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全球新冠疫苗市场超5000亿,阿斯利康为什么会退出?

时间:2022-8-27 11:23 0 45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出品 | 虎嗅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题图|视觉中国
新冠疫苗大军在“减员”。
根据财新网、界面新闻等媒体消息,针对新冠疫苗业务发展问题,阿斯利康CEO苏博科8月23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不确定我们是否还会在那里”,也不确定是否会继续扩大其他传染病疫苗业务,“公司正在评估该事项”。
从长远来看,包括新冠疫苗在内的疫苗业务,已经不在阿斯利康的考虑范围内了。也就是说,阿斯利康要退出这场轰轰烈烈的全球新冠疫苗开发和商业化竞赛。
过去3年里,新冠疫苗是医药圈最大的商业奇迹。不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有疫苗上市,而且产品覆盖了腺病毒载体、灭活、重组蛋白等多种技术路线,连苦熬几十年没有成果的mRNA技术,也有了重大突破,给全球的Biotech和核酸药研发也顺带打了一针“鸡血”。
在销量上,2021年,全球新冠疫苗的销售额总和超过7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了5000亿元,还推出了新“药王”,年销售额几乎是老“药王”的1.5倍。
到2022年,随着Omicron新变种呈现出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等新特点,新冠疫苗的销售势头并没有减弱。同时,辉瑞、莫德纳、赛诺菲等公司也都在积极开发新一代新冠疫苗,甚至已经有第二代新冠疫苗获批上市了。中国也有biotech收紧管线聚焦疫苗研发,甚至追加了600%的研发投入。
从阿斯利康的财报和苏博科多次在公开场合的表述,尽管阿斯利康的疫苗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且获得加强针许可也更晚,但是该公司对该产品仍然有信心,现在市场前景仍然可期,阿斯利康为什么选择退出?
令CEO“不后悔”的疫苗
在透露未来将退出新冠疫苗业务的消息后,苏博科表示不后悔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发了新冠疫苗。因为该公司已经为全球提供了数十亿剂疫苗,“挽救了约600万人的生命”。
值得玩味的是,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用到“不后悔”这样的表述。早在2021年11月份,苏博科就曾说过,不后悔以成本价提供新冠疫苗。
也许这就是当时为今天的结局写好的序言。
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学联合研究的新冠疫苗Vaxzevria,是一种腺病毒载体疫苗。
作为新技术,该疫苗的特点是可以用超快的速度研发,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生产成本也比较低。牛津大学的衍生公司、负责该疫苗开发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Vaccitech拟赴美上市,相关文件中透露,这款疫苗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设计、构建和制造使用的过程。
这类疫苗的特点,使其可以快速满足发展中国家对疫苗的需求。
阿斯利康对Vaxzevria的定位也是正是如此。该公司从一开始就承诺在疫情期间“没有任何利润”,将疫苗尽可能推广到更多国家。
2020年6月,距离疫苗获得紧急授权使用还有半年多时间,在跨国药企中,阿斯利康就率先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旨在保障贫穷国家疫苗使用的“全球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
Vaxzevria的价格可以低至3到4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30元,只是辉瑞/BioNTech的疫苗Comirnaty美国政府采购价的五分之一。
根据2021年苏博科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所说,新冠疫苗为该公司每股收益仅贡献了1美分。该公司是“以成本价提供疫苗”,“希望以不盈利的形式”“让尽可能多的人获得疫苗”。
根据2021年阿斯利康年报,截至2022年2月,该公司已向180多个国家发放了超过26亿剂疫苗,其中约三分之二提供给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可以说,这款疫苗是充满情怀和道德感的。
