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与中国合作,就是与机遇同行”(“非洲人的中国缘”④)

时间:2024-9-3 08:09 0 18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纳赛尔·布希巴(左一)在摩洛哥集装箱式海水淡化工厂与合作伙伴合影。


布雷特·林德尔·辛格(左二)在2021年国际青年英才对话论坛上参与讨论。


2023年11月,丁恩(右三)获得义乌市五洲商人之家服务中心颁发的“国际交流贡献奖”。
(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卫生健康、农业减贫等多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乘着中非互利合作的东风,越来越多非洲企业家将目光投向中国。他们或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或直接到中国投资创业。“与中国合作,就是与机遇同行”,这是许多非洲企业家的共同感受。
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举行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非洲企业家,听他们讲述在中国生活工作的难忘经历以及与中国伙伴携手同行的故事。
纳赛尔·布希巴(摩洛哥)——
“投身摩中、非中合作的伟大事业中,我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
从空中俯瞰,摩洛哥小镇伊尔福德是撒哈拉沙漠里的一处绿洲,这里是摩洛哥著名的椰枣之乡。然而,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问题一度严重威胁椰枣树的生长。近年来,在摩中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伊尔福德建起一座中非盐水农业示范农场,为这片郁郁葱葱的椰枣林带来新的生机。
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摩洛哥瑞锝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纳赛尔·布希巴是这项合作的促成者。“我们多次组织中国企业家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深入撒哈拉沙漠腹地开展考察交流,挖掘沙漠农业的商机。这座示范农场借鉴了中国的沙漠治理经验,引进中国的土壤改良剂和苦咸水淡化技术,效果显著。”他说。
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当地地下水的含盐量降至原来的1/8。每棵椰枣树年用水量从原来的600升降至200升,每棵树的经济收益达100至200美元。“我们正将这一基于中国创新技术的示范项目成果介绍给更多沙漠国家,希望给更多人送去减贫与发展的希望。”布希巴说。
“将中国先进技术引进到非洲,通过知识转移促进非洲国家的发展”——布希巴选择将推动非中合作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这源于他的“中国缘”。
“从1995年起,我在中国留学、工作20多年。这段经历奠定了我人生与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布希巴说,“在华期间,我欣赏中国的秀美山川,游历不同风格的城市,也调研考察一些科技企业和生产工厂。所见所闻让我由衷感叹中国的发展奇迹与创新活力。我始终认为非洲国家应向中国取经,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经验,走出一条具有非洲特色的繁荣之路。”
近年来,中非合作不断走深走实。2022年1月,摩洛哥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成为北非地区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的国家。
“投身摩中、非中合作的伟大事业中,我将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布希巴说,“我创立了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通过教育交流、翻译出版、国际会议等,推动摩中文化与商业合作。我还与中国合作伙伴创立投资公司,组建摩中两地国际化团队,引进中国先进技术,在海水淡化、沙漠农业、绿色矿业等领域加强非中投资合作。”
摩中联合开发的集装箱式海水淡化工厂,是布希巴促成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2019年,我们组织一批有水利工程背景的中国企业家赴摩考察,近距离了解摩洛哥的投资环境及面临的干旱挑战。3年后,由摩中企业联合投资的集装箱式中型海水淡化工厂建成,产量达到2万至3万立方米/天,大约是20万人每天的饮用水量。该项目为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应对结构性干旱提供了高性价比解决方案。”布希巴说。
除了参与商业投资外,布希巴还是摩洛哥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在中山大学相继取得了管理学硕士和政治学博士学位。作为摩中友好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布希巴用中文撰写了《摩中合作60年》一书,系统性地回顾了1958年到2018年间摩洛哥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该书还有阿拉伯语和法语两个译本。
“我很喜欢研读《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中国经典著作,了解中华文化和东方智慧。这对我参与跨文化沟通与协调、推动非中文化双向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布希巴说。
对于即将举行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布希巴充满期待。“由中非合作论坛催生的《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等成果意义深远,是中非互信互利的结果,也树立了国际合作的典范。期待本届峰会释放更多积极信号,推动中非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他说。
布雷特·林德尔·辛格(南非)——
“希望所有非中青年一起加油,为双方合作带来更多活力”
“今天,我们将开启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探讨中非合作论坛为非洲和中国带来的广泛利益……中非合作论坛是非中关系的有力见证,也是为双方民众带来更光明未来的承诺。”
最近,在动身来中国之前,南非小伙布雷特·林德尔·辛格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条短视频,讲述中国企业投资南非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案例,展现中非合作论坛的积极意义。对于此次中国之行,他期待已久。
