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用一回十几元,半年却亏2.8亿,充电宝“刺客”谁也不爱

时间:2022-9-10 18:39 0 52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着“雪糕刺客”的出现,随即衍生了各种刺客,而“充电宝刺客”也成为了大家议论的重点。近年来,充电宝的充电效率低,价格上涨,已然成为了人们厌恶的对象。充电宝行业的亏损,是否会令共享充电宝经济没落?

DSC0000.jpg



社交媒体上,用户开始将共享充电宝形容为“充电刺客”。一次租赁动辄十几元甚至几十元,“天价”账单正从孤例走向常态。
不止于此,有用户发现同品牌运营下的共享充电宝,收费标准也极不统一。高消费场所如KTV、酒吧等,以及缺乏电源供给的场所如景区,10元/小时已成常态。而即便是常规的餐厅、商场,也常常在4—6元不等,以至于用户每次使用都需要仔细核对。
“很多品牌用半小时标单价,将6元/小时,写成3元/30分钟,我身边的人几乎都看错过。以为是3元一小时,等付款的时候才发现踩坑了。”共享充电宝的“定价话术”,更被用户质疑存在模糊、诱导性。
DSC0001.jpg



如今用一次共享充电宝,成本普遍在十几元。
以及对充电效率的不满。当快充(快速充电)成为手机标配,共享充电宝的充电效率就显得十分不堪。有用户调侃充电2小时,通话5分钟。
“花十几块钱充了3小时,还不到60%。”矛盾的背后,是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低效率原因的猜测:是否涉嫌故意降低充电效率,换取更高的使用时长和费用?品牌是否应当将充电量也计入收费标准中?
用户普遍不满共享充电宝的租赁单价持续上涨,但背后的行业第一股“怪兽充电”,在昨天9月8日晚间,交出了上市以来亏损最大的一期业绩报告。
用户越用越贵,企业越做越亏,共享充电宝行业怎么了?「电商在线」观察发现,共享充电宝企业与用户之间一系列的矛盾,基本指向三个问题:
  
    疫情下人流减弱,单个共享充电宝的租赁频次大幅下降,企业或选择涨价求生;品牌直营模式承压,更多代理商的加入,让行业的服务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向下管理难度增大;共享充电宝面临着自身的行业困境:配置大容量电池、快充技术的手机,售价不断走低的个人充电宝,都对即时、便携充电市场造成利空。
一、共享充电宝,不赚钱了
今年上半年,怪兽充电营收14.27亿元,对比去年同期18.19亿元,下滑明显。与此同时,第二季度亏损1.85亿元人民币,一季度亏损0.96亿元,总计亏损约2.8个亿。而其最赚钱的2019和2020年,总计净利润也不过2.42亿元。
DSC0002.jpg