然而,阿斯利康是上市公司,有投资人也有业绩压力,并不是慈善机构。
这份情怀和道德感背后,阿斯利康投入的资金、资源却是实实在在的。根据阿斯利康年报,2021年他们的研发投入达到9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几乎是前两年研发投入的总和,在营收中的占比达到了26%。无论是增幅还是占比都跨国巨头中最高的,甚至超过了辉瑞。
从他们的研发管线看,除了晚期肿瘤,新冠药物包括疫苗Vaxzevria和中和抗体都是注入资金的重点。
DSC0001.jpg



DSC0002.jpg



来自:阿斯利康2021年年报
而从销售额上看,自从上市以来,Vaxzevria一年多的收入只有约55亿美元——2021年销售额39.81亿美元,还需要支付牛津大学创新中心(OUI)至少6000多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专利费,能不能收回研发成本都很难说。
而且这一决定似乎也并没有为阿斯利康或是他们的新冠疫苗加分太多,反而引来很多非议和烦恼。
在上市不久,就已经有媒体曝光其价格混乱,富国有折扣,穷国不仅难以获得疫苗,反而可能付更高的价格。
根据观察者网援引外媒报道所说,有的国家可以以4美元的价格买到,另一些国家却要5美元以上。对此,阿斯利康发言人曾透露疫苗价格差异,可能是受到制造成本(取决于地理区域)和各国要求的数量有关。
简单说,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多买有折扣。在某种程度上,这对越贫穷的国家越不利。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接种量的增加,Vaxzevria又被曝光出有血栓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这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
虽然后来阿斯利康试图通过引用EMA(欧盟药品监管部门)的研究结果等,说明接种疫苗引发血栓的概率比自然状态下发生血栓的概率还低,整体获益大于风险,可惜已经很难挽回公众和监管部门的信心。
Vaxzevria直到今年5月份才在欧盟获得EMA批准用于成人的第三剂加强针,比辉瑞/BioNTech的疫苗整整晚了13个月。
薄利却没能多销售,这也严重影响了阿斯利康的收入。到2022年上半年,Vaxzevria的销售额约15.4亿美元,不到莫德纳疫苗销售额的十分之一,更是早被辉瑞远远甩在了后面。投资产出比大大落后于几乎同时起步的其他巨头。
在全球浩浩荡荡的新冠疫苗竞赛中,影响成败的因素很多,对于阿斯利康来说,也许研发和低价确实都不是值得后悔的决定。本来想要成就的品牌和声誉本身反而成了最大的反噬力量,这一结果令人唏嘘,不过一切也并非没有挽回的余地。
还能扳回一局吗?
在新冠疫情发生前,人们很难想象会有某种疾病的疫苗产品在短期内撑起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实际上,按照Evaluate Pharma测算,2016年至2019年全球疫苗市场规模,从275亿美元增长至325亿美元,4年复合增长率5.7%,预计到2026年也才能到561亿美元。
新冠疫苗在两年内就超过了这一数字。从各家年报看,这一年,仅辉瑞、莫德纳、阿斯利康、科兴的疫苗销售额,就已经达到730亿美元以上,折合成人民币已经达到了5000亿元以上。
不过,形势也在急剧转变。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撰文,以早期R0值测算,要想达到群体免疫保护效果,也需要给47%到85%的人群接种疫苗。即便每人接种两剂,需要的疫苗总量也在71亿至129亿剂。
而当年施乐会(Oxfam)统计,主要是疫苗生产企业,包括科兴、阿斯利康、莫德纳、辉瑞等,综合产能不到60亿剂。
这也让全球都陷入了抢疫苗的恐慌中。2020年底到2021年初,辉瑞/BioNTech的新冠疫苗价格一度高达39美元/剂,是美国预定时单价19.5美元的两倍;莫德纳的疫苗最高74美元/剂。
到今天,短短2年之后,随着产能和各国接种率的提高,部分公司已经在释放新冠疫苗供大于求的信号。不仅价格一降再降,还有预期下降,甚至销毁疫苗的情况。
国际药品制造商和协会联合会(IFPMA)数据显示,至今年年初,全球已经有110亿剂疫苗被接种。
多位病毒学专家向虎嗅证实,疫苗仍然是最重要的防护手段,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国内一项研究也证明,从感染中获得的中和抗体持续时间较短,而且也比接种疫苗提供的免疫力消失得更快。而且新冠病毒的毒性是不是会越变越轻,也并没有定论。
而所谓销毁疫苗的情况,除了有个别企业产品不合格,还有相当数量的产品是针对原始新冠病毒进行开发的产品。“已经没有用了,当然要销毁了。”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
