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菲律宾新闻
›
口述中国保险史②丨王永明:百年风云等闲过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7261
主题
147278
回复
173376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菲律宾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90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65
田轩:10月非传统银行市场表现强劲,长期资金入市可促稳定
0/50
理财公司如何探索构建多资产多策略体系?当下时点哪些大类资产更具投资价值?南财理财通第九期策略会成功举办!
0/64
服务实体经济,这家银行不是说说而已
0/50
中国工商银行:未来五年将为苏州市提供不低于10000亿元的投融资支持
0/48
独家专访芝商所全球金属产品主管Jin Hennig:多交易中心对市场参与者有利,金属市场交易参与度上升
0/50
广银理财“幸福添利1个月持有期第3号A”近3月净值增长率领跑最短持有期产品榜单,成立来收益超基准上限75bps丨机警理财日报
0/45
服务实体经济,这家银行不是说说而已|新京智库
0/45
国家医保局发文,商业健康保险迎来利好!国新健康回应
0/45
服务实体经济,这家银行不是说说而已 | 新京智库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口述中国保险史②丨王永明:百年风云等闲过
时间:2023-7-18 11:57
0
406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口述丨王永明 文丨徐晓
1931年,中国银行在上海发起设立中国保险公司,由中行的常务董事宋汉章担任中保董事长。
1931年底,我因为生病,只上了一年高中就肄业了,在上海的哥哥家养病。当时我姐夫也在上海,是中行的雇员,他告诉我,中行正在为中保招考练习生。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去报考了,七考八考,也不知道考得怎么样,就回江阴农村的家了。后来姐夫通知我考取了。我回到上海工作时,“一•二八事变”发生了,交通不便,耽搁了一段时间。
1932年2月,正式到中保上班。我去的时候,公司刚刚开业,只有很少几个人,公司地点是在公共租界仁记路,中国银行所在地,后来迁至四川路270号。
刚进去时先当练习生,一个月8块大洋伙食费,没有工资。同时报考的有大学生,有中学毕业生,我高中都没毕业,不知道怎么我就考取了,这也是机遇吧。起先跟着学习学习,干些杂活。
保险单是中英文的,中文的要手工填写,英文的要用打字机打,我不会打字,就得从头学。英文我在中学学过,还学得挺好的,有时候老师偷懒,就叫我代课,当“小先生”。到了中保之后,经常要用到英文,我又抓紧自学,逐渐地就能胜任工作了。
当了3年练习生以后,才成雇员,后来慢慢地升到火险部科员、科长、业务管理处副处长,那时处长是孙广志。中保是宋汉章的天下,浙江绍兴人受重用(徐晓注:宋汉章是余姚人,余姚曾经归属于绍兴,现为宁波辖下)。我是一级一级往上升,没有跳过级,因为我就是一个乡下来的“小毛孩子”,没有后台。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轰炸上海,宋汉章带着一帮人迁往重庆,在重庆设立了中保总管理处,我还是留守上海。
在当时的保险市场上,中保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上海有若干个分保集团,中保有一个,太平也有。因为上海有五六十家中资保险公司,普遍资金较少,自己承担的能力小,接了业务以后要分保。
中保有中行作为后台,而且在国外有分行,深得小公司信任,好多业务就都分给了中保。中保在伦敦有分保合同,在国内拿下来业务再分出去,相当于是小买办。最初分给当地的英国太阳保险公司(sun insurance office),他们还专门派了一个人常驻中保,叫Noble,做顾问。后来才分到国外,从伦敦到世界各地。
二排左3为王永明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军管会接管上海保险业,负责人正是从前在中保工作的地下党员林震峰。来我们公司贴布告是孙文敏,他们是中保的接管大员,另有联络员,起先是吴越,后来改成施哲明。
1949年10月20日人保成立。考虑到中国保险公司与伦敦市场有二三十年的业务关系,而且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政府决定保留中保。我无党无派,原职原薪留用,还是业务管理处副处长,后来调任调研处处长,副处长是王理顺。