营收下滑、净亏损主要系移动设备充电业务收入下滑所致
“由于COVID-19(新冠病毒)爆发,我们的GMV在4月和5月分别下降了34%和27%。”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怪兽充电首席执行官(CEO)蔡光渊解释,还重点强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一线、新一线城市,作为其运营的核心城市,受疫情影响较大。但事实上,在疫情影响相对较弱的2021年,怪兽充电也亏了约1.25亿元。就在这一年,怪兽充电营收创下历史新高,达36.29亿元。
同行中,小电科技曾于2021年递交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小电的总收入分別为4.23亿元、16.36亿元、19.11亿元;分别亏损5417万元、盈利1.73亿元、亏损1.36亿元。
普遍增收不增利,撇开疫情因素,也在于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经销成本增速要高于营收增速。这和企业间竞争优质点位,提供给直营、代理合作商及员工的利润分成较高有关,主要为“入场费”、“佣金”、“激励”等。
以怪兽充电为例,其2019—2021年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7%、76%和83%;最新二季度更是高达96.2%;小电科技对该指标的披露时效停留在2020年,为53%。
撒出真金白银,怪兽充电拿下了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最优质的POI(共享充电宝行业,POI指“位置合作伙伴”,主要为餐饮、娱乐实体门店,也包括机场、地铁站等),设备规模位居行业头部:今年上半年,怪兽面向市场提供的移动电源数量为600万台,POI为86.1万个——小电拥有接近的设备、POI规模,不过相较于怪兽占据北上广,小电更多服务于四川、浙江、广东市场。
但异常高企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也高度侵蚀了怪兽充电的利润空间。用可接受的亏损换取市场规模,再用规模赚取利润。于是,涨价成了意料之中的选择。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共享充电宝服务的平均每笔订单的价格(不包括免费订单、设备出售订单),从2017年的1.3元,提升至2018年2.3元。及至2020年,已达5.3元一单。
研究机构预计于2025年,每笔订单将达到8元。但从用户侧对价格的反馈来看,这一天或许已提前来到。品牌一厢情愿地将每笔订单的价格提升,视为便携、即时充电心智在用户侧的建设成果,是用户的使用意愿增强,使用时长提升的表现。
但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即这是涨价的直接成果?因为根据怪兽充电招股书,其在2019年、2020年,每个移动电源的平均收入分别为693元、563元,2021年经我们计算,收入约为606元。也就意味着,在租赁单价上涨的情况下,每个移动电源的收入并没有显著增长。这不难让人想到背后的原因——用户使用频次、时长的下滑,以及新增POI点位质量不佳。
涨价容易带来用户使用层面的“节制”,而越是如此,品牌越会尝试通过涨价推动营收规模,这是共享充电宝行业在当下需要解决的负向循环。此外,还有每况愈下的服务质量。而我们认为,这些都与行业不断扩张的“代理”模式有关。
  二、从直营,退向代理
品牌热衷于谈论自身的精细化运营,但资本对更在意规模的快速放大,二者不免产生龃龉。博弈的结果,往往是从更精细的直营,走向轻资产、快扩张的代理加盟。
直营模式下,品牌需要负责经营的全链路。包括选点、设备投入、维护、用户服务和售后。但代理模式下,品牌直接将移动电源、柜机出售给代理商,并从后续经营中分享利润。虽然降低了扩张的成本,分摊了经营的风险,但也意味着对品牌、服务的把控力度的减弱。
DSC0003.jpg



共享充电宝行业,直营、代理模式的差异(图表源自“头豹研究院”)
“所谓的C2C共享,最终都还是要走上B2C的路径,这是供给上追求效率最优化的必然结果。”投资经理曲凯曾评价共享经济最后一定会走向租赁经济。而在品牌和用户之间置入“代理商”的B2B2C模式,我们认为在服务层面是一种退步。
但疫情背景下,共享充电宝企业们普遍选择扩大代理规模,以对冲经营的不确定性。
2020年,怪兽充电的代理点位占比为38.9%,到了今年二季度,这一指标为43.2%。电话会上,怪兽充电称今年二季度,品牌开始推动代理商自主开发下级代理,二季度新增的1800个POI中,有超70%来源于代理商开发。
层层代理之下,面向终端用户的POI网点的质量,将更加稂莠不齐,尤其是用户感知最为强烈的租赁单价。2021年年初,有媒体曾采访共享充电宝品牌“倍电”,该品牌市场相关人士陈总曾介绍,代理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价格、计费方式,商户都可自己设置。
“如果设置为2元一小时,平均每个充电宝使用2小时,一天就是28元,两月不到就能收回成本。现在很多商家都会设成3元一小时,一个月就能回本,商家还可以设置为按半小时计费。”
陈总强调,为了快速收回成本或者赚更多收益,涨价是最简单粗暴的选择。
曾经直营占比超93.6%的小电科技,据悉曾计划只保留部分一二线城市开展直营业务。同时,据报道去年7月美团共享充电宝负责人高程便已离职,33个自营城市点位也转为代理商运营。
“我们市场上的大多数同行都显著缩小了他们的直营规模,两种模式同样重要,但由于代理伙伴能够减轻来自COVID影响的风险,我们相信代理模式将在不久的未来,继续成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电话会上,怪兽充电解释扩张代理的初衷。
为了活下去而大规模做代理,本无可厚非。但品牌需要警惕的是,长此以往下因服务质量下滑,对业绩的反噬风险。
“缺乏技术壁垒、品牌差异、规模效应,甚至没有网络效应。”曲凯曾如此评价共享充电宝行业。但共享经济可以通过培养声誉,基于声誉下的社交互动来驱动规模,这是另一种“网络效应”。只是如今,声誉岌岌可危。
  三、成功还是失败,这是一个问题
2017年5月,王思聪曾直言共享充电宝不可能成,并在朋友圈立帖为证。彼时,共享经济风头正盛,如今,这一行业狂奔逾五年,却仍然处于一个既没有成功,但又谈不上失败的矛盾境地——
  
