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这里很时髦、还很专业——武汉成为国际学生研学旅游的“热”土

时间:2024-7-30 13:23 0 23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7月26日,在湖北武汉爱莎学校,中法青少年在上合唱课。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新华社武汉7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喻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抒情的乐音和清亮的歌声中,40名中法青少年合唱一曲《但愿人长久》,相约即使未来相隔万里,也要共赏明月、珍惜友谊。
中法友缘“世界儿童是一家”儿童村夏令营28日在武汉结营,由中法青少年最新排练的合唱演出将结营仪式推向高潮,青年的友谊在会心的眼神、温柔的微笑中生根发芽。
“音乐为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演出指导老师、武汉爱莎学校音乐总监吴普义说,中法两国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合唱选取的中文歌曲《但愿人长久》结合了古代诗歌和当代音乐,法文歌曲《香榭丽舍》意在庆祝巴黎奥运会开幕。
在相知相处中,法国青少年对楚剧、汉服、书法、篆刻、舞龙舞狮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有趣的探索,湖北青少年也对法国的当代生活与流行文化,以及教育理念、全球化视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已经成为很好的朋友,希望未来有机会在巴黎再见!”法国学生领队、里尔大学大一学生哈穆扎·费拉说。
盛夏的武汉,酷暑难耐。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的盘龙城遗址上,一场生动的“考古课堂”正在进行。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的9名国际学生带着对考古学的热爱和追求来到盘龙城,投入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的一线。他们拿着手铲小心翼翼地刮面,鞋帽、衣袖上沾满了泥土,在“热火朝天”的考古工地上一待就是一整天。
“好像是铜!”——临近傍晚时分,考古工地上突然沸腾起来。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学生李拔汉发出惊叹,求教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助教老师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新发现。考古学员轻轻拨开细软的泥土,竟然是一枚清晰可辨的铜箭镞。经过拍照记录,随后这件新发现被整体揭取下来,拿回文物陈列室待做进一步保护与分析。

7月24日,一名新加坡学员在给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拍照。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 摄

“我太幸运了!在近5周的考古实习中,我第一次挖掘到青铜器,还是一枚完整的箭镞。”李拔汉说,他从小对历史着迷,去年在国际田野研究所(IFR)官网上看到了中国的考古项目招募国际学生参与,便对盘龙城这处商代遗址充满兴趣,即刻提交了报名申请。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说,“希望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学员、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也让不同国家、地区青年学子了解中国考古,将中国考古学思想与经验向国际推广。”
本届“考古课堂”是武汉大学2024珞珈全球暑期学校内容之一。自6月底,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余名学员陆续抵达武汉大学,加入“亚洲建筑文化与遗产”“全球传播与可持续发展”“遥感地理信息与城市环境”“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等各项课程。
行走在绿树成荫的武汉大学校园,美国青年艾伦·凯佑告诉记者,过去两周,他和来自斐济、斯里兰卡、越南、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的20多名国际学生以及武汉大学的学生一起听讲座、实地调研,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探访新能源汽车工厂、了解中国NGO组织如何助力长江大保护……
“这样跨学科、跨国界的开放教学非常专业,让我深受鼓舞,也得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故事。”凯佑用流利的中文说,他已成功申请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接下来的一个月,他想提前加快适应校园生活。
阳光熠熠,载着费拉一行法国青年的飞机划过湛蓝色画布般的天空,他们把在中国制作的团扇、字画一并带回法国,并计划将义卖筹集到的款项投入到更多的公益活动中。
李拔汉将返回新加坡继续完成考古课程论文,临近毕业的他正在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慕名而来、圆梦中国的凯佑,如今结识了更多的中国朋友,也拥有了深度感知中国的契机……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时髦又专业的武汉成为他们拥抱中国、融入世界的窗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