经历,是许多林西村人津津乐道的创业典范。

从东欧到非洲,不少林西村侨商有着相同轨迹。2004年,而立之年的郁礼平清理了罗马尼亚的全部货物库存,到南非发展。2015年,方磊的父亲选择到埃塞俄比亚“二次创业”,方磊辞去国内工作,与父亲并肩奋斗。2018年,蔡云松到埃塞俄比亚考察,决定在这里开拓一番新事业。如今,非洲的工厂主要由蔡勇负责经营管理。

经营理念和模式也在变。“在海外创业的林西村侨商正在经历从单纯销售纺织品到在当地投资办厂的转变。”在郁礼平看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侨商们需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二是他们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和信任度不断提高,能更深入地参与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

方磊表示,林西村侨商在罗马尼亚发展多年,当地纺织品市场竞争激烈且趋于饱和,转型是必然之举。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为实现本国经济发展,欢迎并鼓励外来投资。对侨商而言,在当地办厂能享受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还能保证较为稳定的出货量,与单做外贸相比有许多优势。

在林西村侨商的非洲创业故事中,年轻一代已经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

从在饮料厂成立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数据采集和质量检验,到招聘十多名当地大学生作为技术人员,再到主动打造自己的饮料品牌、进行营销宣传,方磊正在致力于打造一家现代化科技型食品企业。

“林西村侨商既有精神的传承,又有理念的创新。”方磊说,“老一代侨商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闯劲和干劲值得学习。同时,新一代侨商的学历相对较高,创业思路更新、更广,会更多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注重引进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年轻一代的林西村侨商更加注重创新和品牌建设,也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特点为林西村侨商的海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郁礼平说。

促进中非友好

“中国朋友到这里开办工厂,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工作机会,带领我们致富。在这里工作我很高兴,感谢来自中国的企业家们。”谈起自己在中企的工作体验,埃塞俄比亚的90后小伙长征难掩兴奋。“长征”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从做翻译到参与工厂管理,长征已经成为蔡勇的“黄金搭档”。

“长征之前在中企工作过,会讲一些中文。对我来说,埃塞俄比亚当地的方言不太好懂,他给了我很大的助力。”蔡勇说,“从建厂到现在,长征已经是工厂里的老员工了。大家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在方磊的工厂里,热心的埃塞俄比亚姑娘乐梅是他的得力助手。据介绍,乐梅毕业于当地一所大学的中文系,还曾到中国四川交流学习过一年。

“乐梅诚实守信,十分敬业,又善于沟通。在她的帮助下,我和非洲员工的交流越来越顺畅,他们也逐渐适应了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中国人的创业精神和敬业态度有了更多理解和认可。”方磊说,“现在,工厂中90%以上的员工都是当地人。除了生产线上的工人外,还有一些从事技术类工作的大学生。当地员工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在我的公司里,许多南非当地员工通过努力工作,提升了职位和收入,改善了生活。”郁礼平说,“近年来,我们不仅注重招聘、培训当地员工,也积极参与南非当地的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展现中国侨商的良好形象,努力为当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近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办,为中非关系发展带来更多积极信号。侨商们高度关注。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承建了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得到非洲民众的欢迎和认可,进一步深化了中非民间友谊。”方磊说,“作为在海外发展的民营企业,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到中非友好合作事业中去,促进中非经贸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现在,我们的饮料厂新厂房正在建设中,预计产量是原来的两倍,将为当地民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我见证了中非合作的巨大潜力和澎湃活力。相信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后,双方合作将迈上新台阶。”郁礼平说,“旅非侨商是中非合作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我们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深耕当地市场,为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作出贡献。”(本报记者 李嘉宝)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9月09日 第06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