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5-2-20 10:48

中国新发展理念为何成为国际公共产品?(读者点题·共同关注)

看到有外国人士说,许多全球南方国家代表团到中国城市乡村参观,想要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新发展理念正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国的发展理念也可以成为国际公共产品吗?
——人民网网友15****9
这位网友的观察很仔细。的确,越来越多外国朋友到中国参观,学习借鉴中国新发展理念和经验。
创新之都深圳,去年就有10余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前来参观科技企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提地浙江安吉,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吸引了很多外国朋友。还有福建宁德、湖南十八洞村等地,都有外国领导人参观考察。中国举办的各类发展培训班,广大发展中国家朋友报名踊跃。
这些国家为什么看好中国?
因为中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展示了发展路上“升级打怪”的全新“玩法”,让各国看到了不一样的未来图景。
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只是数字的震撼,也让更多国家看到了“逆袭”的可能;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正酣,工程建设航拍传到网上,外国网友惊叹这是“科幻级工程”,希望自己国家也有这样的建造能力;电动汽车全球“圈粉”,电子支付走向世界,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上演“东方奇迹”,许多国家感叹“未来已来”……
中国的新发展理念对其他国家有效吗?
还别说,成功实践真不少。
老挝听松村对标湖南十八洞村,打造老挝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样本;乌兹别克斯坦在全国各州、市试点推广中国减贫经验,国内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卢旺达吸取中国电商经验,助力本国经济发展……
立足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经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既有情感的共鸣,又有实操的可行。正如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所说:“我们从中国身上学习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从蒙内铁路、金港高速公路,到拉各斯国际机场、钱凯港,近年来,被誉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新”,众多惠民生、暖人心的工程,让当地民众获得感结结实实。这些项目本身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硬核科技,更是中国对全球发展的深度参与,也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全球化表达。
要致富,先修路,这条“土生土长”的中国发展经验,从改革开放浪潮中走来,经过脱贫攻坚战的实践检验,如今又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脚步走向世界,成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超强攻略”。
访问中国时,不少国家政党政要从紧张行程中挤出时间“下乡”“进村”,希望听到更多中国发展故事,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摆脱贫困》等著作当作案头书,结合本国实际学习思考。
那么,一国的发展理念也可以成为国际公共产品吗?
传统上,人们谈到国际公共产品,主要指的是涉及全球安全、经济稳定、环境保护等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与合作的机制和行动,旨在惠及多个国家甚至全球,如我们熟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大国在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实,这是对国际公共产品的狭义理解。具有普遍价值的理念同样能够促进国际社会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全球合作和发展。
近年来,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合作共赢理念,这些中国理念和倡议被广泛传播和共享,不仅指导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经验和智慧。无论是从思想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这些理念和倡议都具备了国际公共产品的属性。
中国愿意把好的发展经验同各国共享,实现共同发展。目前,全球只有约10亿人口步入了现代化,还有7亿多人面临饥饿。中国始终认为,只有大家一起发展才是好发展,走在前面的国家要拉一把暂时走在后面的国家,只有共同做大发展的蛋糕,才能我好、你好、大家都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以来更多“自带流量”的中国新发展理念走向世界,在全球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收获关注、投入实践,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就很自然了。(记者 龚 鸣)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0日01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新发展理念为何成为国际公共产品?(读者点题·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