    行业头部玩家们实现了阶段性盈利,但如今又普遍面临持续性亏损;跑马圈地的内卷似乎告一段落,行业前五企业分享着超80%的市场份额,具备极强的定价权。但品牌之间所提供的服务难有差异化,用户几乎没有迁移成本,居高不下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也暗示着,渠道才是核心竞争力。甚至多个品牌入驻同一POI,沦为门店的打工人;

商业模式得到了投资人认可,怪兽背后曾站着一系列知名投资机构如张磊的高瓴,雷军的顺为资本。但怪兽如今的市值,仅剩上市首日的十分之一。
共享充电宝行业曾被看衰,一大原因在于业务结构过于单一,但即便今天仍是如此。移动电源的租赁收入,普遍占据行业九成以上营收。怪兽创始人曾赞赏行业的盈利模式逻辑清晰、简单。但彼时正值行业蓬勃生长期,中国共享充电行业总交易额为55亿元人民币,业内对未来有着极为乐观的预期——5年内,共享充电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单一市场,即能支撑数家上市公司。
曾畅想五年十倍,如今看来已不切实际,甚至百亿都已是略激进的目标。而当主营业务市场规模承压时,品牌们做出过花样繁多的衍生业务尝试:
怪兽充电曾借助数百万个充电宝带来的线下流量,打造私域,孵化白酒品牌“开欢”,推出从19.9元的平价酱香白酒,和接近600元的宴席浓香白酒,并开设了天猫旗舰店。但如今看来成果有限,目前店铺粉丝仅24319人,月销量普遍在个位数;
DSC0004.jpg



怪兽充电孵化的白酒品牌,开欢
由街电、搜电合并而成的“竹芒科技”曾宣布研发推出了口罩机、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契合新场景需求的智能硬件产品,尝试将共享充电宝“即时需求”的用户心智,转移建设到“口罩”“AED”等产品上;
小电科技还曾招股书中透露,要与短视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
以上案例,鲜少成果。
哪怕是最垂直于主营业务的充电宝销售,怪兽充电在今年上半年也仅销售133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3160万元。社交媒体上,有用户称以19元的价格在闲鱼上购买了一个怪兽充电的二手充电宝,用过几次这个品牌,所以比较信任。
可见作为刚需性设备,共享充电宝们具备一定的品牌力,能带来用户的主动购买。但品牌力大概不多,至少还撑不起所谓的“第二增长曲线”。
增长承压的同时,市场前景的风险因素也在加剧。
怪兽充电曾在招股书中谈到:移动电源、便携式充电器的售价越来越低,及携带方便程度越来越高,可能导致对移动设备充电服务的需求减少和定价压力增加,这可能对我们的吸引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曾经对风险的预设,似乎有走向现实的趋势。随着手机电池容量、快充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充电宝的需求将进一步减弱。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全球乃至国内手机的出货量都在下滑,也意味着智能手机的用户规模见顶。这一切,都实质性地构成了共享充电市场的利空。
而行业,似乎给不出行之有效的解法。比如怪兽充电曾表示,快充技术仍然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该技术本身会引发安全问题。诚然,目前市面上的快充设备,都配套同品牌手机使用。但共享充电宝有数千万台移动电源,面对数亿不同品牌、规格的智能手机,意味着兼容、适配等多方面的技术风险。
不过乐观地看,曾经一切打着“共享经济”名头,行租赁生意之实的生意模式,如今似乎过的都不如意。共享汽车已销声匿迹,共享单车背后是大厂在持续输血经营,共享民宿巨头爱彼迎从今年5月份开始,逐步退出了中国市场。细数下来,似乎唯有共享充电宝还普遍活着,且仍有望扭亏为盈。这本身,或许已算得上是一种成功了。
作者:沈嵩男;编辑:斯问
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ID:dianshangmj),见锐度、见洞察,聚焦互联网和新商业的创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商在线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