解放初期,国内缺少物资,要从国外进口很多东西,主要是棉花等民生必需品,一方面解决人民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平抑物价。抗美援朝爆发后,美国对我们实行封锁禁运,运送我们进口物资的美国船就把货物卸在附近的港口,我们只能再租用其他船籍的轮船把货物运进来。这些货物都保了海运险和战争险。
1951年2月,我们租用的两艘巴拿马籍货轮“海皇”号和“海后”号行驶中,“海后”号被台湾国民党海军拦截,劫掠到基隆港,连船带货全部被扣。“海后”轮上的货是由中保承保的,由上海分公司出的保单,并向伦敦市场办理了分保。
当时我在中保上海分公司担任副经理。事件发生以后,我们与伦敦的分保接受人反复交涉,据理力争,最后把赔款给要回来了。据公司会计跟我汇报,总共摊回了104万英镑左右。由于中保还欠伦敦分保费,作相应扣除后还有七八十万英镑,都拿回来了。
从前,国内的保险公司把业务分保给伦敦,只有付出保险费,从来没有从伦敦拿钱回来过,这次摊回了这么多赔款,也可以说是“运道”来了。
中保的总部原先一直在上海,我也一直在总公司工作。1951年,中保迁往北京,人心动荡。上级调我到中保上海分公司担任副经理。还有一位经理,是原来太平保险公司总经理陶听轩,但他实际上一直没到职,曾经在中保拿过工资,不过从来没有来上过班。
解放后太平在国内没有复业,但是有点地位的人都属于统战对象,都要给个待遇,让陶听轩在中保上海分公司挂个经理,可能就是出于这种考虑的。所以,中保上海分公司实际上是我在主持工作。那时候我在中保总公司刚刚升了处长,为什么还要调我去上海分公司当副经理呢?
上级领导说:打算调你到人保公司去工作,地位高了不好安排,所以就降低点职务,到北京好安排。中保迁到北京后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调到人保,孤孤单单,其他人都还是以中保的名义工作,在人保公司内专门给中保留了个办公室。
领导大概是把我当业务尖子调到人保的,担任国外业务处副处长,处长是施哲明。1951年6月,中保在北京召开董事会,变成公私合营保险公司,实际上都是中国银行的资本,施哲明当了中保副总经理,是中保的国资代表。所以,虽然施哲明还是人保国外业务处的处长,但未到人保上班,主要还是在中保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保的业务也慢慢没有了,1955年,中保并入人保,只保留海外机构,在北京,只在人保总公司内设一个中保总管理处,其实就是只有一块牌子。
有一段时间甚至认为招牌都不必保留了,征求我的意见时,我说,招牌还是保留吧,摆在那儿,不管有用没用的,没有坏处只有好处,何况香港还有中保呢,多个牌子多点灵活性。
前排左起:魏迎宁、李嘉华、陈继儒、王永明、叶奕德
1958年底,上面决定停办国内保险业务,干部已纷纷外调。保险公司干部之间议论纷纷,国外保险业务是否也要停办?而且主张停办的人还不少。
保险公司为了听取意见,召开了一次讨论会,出席会议的除了国外保险处的同志外,还有一部分国内保险处的同志,还邀请了中国银行和外贸运输公司负责保险的人。这次会关系到保险业务命运的决策,气氛有点紧张。
首先发言的是主张停办保险的积极分子(当时叫造反派),他们的主要理由是:国内保险既可停办,国外保险也可停办。
主张继续办理国外保险业务的,大多是当时被认为“保守”的同志,也包括我在内。我们的心情都是战战兢兢的,我们的理由是:
保险是对外贸易报价的必要组成部分,CIF是全世界公认的国际贸易计价标准,我国不设保险公司,不办理国外保险,势必都推给国外去办,会使国家蒙受重大的外汇损失;保险单是我国外汇银行进行国际决算的重要单据;进出口货物失掉了本国保险机构的保障,也要遭受一定的损失;世界各国,包括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办理这项保险业务。
也有人主张,进口贸易的保险可以停办,保险公司可以继续办理出口贸易的保险,因为出口贸易的保险可以为国家吸收外汇保险费。这也可说是中间派。
外贸运输公司的代表发言时,积极支持把国外保险办下去。他们说,保险和外贸,解放以后一直合作得很好。保险不仅为国家节约和吸收了外汇,而且为对外贸易作了有益的服务。他们认为:保险业务继续办下去,对国家、对外贸都是有好处的。
双方各执一词,人数上主张停办的比主张继续办的多得多。主持会议的国外保险处领导,既没有摆自己的观点,也没法作结论。
会后,财政部主管保险的吴波副部长把国外保险处施哲明处长和我(副处长)找去谈了一次话,指示三点:
一、国内保险既已决定停办,不必再去讨论。
