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消费电子供应链降价潮真相

时间:2022-8-28 07:50 0 45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gif



产能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但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转换。至少未来半年内,清库存都将是行业主基调
DSC0001.jpg



文|柳书琪 陈伊凡
编辑|谢丽容
进入三季度,昔日火热的长、珠三角电子工厂明显慢了下来。工人闲了下来,每周只需上三天或四天的班,也不再有超长加班,按小时计算工资的工人们普遍收入减少三分之一。工厂也闲了下来,一批去年底、今年初修建完成的厂房推迟了设备进厂的时间,宁可空置,也比设备运转后仅能承接少量订单更划算。
从终端组装厂,到上游的零部件、材料、芯片,消费电子制造业上的每一个环节都空闲了下来,只有库房里还积压着成堆的原材料和成品。
8月19日,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小米交出了一份自上市以来增速最缓的中报。2022年上半年,小米收入同比减少12.8%至143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减少60%至49亿元。智能手机作为小米的主体业务,也是二季度跌幅最大的业务,同比下滑约28.5%至423亿元。
小米今年上半年大力促销、清库存,手机业务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1.8%降至8.7%。但销量的成果并不显著:**研究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小米共卖出7760万台手机,同比少了2470万台。
全球最大的PC厂商联想也承受着业绩压力。财报显示,联想今年二季度实现营收17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没有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11%至5亿美元,为近两年来增速最缓。其中,智能设备业务(包括PC、平板、手机等智能硬件)当季收入及净利润同比分別下降了3%和2%。
智能手机、PC是电子零部件出货的两大终端,全球每年出货量分别能达到13.5亿和3.5亿的规模。如今这两大增长引擎同时进入“冰河期”。**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22年前两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均同比下降约9%,小米、vivo、OPPO下滑幅度均超过20%。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也下滑了15%,为近九年来的最大降幅。
终端需求的萎靡已传导至上游,芯片荒演变成了芯片“慌”。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王翔在电话会上坦言,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今年全球半导体供应形势大逆转,很多芯片、产品都过剩了。调整生产、减产已成为当前消费电子制造业的新形势。
此前价格飞涨的消费电子芯片遭遇降价大潮,《财经十一人》从多位业内人士处得知,降幅普遍在15%-20%左右,部分芯片降幅可以达到50%-80%。

价格跌幅过大的原因有二,一是去年涨价过猛的芯片价格回调,供应恢复、需求回落后价格回归理性;二是量价齐跌,订单量与价格双双大跌。
一位国产芯片设计公司市场总监对《财经十一人》说,“无论怎么降价也没有生意,只能降到有生意为止。”他随后补充,“其实短期内,再降也没有生意。”
需求不振是此轮消费电子供应链价格集体下滑的根源,但并不是全貌。
多位终端、模组、面板、芯片设计、芯片制造等产业链专业人士对《财经十一人》传达了相似的观点:繁荣往往与风险并存,终端与供应商间存在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在量价齐跌的预警信号背后,消费电子供应链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DSC0002.jpg



三年前埋下的隐雷
过去半导体的周期性往往有迹可循,每一个周期基本上都遵循“缺芯-扩产-产能过剩-削减产能”,周而复始,每5-6年都会经历一次。美国半导体协会(SIA)数据显示,从1976年至今,全球半导体一共经历了七轮大周期,现在正处于第八轮周期之中。
据**分析机构SIA披露的数据,近月来,全球半导体销量增长开始放缓,6月的同比增长率自2021年2月以来首次降至15%以下。整个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总额为1525亿美元,环比基本持平,同比增长13.3%。
但这一轮周期却与以往的情况有些不同,疫情的反复、全球局势的变幻,让市场更加难以预料。在下游厂商向供应商报出订单、订单交付的时间差中,形势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DSC0003.jpg



