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杯”爆火背后,冰品冰饮市场预计2026年达630亿元
夏日炎炎,无冰不欢。连日来,“冰杯”话题热度不减,仅某一社交媒体平台的达人笔记便达5万多篇,并有增加趋势。何为冰杯?记者了解到,冰杯即一次性带盖密封塑料杯,里面装满了可食用冰块或冰球,撕开密封即可使用。冰杯最初出现在韩国的便利店,搭配袋装咖啡一同销售。由于这种产品组合更便宜、体验更好,很快便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韩国各家连锁便利店和头部饮料制造商纷纷跟进,冰杯迅速成为了畅销单品。近年来,冰杯开始在中国市场受到关注。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罗森、7-11、美宜佳等连锁便利店以及各大商超、外卖平台等都推出了冰杯,单件价格在1~15元之间不等,与常见2~10元单件瓶装水价格区间近似。不过,有人认为它是夏日消暑“救星”,还有人认为它为新晋消费“刺客”。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冰杯激活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对于新奇特的追逐与分享欲,冰杯的走红背后,是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调配仪式感,追逐具备社交属性与高话题度的新品的消费理念的具体展现。
据公开资料,作为食用冰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广州冰力达食品有限公司“冰力达”年销量一度从2022年之前的100万杯、200万杯增加至2023年的5000万杯。农夫山泉2023年筹备制冰业务,并在杭州等城市试点后,今年全线推出食品冰。同时,记者7月12日在企查查、天眼查APP上,以“制冰”为关键词,分别搜到10689条、11900条相关结果,可见不少企业加码制冰赛道。
然而,随着冰杯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价格战、品质管控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有消息称,某些制冰企业的出厂价格已大幅下调,以争夺市场份额。同时,由于食用冰的生产门槛相对较低,行业标准的缺失和监管的不足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风险。
与此同时,与冰杯市场的火热相比,冰淇淋市场近年来回归理性。艾媒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消费者对冰淇淋单价的接受度普遍在3~10元(不含10元)之间,占比为70.9%。
有业内人士透露,成本提升、销售下降,导致近两年冰淇淋市场整体“偏冷”,行业头部格局基本稳定,新品牌想要异军突起,难度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价格取代品牌和口味,成了当前行业的焦点。一款产品如果定价偏高,就有很大概率被归入“雪糕刺客”行列,被消费者嫌弃。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有品质、有品牌、高质价比的冰淇淋。当然,质价比并非是指一味的价格低,如果品质足够高,即使价格也相应增高,消费者也愿意为之买单。
就整个冰品冰饮市场而言,据《2023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超过40%的消费者希望酒水、饮料、乳制品能在冰镇状态下食用。消费习惯的改变令“冰”的消费呈现不可逆的三大特点:随时随地、零食化、必需品化。随着即时零售强外卖心智和便捷的配送“护城河”的进一步加强,即时零售有机会占领先机,将冰品冰饮将打造成即时零售的标志性品类。预计2026年冰品冰饮在即时零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30亿元,实现四倍增长。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杨志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