二、外贸对国外业务保险既有需要,外贸部门也主张办;世界各国,包括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有保险机构,现在还都在保险。我们决定:国外保险继续办下去。
三、既已决定把国外保险办下去,以后不要再去讨论停办不停办的问题,不能一方面说外贸需要保险,另一方面又随随便便今天说办明天说不办,蛊惑人心。要多多考虑如何把国外保险积极办好。领导关系转给中国银行,是国外保险同中国银行的业务联系比较紧密,并不是有什么其他看法。
争论结束了,国外保险业务度过了存废一关,从事国外保险工作的同志也放下了心。
回想起那段时期的保险经历,我做了几件有益的工作,感觉很欣慰:
1、在中保,我负责办理分保业务,既团结了国内小公司,又为国家节约了外汇分保费支出,特别是在“海后”轮赔款索赔中,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为国家争取了大额外汇赔款。
2、在人保,扭转了我国对外贸易都在国外保险的惯例。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都在国外保险,要付大量的外汇。我坚持我们已有了国家保险公司,应该在人保保险。通过与贸易公司、远洋公司等坚持不懈的宣传,做工作,先从出口贸易开始,逐步推行到各种结算方式的进出口贸易。据我当时记忆,90%多的进口贸易、60%多的出口贸易已在人保承保,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3、我很欣慰的是,我经手办理的赔款业务,从来没有失败过。除“海后”轮外,“跃进”轮事件、大连散装粮食进口案、天津外轮失火案等等,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外汇。
4、致力宣传保险,培养保险人才。我担任中国保险学会首任秘书长和《保险研究》的主编,担任了一些大学的客座教授,普及保险知识,带出了不少学生,这是我十分高兴的事。
(本文采写于2014年)
附录:
王永明,仁者寿
文丨徐晓
王永明,1914年生于江苏无锡,2022年11月13日于北京谢世,享年108岁。
1932年2月,王永明在上海考入刚刚成立的中国保险公司(1931年成立),当了一名练习生。所谓练习生,就是学徒,也就是小伙计,还不算雇员,每月拿8块大洋的伙食费,没有工资。干些打字、填写保单之类的杂活,边干边学,这样“练习”了三年,终于成为正式员工。后来又拾阶而上,慢慢地升到火险部科员、科长、业务管理处副处长。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0月,人保成立。考虑到中保拥有广泛的海外业务关系,新政府决定保留中保。王永明无党无派,原职原薪留用。
所谓“留用人员”,大体上属于专业上“可用”,但政治上“不可用”的一类人。掌舵的必须是老革命、“自己人”,“旧时代”留下来的人即使是业务尖子,也只是作为“工具”使用而已。这一政策在王永明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充分体现。解放时他就已经是副处长,后来又升为处长。1951年,中保迁京前,上级安排他到中保上海分公司担任副经理,降了半格。询问缘由,说是准备调你到人保总公司工作,职位高了不好安排。一直到退休,他仍然只是一个“处级干部”。
王永明“识时务”,业务上的事情尽心尽力,政治上的事,包括对外联络、出头露面,不主动掺和,组织安排了他才去。但其实他也是一个要求进步的人,从一解放就积极要求入党,但人家说了,你这样的情况不能加入共产党,最多只能加入民主党派。如此,“1953年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任职期间,在财政部党委号召下,经过部长秘书钱度龄、吴荣两同志介绍,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王老自己提供的简历中如此写道)。没成想这成了文革中挨整的一个把柄,造反派质问他:你为什么加入民进而不加入共产党?真是天理何在啊!纵然如此,他依旧痴心不改,一直要求加入共产党。平时严于律己,出国回来后还把没花完的补助交公,搞得会计很是为难,没法入账啊。儿女们说,您比布尔什维克还布尔什维克。终于,1985年,71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人为刘凤珠、邓季秋。
扯远了,言归正传。1951年,王永明从上海来到北京,调入人保总公司,担任国外业务处副处长。1958年底,国内保险业务停办,风雨欲来。在关于国际保险业务是否也停办的争论中,王永明属于“保守派”,主张应继续办理,一因外贸需要,二因苏联老大哥也有国际业务。最终结果是保留国际业务。
1969年至1972年,王永明跟许多保险人一样,到河南淮滨“五七干校”当了三年“战士”。回来后,当过业务处副处长、办公室副处长、调研处处长。
