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传统业务承压 中小农商银行待“突围”

时间:2023-4-21 12:13 0 45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问计
张炜
近年来,净息差持续收窄,成为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尤其是传统业务依存度较高的中小农商银行受到的影响较大。有的农商行为帮助实体经济走出困境,主动加大减费让利力度,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个别业务甚至出现利率“倒挂”。
中小农商行业务单一,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低。相比之下,大中型银行近年来不断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有的已经超过30%。有券商研报称,摩根大通、美银、花旗、富国四家美国大型银行2021年非息收入占比分别达到57%、52%、54%、41%,优于中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相比非息收入贡献占大的国内外大中型银行,中小农商银行看息差“脸色”过日子的特征突出。
央行持续引导银行业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贷款利率跌至历史较低水平,商业银行净息差遭受冲击。2022年,净息差收窄还呈现新的特点,除了资产端收益率下滑之外,负债端的成本呈现上升。在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波动的背景下,企业居民投资、消费意愿下滑,不少银行遭遇新增存款呈现定期化,活期占比下降,整体存款成本率上行。
据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降息带动商业银行净息差由2021年底的2.08%降至2022年中的1.94%。另有机构研究显示,农商银行平均净息差从2020年的2.45%,降至2021年的2.26%,再降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2.06%。2022年,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收窄幅度相当,而农商银行的降幅多出10个基点。与头部农商行相比,有的中小农商银行“议价”能力弱,为了争夺业务不得不再“降价”,净息差收窄的程度更严重。而且,中小农商银行净息差需要覆盖的运营成本和潜在风险更高,净息差收窄给盈利带来的冲击更大。
以量补价是大中型银行盈利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相比之下,中小规模的农商银行尤其是非沿海地区的中小农商行,受到扎根“县域”的影响及资本金的约束,以量补价的作用较为有限。这些银行本身基础较差,区域经济在过去三年受到疫情及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大,传统业务承压令其盈利能力减弱,致使补充资本金、提高风险抵补能力等受牵制。
展望2023年,机构预计,随着经济复苏,居民、企业用信需求将进一步扩张,银行业息差水平跌幅有望收窄。近期,广东、河南、湖北等地部分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有助于缓解息差压力。但相关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存款资源不足等因素,中小银行存款“降息”的力度有限,净息差收窄压力仍将存在。与此同时,面对大中型银行服务“下沉”,“掐尖营销”愈演愈烈的态势,中小农商银行的展业空间受到挤压。
农商银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于“立足县域、支农支小”,经营存在区域限制,再加上各方面的基础明显逊色于大中型银行,其从传统业务承压中“突围”的难度不小。对于中小农商银行来说,亟须摆脱传统经营理念与发展思维,适应发展新常态,主动加快推动业务转型。上市农商银行作为头部农商银行,在转型方面取得不错成绩,值得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农商银行学习借鉴,从而因地制宜地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赋能来提升业务处理能力、信贷业务拓展能力及精细化管理能力,着力提升审批效率和客户体验,形成差异化的服务特色,既使金融服务更适合“三农”领域新的发展特点,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也确保资产质量稳步向好。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业务结构转型,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中间业务和资金业务收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是银行理财业务全面净值化转型的第一年,上市农商银行中间业务普遍受到影响,有的滑坡超过30%。但业内人士认为,发力中间业务,朝着轻资产转型,仍是农商银行转型的必然选择。农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与股份制银行有很大差距,虽然自身有多方面的劣势,但提升中间业务的空间很大。农商银行应坚持在中间业务上做“加法”,加大同业合作和产品创新力度。中间业务盈利转型需要一个长期持续投入的过程,农商银行应该增强定力,久久为功,补足短板,作出特色,持续推动盈利水平提升。

DSC000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