随着接种率的提高,新冠疫苗的市场空间不可避免会缩小,加之更多新玩家的入局,再想创造“辉瑞式”或“科兴式”的销量神话已经不太可能了,但是在发现长效广谱疫苗以前,未来新冠疫苗可能需要定期接种,比如每一两年接种一次,也就是说,还是会有相当规模的市场需求。
“刚需、全民使用、不分季节和地域、变异快,”疫苗研发企业博沃生物创始人兼CEO吴克博士告诉虎嗅,新冠疫苗仍然有开发的价值。只是,新的竞争中,技术升级是未来决战的关键。
“必须有独门绝技。”他向虎嗅强调,“武器也要升级。”
可以看到,全球范围内,包括辉瑞、莫德纳,老牌的疫苗企业GSK、赛诺菲,以及中国的企业,包括国药、沃森生物等,都在积极开发新一代的新冠疫苗。美国FDA也在批新的疫苗,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此外,虽然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接种率已经较高,但是低收入国家尚未为国民进行全民接种。近日,WHO总干事谭德塞在最新的疫情通报中称,全世界还有1/3的人口没有接种疫苗,其中包括了相当比例的低收入国家的卫生工作者和老人,他们都是最需要保护的人。
总之,新冠疫苗的市场仍然可期,适合低收入国家的疫苗产品也大有可为。而且阿斯利康本身也并没有放弃新冠用药市场,他们的预防性中和抗体仍然受到重视。放弃新冠疫苗无疑有更加深层次的考虑。
阿斯利康和苏博科都急了
“很难用道德去解释企业的决策。”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滨向虎嗅指出。
就一般性原则而言,在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在生存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企业通过低价策略获取美誉,或者通过薄利多销获得更高的总利润,也是无可厚非的。
而在疫情中,市场情况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这样的“慷慨”就会显得十分奢侈。
可以看到,进入2022年以来,受中国市场集采和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以及重磅药专利到期的影响,阿斯利康本身的业绩压力正在凸显。
2014年,苏博科曾立下到2023年营收450亿美元的“军令状”,如今截至日起已经越来越近,目标实现起来却并不轻松。
可以看到,该公司营收2021年达到374亿美元,距离目标还有76亿美元。也就是说,在今明两年时间里,他们要保持每年9.69%以上的增长才能实现,这在跨国药企普遍增长乏力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目标。实际上,2019年阿斯利康的总收入同比增幅就只有9%。
DSC0003.jpg



数据来源:阿斯利康年报。虎嗅制图。
同时,净利润上也在承压,2021年就已经同比下滑了96%以上;到2022年第一季度阿斯利康的净利润同比减少了75%以上。
在上一次提到“不后悔”的时候,苏博科也提到Vaxzevria给企业利润带来了压力,计划对2022年的新订单以“适度盈利”销售。
企业不能只“赚吆喝”。今年以来,阿斯利康对业务板块进行了积极调整。根据E药经理人等媒体还曾报道称该公司在中国有一项上万人的裁员计划,后来这一消息虽然遭到企业的否认,经过调整之后,其第二季度营收实现了反弹,但是净利润还是负增长,压力仍客观存在。
该公司的管理层也在调整期。阿斯利康董事长雷夫·约翰森已宣布将于2023年退休,这位执掌阿斯利康11年的职业经理人卸任后,苏博科的去留也备受关注。
2012年上任以来,苏博科带领阿斯利康从低谷重新走向巅峰,未来如果留,他是否能带领阿斯利康实现450亿美元营收的计划?如果离开,阿斯利康还能否保持住好的发展态势?
这些都把这家年轻的跨国巨头企业推到了一个微妙的处境。这个时候,继续投入大笔资金研究前途同样未卜的新冠疫苗确实不是良策。
要知道,新冠疫苗研发也是一个“烧钱”的事情。
根据早期报道,各大药企和政府投入的研发经费都是10亿美元起。因为疫苗的临床前实验必须用到灵长类动物身上,这使得实验猴一度变成了全球战略物资。国内实验猴的价格从几千元一只,已经涨到了16万元一只。
Omicron成为主流毒株以来,新一轮疫苗研发竞赛,也将中国疫苗企业的研发投入推到新高度。据新京报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17家疫苗企业中,研发费用增幅普遍增高,其中最高的西藏药业增幅接近600%,沃森生物、智飞生物等的研发费用也都160%以上。
对于再没有后悔机会的阿斯利康来说,与其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到不熟悉且本来就没有成功经验的新冠疫苗领域,确实不如在擅长的肿瘤赛道上发力稳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