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中国农科院发布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建议打造第三口粮,实施白肉增长战略

时间:2022-9-20 17:19 0 25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9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举办“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在论坛上发布了《2022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报告通过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食物与营养变化趋势,研判发展过程中食物与营养领域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健康中国的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生产供给显著增长,总体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数量够。其中粮食产量达到6.8亿吨,其他食物产量稳步增长;油料、食物植物油及奶类进口增长较快;食物供给量总体大幅度上升,人均粮食供给量达到600公斤。
二是能量足。在营养供给方面,居民能量供给充足,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达到3400千卡,居民生活已进入全面小康。能量、蛋白质及脂肪供给量持续增长,特别是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供给呈快速增长趋势。
三是结构尚不合理。在生产供给方面,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基本自给;油料、植物油、奶类进口量呈大幅上升趋势。在食物消费方面,谷物消费量持续稳步增长,杂粮消费减少;肉类、蛋类、水产消费不断增加,奶类消费仍然偏少;水果蔬菜消费持续快速增长,植物油、食糖的快速增长带来健康风险。
但受农业发展尚未完全现代化、投入不足、科研力量薄弱、食育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食物营养问题。
一是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脂肪摄入过量所导致的营养过剩和维生素A、铁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所导致的营养缺乏并存,高盐高油高糖现象普遍。
二是过度加工导致食物营养损失较大,全产业链食物损耗浪费严重。
三是居民饮食素养转变相对滞后,健康营养的消费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四是营养安全支持体系薄弱,食物资源数据匮乏,缺乏监测评价标准,食物营养和人体营养需求数据库建设严重滞后,限制了食物资源的高质量利用和管理。
报告为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建设健康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推动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营养导向为理念,以资源禀赋为出发点,加快食物系统转型,推进营养导向型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和消费体系建设,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
二是打造第三口粮。通过优化杂粮区域布局,推动杂粮产业提质增效,提倡全谷物食品,打造第三口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引导增加杂粮消费等手段提升主食多样性
三是实施白肉增长战略。制定促进禽肉和水产品发展政策,加强家禽、水产繁育和养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多措并举,推动健康低碳饮食。
四是积极推动食物全产业链减损节约。在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中多管齐下,努力减少食物的损耗浪费。
五是从娃娃和掌勺人开始狠抓健康饮食教育。把握好食育进校园、进家庭两个关键环节,同时加大主流科普团队的培养,推动传播格局重构。
六是大力加强食物营养科技创新。开展食物资源普查,尽快摸清家底;构建食物监测评价体系,加强食物资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示范利用,精准发挥不同食物资源的独特作用和营养健康价值。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我国居民膳食营养水平显著提升,但依然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为红肉消费过量。2021年,除去从养殖场到居民餐桌的全产业链损耗浪费及不可食用的部分,我国居民平均每日肉类摄入量约126克,其中红肉摄入量占78.4%,红肉摄入量是健星球健康膳食模式推荐量的7.1倍,是推荐上限的3.4倍。
红肉摄入过量引起脂肪摄入过量,是居民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周琳表示,以禽肉和水产品为代表的白肉具有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特点,是健康优质蛋白来源的首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白肉是饲料转化率相对较高的动物性产品,从行业平均看,禽肉和鱼类的饲料转化率高,不到2斤的饲料就可以长成1斤的禽肉或鱼类,在提供等量产品的情况下,饲料需求远远低于猪肉、牛羊肉等红肉产品。
周琳表示,初步预测,未来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需求仍将有一定的增长,2030年我国居民肉类消费将达到75公斤的峰值。在其他肉类产品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肉类消费增值部分由禽肉或水产品补充,引导居民养成健康低碳肉类消费模式,在碳中和、碳达峰的发展目标下,兼顾居民营养健康和不过度增加资源环境压力等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制定“白肉增长”战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