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镜| 《六姊妹》:以女性视角,打开那本泛黄的家庭相册
“顶梁柱”大姐何家丽,通透不争抢的二姐何家文,争强好胜的老三何家艺,聪慧机灵的老四何家欢,叛逆的“外姓”老五刘小玲,恃宠而骄的老六何家喜,以及识大体的奶奶和一生都在学习“一碗水如何端平”的母亲……“皖淮小城”何家三代女性,已经随着《六姊妹》今年春节档的热播被观众如数家珍,深入人心了。如今该剧在CCTV-1黄金档和腾讯视频双平台收官在即,牵动人心的不止是她们的归宿,更绵延出观众对自身家庭的回望和讨论。温情叙事:聚焦中国式家庭的情感羁绊
一部合格的春节档合家欢大剧,应当能吸引“两代人”同时观看。但年轻人天然喜欢靠情绪推动的快节奏反转,对于《六姊妹》这种以情感维系观众粘性,传递亲情温暖和家庭守护力量等朴素价值观的作品,无疑要承受艰巨的市场考验。事实证明,这部大时代和小人物相互交融的平民史,在平淡琐碎的日常中给人温润向上的力量,不回避苦情和人生的起落,但并不贩卖苦难;同时,它呈现多样的情感关系和婚恋观,很多在当下看并不过时,且年轻一代也可以更加代入理解父母辈的家庭观。这些要素稳固了《六姊妹》在春节档独当一面的基本盘。
首先,该剧通过透视丰富家庭关系,输出强烈情感张力。剧集将大量篇幅聚焦于六姊妹之间的感情,既呈现了她们共同成长的亲厚,也描绘了充满鸡毛蒜皮的争执与患难与共的恩情。同时,剧集围绕家庭延展出多样的情感关系,如何常胜、刘美心相濡以沫、相互依存的“父母爱情”,何家丽、张建国之间如战友如知己的夫妻感情,何文氏与家丽浓厚的祖孙情,刘美心与六姊妹的母女情等,还延伸出闺蜜情、邻里情,织罗着细密复杂的人情关系网。人与人的关系折射现实冷暖,与当下生活不乏同频共振,极大提升了剧集的可看度。
其次,随着时间流逝,何家六姊妹逐渐长大成人,恋爱、步入婚姻、经营家庭成为生活“必修课”。剧中围绕何常胜与刘美心,以及六姊妹各自的情感状态,描摹出不同样貌的婚姻关系,反映出截然不同的婚恋观念,并让观众随着剧中的岁月变迁感受不同年代人们婚恋观的变化更迭,对现实中的情感婚恋关系有所观照和反思。
鲜活群像:勾勒立体多面的女性成长
女儿多、女婿多的《六姊妹》,塑造鲜活家庭群像是其一大独特之处。
剧中,何文氏温厚宽容,是何家这个大家族的主心骨,也是家人相处的粘合剂;刘美心与直爽质朴的何常胜相濡以沫多年,丈夫去世又独自拉扯六个女儿各自拥有小家庭,她有善良肯吃苦的一面,也有依赖性和自我的一面;大姐何家丽坚强乐观、心思细腻,是姊妹六人中的顶梁柱;为人通透的二姐何家文一心求安稳,却饱经风浪;争强好胜的老三何家艺相信“生命在于折腾”,得势时张扬,但为人仗义,落难时也属她最不娇气;性格独立的老四何家欢头脑敏锐,是快步走在时代前端的知识女性,唯独在感情问题上后知后觉,走了不少弯路;恣意率性的老五刘小玲不按常理出牌,忠于自我精神独立,叛逆的她为了追求新生活一往无前,亲情的缺失终是遗憾;被宠溺长大的老六何家喜,外强中干,表面光鲜内里一地鸡毛。
跟同类题材相比,《六姊妹》好在虽然角色众多,但每一个都立体多面,性格、际遇、人情等各方面都有细节交代,通过琐碎的生活自然流淌出角色弧光。这种颇具女性力量的全新年代剧视角表达,充分展现女性角色如何担当、对抗、迎接时代洪流,最终成为家庭真正的”顶梁柱”。
年代质感:搭上旧时光的列车
《六姊妹》让观众津津乐道、沉浸式观剧的,除了那些平实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还有一家人在风雨中穿过旧时光的真实年代质感。无论是何家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时期的肉票、布票、毛线票,一家人难得能吃到的熬猪油,何常胜上下班骑着的自行车,还是女儿长大后给家里安装的电话,都是具有时代符号的“重要元素”,它们足以打破地域和时空限制,让观众搭上“时光列车”,随着何家人共历时代变迁。
从何文氏到美心、常胜再到何家六姊妹,一家四代人共同经历国家社会各个重要时期的变化,“小家”紧系“大家”。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家的温度,从《六姊妹》里,观众看到的不止是何家的故事,更是中国几代人的生活变迁史。正因如此,那些诚意满满的细节才更让观众感同身受。
当下,现实主义+平民叙事越来越成为“国民大剧”的创作主流,但要真正做到兼具年代质感、艺术质感、生活质感实属不易。《六姊妹》既延续了近年最受市场推崇的的优良基因:如充满年代感的精良制作、深耕现实又不失浪漫的创作手法、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的强大阵容等等,又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人物关系、叙事结构,厚重感和新鲜感兼备。它如同打开了那本泛黄的家庭相册,中国社会几十年来家庭形态、伦理观念的变化,在每一张家庭群像中诉说着人生况味,书写着一个大写的“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刘忠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