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1-10 20:07

发现牡丹的光辉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0/bacaae50-5c6b-44d1-8222-03ff1bcbf182.JPEG

法语版《牡丹之辉:如何理解中国》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0/06ba2ebf-7a10-4fc4-bece-d9106fd6c535.JPEG

法语版《中国诗词选集》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1/10/bfcb7d1e-456a-4e27-a187-a65142a638b7.JPEG

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2024年,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的《牡丹之辉:如何理解中国》被译成中文,编入中央编译出版社“走近中国”译丛。该书法语版于2012年出版,题目中的“牡丹之辉”寓意21世纪的中国光彩夺目。
76岁的马修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法国汉学界权威之一,自1973年起便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研究与翻译的热情。退休后,他从巴黎搬到小城艾克斯,以沐浴更多南法的阳光。维持不变的是他多年来的工作节奏:早晨4点起床,工作到中午,用餐休息后再工作一个下午。半个多世纪来,他潜入古典汉学的深海,为法国读者认识中国开启一扇窗。
《山海经》不只是神话故事集
上世纪60年代,正在读大学的马修开始学习中文。时值中法建交,法国社会掀起“中文热”。学得越多,马修对万里之遥的文明古国就越感好奇,“我意识到,想要认识真正的中国,要穿越悠长历史,钻进中国古代书籍和艺术中。”
马修将《史记》视为汉学启蒙:史书浩瀚,为他打开一扇了解先秦社会的大门,思想家的列传激发着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无韵之离骚”带他领略文学之美。由此,他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近半个世纪里,马修出版30多部书籍,发表上百篇论文,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典文化领域,尤其擅长中国神话、哲学和先秦文学。
提及先秦思想与艺术,马修打开了话匣子。荀子是他最喜欢的先秦思想家,“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在辞赋方面成就突出,《荀子》一书也是先秦诸子散文创作的典范。”马修对荀学倾注大量心血。2016年,“荀子与儒家外王之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邯郸举办,马修是唯一受邀出席的西方专家。
先秦文学中,马修对神话传说最感兴趣。他研究了《穆天子传》《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搜神记》等多部与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的古籍,仅《山海经》的翻译就耗时8年之久。在他看来,神话是诗歌、历史和哲学的补充,对社会思想和民众信仰有塑造作用,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以《山海经》为例,它不只是一部神话故事集,也可以被看作地理志、博物志甚至药典,在不同时代获得不同解读。”马修的研究与时俱进。不久前,他录制了长约1小时的《山海经》讲解视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关雎》不仅是歌颂爱情的诗篇
2015年,由马修主持修订的法语版《中国诗词选集》面世。这本书由法国百年书局伽利玛出版社旗下著名的“七星文库”丛书出版,全书共1600页,集纳400多位诗人的1800多首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到当代。
马修与其他7位汉学家组成团队,负责诗集篇目的选编和翻译。他们的翻译风格各异,并未刻意统一。马修告诉笔者,成书期间,汉学家们定期聚会讨论,解决每个人遇到的问题。
马修负责六朝之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以及司马相如和张衡等人的作品。对比19世纪法国汉学家顾赛芬的《诗经》译本,读者无需精通法语也能一眼看出风格差别:顾赛芬译文句子较长,注重解释性,以直译为主;马修则用心保留原作的对仗和韵律,力求语言风格一致。在翻译过程中,马修从法国传统诗歌中寻找灵感,一些用词来自雨果的诗篇,令法语读者通过字面就能感受到诗歌的古典气质。
翻译之外,研究工作也很重要。“你觉得《关雎》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马修问笔者。“爱情诗。”“一般读者都会这么想。但正如古诗理论著作《毛诗序》所述,《关雎》可能具有人伦教化意义,因此被置于《诗经》首篇。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整体,历史、地理、文学、哲学,任一领域,都不能偏废。”马修说。
《诗经:全译与评注(双语版)》是马修的最新著作。他用“呕心沥血”概括成书过程。“过去2500多年间,历朝历代都有人评注《诗经》,甚至还有对‘评注’的评注。年代久远,加上文体和语言的模糊性,《诗经》考证成为一项极其庞杂的工程。”马修介绍,这部著作参考引述的古今学者有50余位。自顾赛芬译作以来,法国还从未有人对《诗经》的研究如此深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推动法国汉学界对《诗经》的理解与研究。”
以通俗读物破解中国思想密码
17世纪,伴随欧洲兴起“中国热”,以白晋和马若瑟为代表的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为欧洲提供了解中国的宝贵资料。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汉学讲座”,开创欧洲汉学专业的先河。欧洲汉学家们的研究代代传承,滋养后人持续不断地了解、认识这个东方古国。
马修说:“如果没有沙畹在19世纪末的翻译,如果没有葛兰言在20世纪的进一步研究,哪怕是《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或许都很难进入我的视野。”因此,在展开专业研究的同时,马修始终肩负向大众普及汉学的责任。“我希望大部分法国人能够独立客观地认识中国,不拾人牙慧,这是我从事汉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在马修看来,尽管法国基础教育以哲学著称,对中国哲学和历史的介绍尚不全面。为向公众普及中国古代哲学观点,马修撰写了两本小册子,深入浅出地介绍儒家和道家的基本知识。“读者如果感兴趣,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相关原著译本和学术书籍,进而深入研究。”
在《牡丹之辉》一书中,马修以灵巧细致的笔触将中国思想的精髓讲解得通俗易懂,希望借助这本书向法国读者阐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填补他们的知识空白,打破误解与偏见,增进交流和理解。比如,为纠正“中国人不关注形式逻辑”这一偏见,马修提到了《墨经》中“三物”的辩证思维接近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三段论;为佐证“中国文明对发明及发明家充满热情”,马修指出,先秦古籍《世本》中有记录古代创造发明的专篇。中国人最引人注目的发明之一——马鞍,早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就已经诞生。它的发明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大宗商品的长途运输,对社会和经济生活影响深远。
“我希望广泛传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当我们谈论全人类的历史时,不会忽略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谈及《牡丹之辉》的创作意图,马修说是为了“提醒一些有点被遗忘的真理”。他很高兴这本书如今能与中国读者见面,使他们能够了解法国学者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朋友来说,了解一个欧洲人的观点是非常有趣的,这也关系到我们共同的历史。”(尚凯元)
《人民日报》(2024年01月10日17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现牡丹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