外界通常认为,如今的产能过剩归因于去年的全球缺芯潮,致使市场处于恐慌、抢货状态。但一位摄像头模组厂商高管对《财经十一人》说,这一轮囤货潮实际上应该追溯到2019年。他观察到,华为在遭遇美国制裁后就开始大批囤货,至少备足了2-3年的库存量。而正常的库存周期在一个月左右。
恰逢2019年后半导体行业进入产能爬坡期,华为的动作带动其他终端厂商积极抢货。随后三年的疫情期,消费电子供应链的产能时常因为疫情而无法释放,终端厂商的需求被再度放大。
去年短暂的市场复苏让终端厂商更渴望把握机会。有知情人士告诉《财经十一人》,2021年上半年小米提出要包下华星光电旗下整条柔性屏的产线,产能约4000万片,但这可能是小米出于抢占产能而提出的策略性目标。此后小米的需求量一直下滑,到去年底时,华星光电已无法确认2022年能卖给小米3000万片产能。
“激进乐观。”一位小米供应链人士对《财经十一人》形容,这是所有安卓手机厂商去年的共性问题。
一位前台积电人士对《财经十一人》回忆,今年初台积电高层就已留意到芯片厂商的囤货现象,订单量与实际出货量间差距能有一倍之多,当时台积电就提出要限制客户“非营业需要”的产能。
供给侧的参与者也在增多。过去两年恰逢汽车厂商调整销售预期、普遍减产,大量代工厂只得转而寻求消费电子端的生意。云计算、摄像头、PC等厂商成为它们的新客户,承接车厂多余的产能。
一位晶圆厂人士对《财经十一人》举例,2020年丰田宣布减产时,就有头部晶圆代工厂将原本不多的汽车产线一分为二,划了一大部分进行消费电子芯片生产。
但繁荣总是伴随着泡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下,供应商们慢慢失去了对客户的真实需求和库存需求的判断。
在消费电子制造业链条上,长期存在层层向上多报订单的现象。下游厂商为了抢占供应资源,时常会向供应商报出比正常订单量高出1-2倍的需求,这些供应商又会再向更上游厂商要求更大的备货量。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上游厂商对真实市场缺乏判断力,更有可能暴露在风险中。到现在,越上游、越没有不可替代性的供应商,面临的库存压力会越严峻。
“他们(终端厂商)通常不会跟供应商说得太明白,我们做规划的时候就会不清楚,需求端给供应链的感觉是过去三年多一直非常好。”前述摄像头模组厂高管说,“直到今年上半年(市场大跌)”。
DSC0004.jpg



过剩之扰
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十一人》证实,此次产能过剩的主要是成熟制程,且多为8寸晶圆,12寸晶圆占比不多。据芯思想研究院统计,全球8寸晶圆扩建产线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主要供给一大部分汽车电子以及中低端消费电子芯片。这批产线约从2022年起释放产能,消费电子芯片的过剩尤其突显。
DSC0005.jpg



以联发科为代表的中低端消费电子芯片首当其冲。“越是低端的芯片,降价越严重。”前述小米供应链人士透露,这类产品动辄上千万台的规划,当中很可能多道中间商转手,因此现在价格普遍下跌了15%-20%。而高端芯片由于库存少、生产与销售更有时效性,库存压力相对不大。
另一项过剩的主角是中低端MCU芯片,MCU即微控制单元芯片,又称单片机,是物联网设备和端口的必备芯片,这类芯片的制程以8寸晶圆为主。宋俊纬是电子元器件大数据搜索引擎“采芯网”的创始人,他对《财经十一人》表示,去年由于代理商恶意囤货,一些家电类MCU价格涨了10倍都一货难求,但现在需求量直接腰斩。他了解到,有的公司库存(手机的主芯片加存储芯片)价值达到5亿元左右, “它们应该今年都不会再买芯片了。”
清库存的压力随之而来。业内常将手机喻作“海鲜”,更新迭代的速度极快,面市三个月后就开始降价。前述摄像头模组厂高管表示,目前终端厂商普遍有至少3-6个月的库存,由于需求乏力,消化掉这批库存至少需要一倍的时间,大力促销的动作很可能会持续到明年。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一些以往用在高端手机上的物料已经下沉到了中端乃至低端手机上。**研究机构Counterpoint资深分析师Ivan Lam透露,终端厂商的囤货也有被动原因,供应商常会将中高低端产品打包销售,导致高端物料备货过多。骁龙888芯片、120Hz刷新率、OLED的屏幕、1.08亿像素的摄像头等高端手机物料如今出现在中低端手机上,摩托罗拉8月中旬的一款旗舰手机搭载骁龙888+的芯片,售价也降到了1999元起。
供应商的库存可以分为标准化和定制化(非标)产品,标准品可以通过降价转售的方式处理,但如果是定制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依然需要终端厂商协助消化。

全球显示行业研究机构DSCC中国区营运总监李菲斐告诉《财经十一人》,在显示相关领域,消化部分客制这类库存很可能还需要高于6个月的时间,部分终端的库存消化完毕需要至明年一季度。
在消费电子供应链上,销售与再生产的压力目前仅传导至电子元器件厂商端,但多位受访者表示,压力还会再度往上传导,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后续也将受到冲击。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二季度财报会上表示,中芯国际在三季度的产能利用率将仍保持健康水平。但财报显示,其产能利用率已有所下滑,折合8英寸晶圆计算,中芯国际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为97.1%,环比同比均下降3.3%。
DSC0006.jpg



