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文化杂谈|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奏响当代运河之歌

时间:2024-6-18 22:35 0 20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4年,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个部分,全长3200公里,地跨35座城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从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座城市穿流而行,沿线有多家博物馆以运河为名,讲述运河的江苏故事。

2005年12月15日,“运河三老”联合发出《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掀起了大运河申遗的热潮。它就像一个爆发点,一把发令枪,大家很快应声而动集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奔跑,把大运河申遗工作推上了“高速路”。

大运河沿线城市开展的考古工作,使每一座因运而生、因运而兴的城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申遗成功10年来,江苏在考古中发掘出大量大运河文化遗存,进一步丰富了大运河文化。2013年,隋炀帝墓在江苏扬州被发现,这一发现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又一重要佐证。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考古项目,也被列入201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文物实体与历史资源,通过对文物本体的创新性保护和展示,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坚持活态传承,挖掘大运河文化时代价值。江苏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热闹非凡,运河文化展示吸引许多游人驻足参观,印制年画,体验“苏式生活”。苏州还建设“运河十景”,打造宝带桥、京杭大集、石湖五堤等标志景点,推出一批古城内河水上游精品线路,多元立体展示苏州运河文化。同时实现惠民利民,共享大运河文化保护成果。

近年来,大运河保护传承工作卓有成效,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不仅标志着以运河文化为代表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晋级为“国家战略”,也第一次把区域文化发展提升到与国家区域经济规划同等重要的地位。大运河文化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拥有近9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5亿左右的常住人口,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国家建立了诸多与大运河有关的博物馆,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系统地传播和传承大运河文化脉络。 “运河三老”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建议,一方面要继续保护好自身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继续挖掘运河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一运河文化的“金字招牌”,因为它是一座“活的”博物馆,全面讲述了大运河故事,是一个可以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运河文化展示窗口。

此外,还有扬州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常州大运河记忆馆、淮安运河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等。在运河沿线的主题博物馆中,不仅珍藏着许多有关运河的文化记忆,还可见运河文化如何在传承中焕新,感受到大运河文化的生生不息。

通过“5G+VR”的科技展陈,观众仿佛“站”在船头、“踏”入历史长河,上一秒还在杭州拱宸桥闲逛,下一秒就在扬州喝起早茶……一镜穿越运河17城,大运河边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认为:“依托新时代大运河考古的重要成果,深入挖掘它们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用展览的形式,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大运河,让大运河文化‘火’起来,奏响当代的运河之歌。”

悠悠运河,千年文脉,“后申遗时代”如何打造大运河的超级IP?助力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有什么样的新玩法?“运河长子”江苏扬州交出崭新答卷。人们来博物馆看什么、在运河旅游中体验什么?如何把大运河变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培养人民高尚情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乃至形成改造现实世界的精神力量,打造一条更加多彩、更加璀璨的“文化运河”,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人们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在单霁翔看来,保护和利用都不是目的,最终要把它健康地传承给子孙后代,焕发出大运河新的活力。后世子孙能借助这些“珍贵的器物”“璀璨的文字”“凝固的音乐”“流动的文明”等,深入与历史对话,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运河保护传承的不仅仅是一条河道,更是沿线城市千千万万民众的幸福生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