“受到南非贸工部的邀请,我将作为企业家代表之一,随总统拉马福萨到北京参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此行我还会考察一些中国优秀企业,挖掘合作机会。”辛格说。
辛格与中国的缘分,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那年,他进入温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主攻儿童呼吸学。“读书期间,我的老师给我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辛成乐,意思是辛苦学习和工作,就会取得成功和快乐。大家都叫我阿乐。”他说。
2020年疫情发生后,辛格放弃了回国休假的计划,作为一名儿科实习医生坚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岗位上,与同事们并肩战斗。9月,辛格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荣获“优秀外籍志愿者”称号。当年,他从学校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这段求学与工作的经历,深深影响了辛格的职业规划。
“从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到‘九项工程’,卫生健康合作一直是非中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国学习和工作期间,我了解到中国与许多非洲国家在这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我想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参与其中并贡献一些力量。”他说。
2020年下半年,在温州市瓯海区政府的支持下,辛格带领团队在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落地了一个医疗科技创业项目。之后,他带领团队在第八届海外人才协会创业大会国际创新周上获得外籍创业者冠军,这让辛格备受鼓舞。为了更好地为非中医疗合作牵线搭桥,他又在南非注册成立了一家名为AOM的医疗公司,并担任总经理。
“我们致力于助力中国的药品、医疗检测用品、医疗器械等‘出海’到非洲国家。”辛格说,“中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国先进的医疗产品和发展经验能帮助许多非洲国家。”
辛格是一名典型的90后“斜杠青年”。他曾作为南非代表参与中国的一档文化访谈类节目“非正式会谈”,还通过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在中国学习和创业的经历,收获许多关注。“阿乐”已经成为不少中国粉丝喜爱的“网红”。2021年,辛格作为“网络达人”之一,走进直播间,参与中非合作论坛非洲产品电商推广季活动,向中国网友推荐南非的红酒、博士茶等好物。
“这两年,我们又投资了一些贸易公司、互联网媒体公司,希望更深入地参与中非经贸文化交流。”辛格说,“与中国合作,就是与机遇同行。希望所有非中青年一起加油,为双方合作带来更多活力!”
丁恩(尼日尔)——
“如果要做全世界的生意,我的建议是来中国,来义乌”
寻找货源、对接客户、跟进物流……上午9时,在浙江省义乌市稠州北路的一家外贸公司内,总经理丁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尼日尔来到中国,扎根义乌创业十多年,丁恩的生活如同这座被称为“世界超市”的城市一般,忙碌又充满希望。
“2011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寻找商业机会。那时,我还不知道有义乌这个地方。”丁恩说,“一位同样来自非洲的朋友告诉我,义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直到今天,我还在感激他当时的建议。”
从丁恩的公司出发,沿着稠州北路向北不到3公里,就是著名的义乌国际商贸城。这里汇聚着210万种商品,贸易覆盖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年,丁恩曾无数次到义乌国际商贸城采买货物、洽谈合作。如今,他已经成了这里的“熟面孔”,每走几步就能碰到老朋友、老客户。
“义乌远远超乎我的想象,人们似乎可以在这里买到想要的一切。”这是义乌留给丁恩的第一印象。
几乎没有犹豫,丁恩就决定在义乌创业。他先是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了8个月的中文,又在外商云集的稠州北路开起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将中国的纺织品、家用电器、五金工具、建筑材料等各类产品出口至非洲市场。
在丁恩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中文书法作品,一幅写着“大展宏图”,另一幅写着“诚信赢天下”。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丁恩已经融入了义乌开放包容的商业环境中,生意越做越好。“中国商品质量好、价格实惠,在非洲很受欢迎。”丁恩说,“现在,我们公司的业务已经拓展到非洲16个国家,每年能够出口300多个集装箱,来自欧洲的客户也开始联系我。”
近年来,义乌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出口贸易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多“丁恩”正在义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6万人次,非洲客商占比超过1/10。2023年,义乌对非洲出口超10亿元的国家有24个。今年1月至7月底,非洲客商入境超5万人次。
义乌已经成了丁恩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他的妻子也来自尼日尔,曾在上海留学,又到义乌工作。他们在义乌相识,组建家庭,养育了三个可爱的女儿。这两年,丁恩又和几个朋友合伙开起一家非洲餐厅。“家乡的美食吸引了许多在义乌工作的非洲商人。渐渐地,越来越多中国朋友也常来光顾。餐厅人气很旺,充满了欢笑与温情。”他说。
现在,丁恩又有了新角色。作为义乌非洲商会会长,他热心向其他非洲朋友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创业难题。“如果要做全世界的生意,我的建议是来中国,来义乌。”丁恩说,“希望更多非洲朋友能在这里拥抱机遇,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本报记者 李嘉宝)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9月03日   第 10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