供应链的生存策略
消费电子终端的库存高企,直接导致供应商订单量大幅下滑。“不可能完全停止下单,那供应商都活不下去了。”上述国产芯片公司市场总监说,但如今的订单量与去年相比接近腰斩。
前述摄像头模组厂高管观察到,供应商们普遍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稼动率不足,使得工厂设备的折旧费用和人工费用过高;二是行业竞争加剧,报价持续走低,利润大幅下滑。
稼动率指的是一台机器设备实际的生产数量与可能的生产数量的比值,行业景气时消费电子供应链的稼动率普遍在90%以上,接近满载。但现在摄像头模组行业的稼动率平均在50%以下,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厂(LCD)的稼动率在70%左右,预计8月还会进一步下滑。
由于订单不足,特别是在产能大幅过剩的柔性OLED领域,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如今在抢夺订单上是“不计成本”的,李菲斐形容。面板的报价部分甚至已经低于过良率后的物料成本,相当于“做一片亏一片”。但由于面板厂商为了维持运转以及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宁可亏本生产也不能停工。
电子元器件市场上,供应商彼此砍价,生存空间愈发逼仄。前述芯片公司市场总监感慨,中国科技制造业能够忍受的低毛利是难以想象的。
半导体行业链条多、周期长,对真实需求的反应速度往往要慢一拍。因此,欧美电子制造业往往要求60%以上的毛利以对冲风险,“如果一个业务只有40%毛利,那么这个业务就可以被砍掉了。”但中国芯片企业普遍毛利仅有20%-30%,即便是只有10%毛利的业务也不乏参与者。
这位市场总监表示,一些模组厂商从4月起减少工人工时,工人每周只需上三天或四天的班,同时鼓励坐办公室的员工无薪休假。“这还是为了维持一定的开工率,否则工人上班天数还会更少。”他说。
相似的生存策略贯穿全产业链。前述晶圆厂人士表示,他们一方面在降本增效,争取订单、主动降价;另一方面,由于封装厂的满产率要在85%以上才能盈利,因此要尽可能保证工厂的开工率,通过价格杠杆帮助新客户备料,“尽量让整个产线不至于亏损”。另外,他们还在和材料供应商洽谈,签订保产协议,争取供应商的支持。
DSC0007.jpg



开辟新赛道
手机、PC等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萎靡的同时,新一代智能终端设备正在崛起。智能电动汽车是其中的代表,**研究机构集邦咨询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219.2万辆,同比增长53.5%。
前述晶圆厂人士表示,由于此前行业低估了市场需求,从2020年起各家厂商削减车载电子芯片的产能,即便后期追加了10%-20%,但国内的需求却翻了两三倍之多,因此目前车载电子芯片依然处于缺货阶段,要达到供需平衡可能需要2-3年。
另一方面,车载电子的产出周期很长,从研发到投入市场至少需要三年,一些车规级芯片还需要通过14-16个月的产品认证。他透露,近期验证周期已缩短至半年左右,也侧面印证了货源紧张。
但消费电子转到车规产线也不简单,流程基本上要推倒重来。车载电子产线从体系、生产、制造、管理和供应链与消费电子完全是两码事,整体投资额也非常大,和消费电子不是一个量级。“如果有头部厂商和你一起研发产线还好,没有的话,就不行。”前述晶圆厂人士说。但即便是有头部厂商客户与工厂共同研发,达到量产,也要起码3-5年的时间。
汽车芯片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很难进行转产。汽车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被称为车规级,比消费级的要求要高出许多,对芯片外部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粉尘、寿命、稳定度等承受度极高。
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晶圆厂都开辟了车载电子芯片的产线,但这个市场的准入门槛很高。这位晶圆厂人士说,一些头部厂商会要求供应商的年销售额在百亿元以上,否则一旦有车辆因为芯片问题出现事故,或者大批量召回,“可能要把整个工厂卖了,才赔得起。”
另一些新兴消费电子产品也成为供应商的重点关注对象,如AR/VR设备、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IoT产品。厂商对细分领域前沿技术的投资速度也没有放缓,比如面板厂的高世代OLED产线、Micro LED投资、高世代Mini LED技术产线等。李菲斐解释,这些布局规模不大,但都是未来五六年的行业发展趋势。
多位受访者告诉《财经十一人》表示,产能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但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转换。而在切换的阵痛期中,智能手机与PC仍是消费电子芯片最主要的出货引擎,二者合计份额在七成以上,因此至少未来半年内,清库存都将是行业主基调。
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预计,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下降7.1%,此前的预测是增长2.2%;全球PC出货量将下降9.5%,此前的预计是下降4%。
对于这一轮下行周期还将持续多久,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中变数横生,但至少将延续至明年二季度。这也意味着,消费电子供应链还将经历一段相对漫长的蛰伏期。
作者为《财经》记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