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谁?一人是中国“量子之父”导师,曾高度赞扬中国

时间:2022-10-5 09:19 0 47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极目新闻记者宋清影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当地时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John Clauser)、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荣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DSC0000.jpg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来源:路透社)
三位获奖者都是“40后”
诺奖官网显示,阿斯佩、克劳泽和塞林格分别出生在法国、美国和奥地利。三位获奖者都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塞林格1945年出生,现年77岁;阿斯佩1947年出生,现年75岁;克劳泽1942年12月年出生,现年79岁。
DSC0001.jpg

从左往右塞林格、克劳泽和阿斯佩(来源:CNN)
克劳泽1942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1969年获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阿斯佩1947年出生于法国阿让,1983年在法国奥赛巴黎南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是法国巴黎萨克莱大学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教授。天文学家曾于1998年将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塞林格曾在维也纳技术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任职。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柏林洪堡大学、牛津默顿学院和巴黎法兰西学院担任访问职位。2008年,他因“对量子物理学基础的开创性概念和实验贡献”获得了英国物理研究所的首届艾萨克牛顿奖章。
三人是10年前诺奖热门人选
诺贝尔官网介绍,奖项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进行的实验,建立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三位研究人员独立工作,各自进行了新的实验来证明和研究量子纠缠。
据《科学美国人》介绍,量子纠缠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其中两个或多个粒子以纠缠状态存在。在这种奇怪的情况下,对其中一个粒子采取的行动可以瞬间波及整个纠缠的组合,从而确定其他粒子的行为,即使它们相距很远。量子纠缠是研究量子计算、通信和密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们的发现推进了约翰·斯图尔特·贝尔的工作,他的定理改变了科学界对量子力学的理解。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成员伊娃·奥尔森表示,三位科学家的工作为量子信息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它动摇了我们解释测量结果的基础。”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安德斯·伊尔贝克则表示:“越来越清楚的是,一种新型的量子技术正在出现。我们可以看到,获奖者在纠缠态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甚至超出了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基本问题。”
在获奖结果公布后,分析公司Clarivate 表示,它曾预测三人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奖,“基于分别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系列高引用和独立发表的论文。”
中国“量子之父”的博士导师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诺奖得主之一塞林格博士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潘建伟的博士生导师。
DSC0002.jpg

塞林格(来源:路透社)
潘建伟1970年出生,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
据中科大官网介绍,1996年,在中国科大获得理论物理硕士学位后,潘建伟投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塞林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理由是“塞林格教授当时刚刚50出头,年富力强,正处于学术活跃期。”
在塞林格的带领下,潘建伟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开创性地完成了量子隐形传态实验论文,这一成果奠定了量子信息技术的可行性基础。
2016年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潘建伟作为“墨子号”首席科学家,也被称为被称为中国“量子之父”。
作为潘建伟的博士生导师,在评价中国近年来在量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时,塞林格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表示:“潘建伟与他的团队建立起来的成就令人瞩目,而且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相比,对这些项目的运作都更加系统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