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亲兄弟针尖对麦芒,好端端的聚兴诚银行“自废武功”

时间:2023-12-19 12:24 0 37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李银芬
DSC0000.jpg

19世纪中叶,美国阿拉巴马,雷曼家族由一家干货商店起家,几位兄弟共同打拼,最终造就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20世纪初期,中国四川,也有几位兄弟,他们共同创办了中国的“Young Brothers BankingCorporation杨氏兄弟公司”。常言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族企业以血缘为纽带,应该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有凝聚力,但其中的是是非非,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杨氏兄弟和聚兴诚银行的故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要论及故事的起源,还得从祖父杨骏臣说起。
杨家祖居江西省东部的南城县(现属抚州市),后举家经陕西迁至重庆,聚居于江北县。杨骏臣原是个秀才,靠教书糊口,本寄希望于三子文光通过科举光大门楣。无奈生活所迫,少年杨文广不得不就近在重庆一杂货店当学徒。谁知,改走商贾之路的他颇具天赋,很快摸到了生意上的门道,与人合伙开设聚兴仁商号,自任掌柜。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聚兴仁已有颇多积累,能够“自行走水”,据说每年一出一入已有四、五千万两的流水。杨文光有见于当地票号营业之盛,就兼做放款和汇兑业务,类似小型票号。此后,他又抓住四川余栋臣起义和开凿川江新龙滩长江运输停滞的机会,大获其利,成为当地的富商巨室。
杨文光子嗣众多,枝繁叶茂,除原配生有培德(寿宇)、培贤(希仲)、培英(粲三)三子外,继室还生有培善(乃庆)、培荣(季谦)二子。长子寿宇与三子粲三常年跟随父亲经商,深得真传。1902年,杨寿宇与人合组“聚兴成”商号,1908年合伙人退股后,改号名“聚兴成”为“聚兴诚”,成为杨家的独资商号,也开启了杨氏家族的事业起点。不料,不久杨寿宇去世,杨文光钦点其三子杨粲三继任掌柜,而学业甚佳的二子希仲,则获资赴日本和美国留学,专攻工商经济管理。思想开明的杨文光此举,本意是为培养多元化人才,以便家族事业后继有人,但这也为日后的兄弟纷争埋下了伏笔。
DSC0001.jpg

杨粲三
到了民国初年,杨家资产已达白银百万两以上。年轻的杨粲三接任掌柜后,甚有魄力,增设生丝和楚盐两大业务,又继续拓展分号于湖北的沙市、汉口和四川的万县、自流井(属今自贡),商贸和汇兑都经营得有声有色。此时远在日本求学的杨希仲,眼界大开,尤其钦羡三井财团集的运作方式,屡次写信给父亲和三弟,力主学习三井,开设银行,做大家族事业。
1913年,先留日后赴美的杨希仲,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回国,他力主成立商业银行,杨文光颇为赞同,考察汉口、上海等地后,决定全权委托杨希仲促成此事。杨希仲是当时中国少见的“洋翰林”,声望很高,人脉甚广,他通过留日留美同学的关系,很快打通人脉,获得开办银行的立案注册许可。1915年“聚兴诚银行股份两合公司”在重庆正式开业。为显示家庭财团特点,特意取英文行名为(“Young Brothers BankingCorporation”杨氏兄弟公司)。杨文光出任地位最高的事务委员主席,杨希仲任总经理,杨粲三任协理。
但是,成长背景,学养气质不同的两兄弟在合作之初,就对如何扩张家族生意,屡有分歧。杨希仲素有发展资本主义集团企业的志向,主张银行业务与多种经营齐头并进,而杨粲三则主张以银行业务为主体,巩固家族根基为重心,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1919年9月,父亲杨文光病逝,主理银行业务的杨粲三,对杨希仲负责的外贸部调用资金不予支持,兄弟两人矛盾日趋激化,两人在家族兄弟排行分列三五,人称“三五之争”。家族中一部分人见势头不对,迅即抽资退股,聚兴诚银行及外贸业务双双受到冲击。“内讧”消息传出后,该行汉口、重庆两地分行一度发生挤兑风潮,杨希仲大受刺激,身心俱疲,终致自杀。
DSC0002.jpg

位于上海江西中路的聚兴诚银行旧址
聚兴诚银行的发展除受到家族纷争的影响外,四川军阀割据,频繁的战乱和各种派捐垫借,也使设在重庆的该行总管理处穷于应付。1923年冬,该行将总管理处迁至汉口。1924年杨希仲去世后,杨粲三继任银行总经理兼贸易部经理,由杨季谦任银行总稽核兼理贸易部事务,暂时结束分崩离析的局面。此时正值大革命兴起,西南市场上币制紊乱,银行业务经营困难,杨粲三竭力设法打开出路,扩大业务范围,倡导“细水长流、薄利主义”,渝行除办理信用放款、抵押放款外,并曾试办农民贷款。1930年杨粲三在一次公债投机中判断失误,损失达百万元之巨,为挽回危局,他决定调整策略,专注西南市场。当年冬天,他将总部又由汉口迁回重庆,提出“面向西南,植根西南,把聚行办成西南第一民营金融机构”的新目标。杨粲三一面深耕湘桂黔滇市场,一面在川中各县遍设分支机构,同时增设信托部,组建保险公司,进军新兴业务。
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西南大后方人口激增,百业兴旺,一直布局西南的聚兴诚银行抓住机会,在抗战期间成为西南各省首屈一指的民营银行,其地位不逊于中国通商、四明、上海商业等民国“小四行”。期间,杨粲三也一改反对其兄杨希仲多元化扩张的强硬立场,以银行资金贷款或投资于多项公用事业。
DSC0003.jpg

聚兴诚银行日历
但在聚兴诚银行发展的同时,家族内部的矛盾并未停止。经“三五之争”后,1929年杨粲三同父异母兄弟杨季谦继任贸易部总经理职务,但这两兄弟的关系同样处理得不好,在经营方针上也争锋相对,杨粲三一直主张贸易部应随聚行的业务状况而定,杨季谦则主张扩大业务,使贸易部和银行并驾齐驱。个性上,杨粲三更严苛些,态度生硬,爱发号施令,而杨季谦信任倚重部下,但喜欢到舞场消遣。两人互看不顺眼,距离越来越大。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杨季谦处处受挤压,积怨已久。1945年,借“暗账风潮”,杨季谦与职工和股东联合,迫使杨粲三放弃董事长兼总经理职位,由杨季谦取而代之。杨季谦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九,这一回兄弟之间的纷争又称“九五之争”。
国共内战期间,杨粲三、杨季谦兄弟继续站在不同阵营,粲三对国民党信心渐失,等待新政权的到来。杨季谦则在1949年底避走香港。他认为聚兴诚在海外尚有可为,建议抽调资金在港开设分行,遭杨粲三反对。1948年后,国民政府金融崩溃使聚兴诚银行几近倒闭。建国后,国家逐步实行公有制,聚兴诚银行终于1953年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此时,距离梦想学习三井,走集团化经营的杨希仲去世已近30年。杨季谦远走海外。聚兴诚银行公私合营后,曾经的当家人杨粲三在重庆的小院中研习书法,度过余生。这位出生富贵,却极具传统创业家气质的强人,在经历了银行业发展的风风雨雨和两位兄弟的经营纷争后,想必心头万千思绪,欲说还休。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