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南海政策是否逆转:登岛或为安抚民族主义
作者:查雯(原载澎湃新闻)菲律宾总统杜特地近期一系列自相矛盾的言论和举动,引起了外界的猜测。
4月6日,他公开宣称,要求菲武装部队“占领”所有所谓“属于菲律宾的南海岛礁”,并称他将登上中国南海中业岛升菲律宾国旗,他甚至还为该行动确定了日程安排,时间就定在6月12日菲律宾独立日。
杜特地的这一言论引发很多人对南海局势的关注。然而,仅仅在一周之后,杜特地就改口并取消了到中业岛升国旗的计划,称这是因为他珍视菲中友谊。
4月21日,菲律宾国防部长洛兰萨纳率领军方高层,乘坐空军C130运输机登上中业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表示,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和不满,已向菲方提出交涉,希望菲方珍视当前中菲关系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切实遵循两国高层已经达成的共识,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大局,促进中菲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如何理解杜特地前后不一的表态?
一些分析认为,杜特地在南海问题上出现摇摆,其对华政策可能出现逆转。然而,透过杜特地这些令人困惑的公开发言,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内政先于外交”是杜特地政府政策制定的根本原则之一,而促使其调整外交政策、改善中菲关系的国内政治条件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当下,杜特地政府的主要施政目标包括:打击涉毒犯罪、缩减贫困、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对这些施政目标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菲律宾的对外关系。一个突出的体现就是,杜特地政府对毒品犯罪的“严打”行动,已经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和社会对菲律宾人权问题的广泛关注,并持续影响着菲律宾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欧盟驻菲律宾大使弗朗茨•耶森近日就公开表示,欧盟十分关注菲律宾在禁毒时引发的所谓“人权问题”,并暗示这可能会影响正在进行的菲律宾与欧盟的自由贸易谈判。在菲美关系中,与高声斥责杜特地的奥巴马不同,特朗普政府降低了批评的声调,为此,杜特地也多次称赞特朗布是个“现实主义的、务实的思考者”。尽管如此,美国政府仍面临着来自人权组织、媒体和国会的压力,并以延缓甚至取消对菲援助为筹码,敦促杜特地停止导致多人死亡的“禁毒战”。
而与西方的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菲律宾民众强烈支持“严打”行动,最近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严打”行动的支持率高达78%,这也意味着杜特地将更有信心地将这一政策推行到底。可以预见的是,“人权问题”仍将是菲律宾与西方国家关系中的主要障碍,并有可能影响到菲律宾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合作,从而进一步影响其他两项政策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要实现缩减贫困和改善基础设施的目标,杜特地更是离不开中国的支持。自去年访华之后,杜特地多次通过媒体向菲律宾民众喊话,称自己在出访期间从中国获得了“对菲投资100亿美元”的承诺,可以说这是他当政以来的主要政绩之一。而这些投资项目最终是否将得到落实,还取决于中菲关系未来的走向,杜特地不会让如此宝贵的经济机会轻易从手中溜走。
更重要的是,从去年6月以来,杜特地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海紧张局势的缓解。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就《南海行为准则》进行的磋商亦取得了实质进展,框架草案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自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以来,《南海行为准则》何时成形便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因其迟迟未获得签署,各国学者及媒体常以此为例,质疑东盟处理区域问题的能力。菲律宾既是南海声索国之一,也是东盟2017年的轮值主席国,值此关键时刻,杜特地政府并不希望国内不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到《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进程。
综上所述,目前尚无证据显示,杜特地政府的南海政策出现了逆转。事实上,杜特地近期的强硬言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内民族主义呼声的安抚。
自3月初以来,菲律宾就传出一些令菲民众不安的消息,首先是菲防长称在吕宋岛以东的“宾汉隆起”发现中国勘测船,此后又有消息称“中国在黄岩岛修建环境监测站”。这说明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政府和社会仍存在着针锋相对的两个阵营,杜特地的南海政策仍面临着来自国内的压力。
针对以上两则消息,中方及时做出了澄清,明确表明在“宾汉隆起”中菲不存在主权争端,而所谓的“环境监测站”则系子虚乌有。杜特地则试图通过将“宾汉隆起”改名为“菲律宾隆起”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段,平息国内批评者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一系列外交互动实则说明中菲两国政府之间已形成一定程度的默契。
(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