晚年的王永明把主要精力转入研究及教学。1979年中国保险学会成立后,王永明担任第一、第二届秘书长。中央财经学院设立保险专业以后,王永明为学生讲授专业课。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招收第一届保险研究生,王永明为他们讲授风险管理理论。据学生魏迎宁回忆,王老是拿着一本英文的书讲课的。王永明的口音是江阴方言和上海方言的混搭,一般人很难听懂。有时候学生听不懂,他就讲英文。顺便说一句,王永明的英文那是相当了得,肯定比他的国语强太多了。据秦道夫回忆,1991年开始起草保险法时,要学习外国的相关法律,德文的请了大学的德语老师翻译,结果谁都看不懂;英文的请王永明翻译,倒是挺明白。
1989年,英国CII资格考试进入中国之后,王永明受邀担任“中国考场指定监考人”,在南北几个考场之间奔波,乐此不疲。
此外,王永明还曾担任中国金融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贸促会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金融类优秀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正因为这些成就,王永明获得了2014年度的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这个奖项由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设立,每年奖励一至三位功勋卓著的优秀学者。2014年度的获奖者,除了王永明之外,还有杨培新、赵海宽。4月19日,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行。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北大哲学系教授们多有长寿者,很重要的一个秘诀是胸中无块垒,凡事看得开,所谓“仁者寿”。以此衡量王老,也是适用,他本人一直达观,开朗,不斤斤计较。
记得我80年代中期进入人保公司研究所时,王老也在那里,印象中他总是笑眯眯的。那时,人保总公司内风气不错,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互相之间直呼姓名,即使对于公司领导,也是叫“老程”、“老林”,鲜有称呼官职的。研究所内同事叫所长李嘉华为“老李”,叫王老当然就是“老王”,那时他已是古稀之年。有一次,听到金禾在叫“老王”,老李不乐意了,批评道:“你个小姑娘,他都可以当你爷爷了,你还叫‘老王’!”金禾笑道:“那好,以后我改叫‘王老’。”
2014年2月14日,元宵节,我去王老家探望时,他还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见到我,还能记得我是“China Insurance”的。谈起往事,他屡屡提到,某某某同事郁郁不得志,早早地过世了。而他本人虽然到退休还是个处长,却心态极好,一些重要活动“不让我参加就不参加呗”,不以为意。
那次探望是跟王真同去的。王老忆起一件往事来,说是曾经有一次和王真去广州出差,宾馆没得住,在火车站坐了一夜。王真直冲我摆手,轻声说:“不记得有这事”。少顷,我反应过来,问王老:“您说的是不是研究所的王峥?她是国外部的王真!”并且写给他看,王老点头认可。后来,我与王峥电话核实,果然是她。可能是1989年吧,有一次王峥陪王老去深圳CII考点监考,先飞到广州。飞机晚点,广东分公司没派人接。两人打车到省公司,一看公司内外全是黑的,连传达室都没人。不得已就自己沿街找宾馆,问了一路都没空房间。都大半夜了,觉得不能再走下去了,就在一家宾馆的大堂沙发上坐了大半宿。等到天亮,分公司上班了再打电话,分公司才派车送到深圳。王峥说起这件事来,记忆深刻,总觉得对不住老爷子。但今天老爷子自己说起来,却十分轻松。
晚年,百岁人瑞王永明,每天读读报纸,背背诗词、圣经,有时候还背诵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英文),写写钢笔字,如果天气好的话,出去遛遛弯儿,生活恬淡、悠闲。
2014年元宵节我去王老家,是想给他做口述实录,摄影、摄像同步跟进。当时王老答应了,说是要认真准备。但是第二天,家人给我来电,说是老人家有点紧张,身体不舒服,住进医院了。我知道,王老就是太认真了,摄像机往那儿一架,的确有压力。既然如此,就变通吧。一个月之后,我对他进行了一次访谈,只录音,不拍摄。
好在我能听懂王老的“沪锡普通话”,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