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管理员8 发表于 2024-6-21 09:55

夏至:景风南来 养心安神(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养生之道)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6/21/dfd9bd21-572c-4f0d-908c-ae3499e36eb4.JPEG
6月19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南路村新滕果蔬种植基地,瓜农在采摘“空中西瓜”。谢尚国摄(人民视觉)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6/21/39c6579a-b17b-41fa-8aed-0e617e41d10b.JPEG
6月18日,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沿溪镇粮食产区,早稻长势喜人,绿满田畴。邓和平摄(人民视觉)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6/21/af6df676-97da-4327-9f5c-af9236182144.JPEG
夏至临近,高温来袭,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贝贝乐工会驿站内,户外劳动者正在吃西瓜防暑。张刘艳摄(人民视觉)
<source src="https://mk.haiwainet.cn/video/2024/6/20/9136f24b701.mp4" type="video/mp4"/>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6月21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此时节,嫩荷初绽,万物繁茂,伴随着似火骄阳,在蛙鸣蝉吟中,盛夏正式拉开序幕。
昼已云极,盛夏悠长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时,为夏至节气。
古人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正午时分,北回归线及附近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
最北、最长,一个“最”字,道出了夏至的特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正如唐朝诗人韦应物所说“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有长大的意思,“至”,为事物发展到极致,相当于“最”。古人认为,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达到极致,但盛极必衰,阴气也从此开始滋长。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夏至后,树上的夏蝉开始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生长于沼泽地或水田中。进入炎热的盛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了。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是盛夏的起点,火热是盛夏的主旋律。明晃晃的阳光洒在滚烫的大地上,不一会儿就卷起热浪。夏至这天,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地表从太阳那里获取的热量最多,为什么却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呢?
古人对此的解读非常形象:“譬如火始入室,未甚温,弗事加薪,久而愈炽,既迁之,犹有余热也。”夏至时节,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之后一段时间,热量收益虽然逐步减少,但依然大于热量散失,所以天气会继续趋热,直到热量收支达到平衡、盈亏相抵时,气温达到峰值。民间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入伏了,正所谓“热在三伏”,暑热天气最鼎盛的时段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古籍记载:‘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刘璐介绍,所谓伏,不是指人们热得懒洋洋地趴着,而是指阴气潜伏,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也是阴气始萌的时节,此时气温高、湿度大,中医认为,这一时节的养生重点在于顺应自然,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注意防暑降温,防止湿气侵袭,保持心神安宁。
赠扇吃面,消暑养阴
夏至过后,三伏不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就要到了。此时的炙热,是煎熬,也是馈赠,正如农谚说:“夏至不热,五谷不结”,要想收获稻米流脂的金秋,就得经历火伞高张的炎夏。
“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欢大汗淋漓时对着空调猛吹,殊不知这样最伤阳气。”刘璐表示,夏至阳气盛极,人体的阳气也进入极盛阶段,阳气外发、伏阴在内,需注意养阳也要重视补阴,这一时期不宜久吹空调,否则易使寒气凝滞在体内,使身体气血运行受阻,“尤其在出汗或被雨淋湿后,遇冷风直吹时,人体毛孔会关闭,寒气易郁结体内,造成暑湿感冒,出现发热、鼻塞、头重、身重肢倦等现象。此外,突然受冷风刺激,还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血管疾病。”
“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容易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空调病’。”刘璐提醒,预防“空调病”要定期清洗空调,建议每年至少请专业人员彻底清洗、检修一次空调。同时,要定时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减少有害病菌;空调的温度不要设置太低,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夜间宜使用定时功能,尽量避免吹一整夜,以免寒气侵袭,损伤阳气。
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古代,扇子成为古人夏日解暑的必备之物。古时在夏至日,民间有女子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的习俗,用来扇风、散去体热所生浊气,以消夏避伏。《酉阳杂俎·礼异》里说:“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子用来扇风纳凉,香囊可除汗臭,粉脂涂抹身体,可防生痱子。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按照民间习俗,夏至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吃面。此时,新麦已经登场,吃面既表示夏至这天最长,也有庆丰收之意。面条种类多,口味也多,南方有阳春面、干汤面、麻油凉拌面等,北方有打卤面、炸酱面、冷面等。据记载,旧时北京在夏至时“家家俱食冷淘面”,也就是“过水面”,人们将下锅煮熟的面条过一下凉水,再加上各种配菜和调味料,正所谓“一碗面下肚,暑气消大半”。
“用新麦磨成的面粉制作面条,不仅营养价值高,还能帮助人们适应炎热的天气,解暑降温。”刘璐介绍,中医认为,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由它制成的面有补虚、厚肠胃、强力气、祛湿气、消暑气等功效。在酷热的夏天,吃鱼吃肉容易生腻,而面条清爽、素净,食用热面可发汗祛湿,食用凉面可降温泻火,面条容易消化,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额外增加脾胃负担。
“夏至期间天气炎热,人们多胃口不佳,此时饮食宜清淡,优先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既固护身体阳气,又可消暑养阴。”刘璐说,此时可多食粗粮、新鲜蔬菜,适当食用时令瓜果,例如西瓜、绿豆,两者都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不宜过量食用西瓜和绿豆,以免引起脾胃虚寒或腹泻,其他冷食瓜果、冰饮也不可过量食用,以免损伤脾胃。此外,高温易引起食物变质,应及时扔掉变质食物。
固护阳气,静以养心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夏至后,我国各地陆续进入盛夏,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之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绝妙诗句描述过这种天气。
“夏至期间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导致中暑、湿热感冒、肠胃疾病等。”刘璐介绍,湿热之邪易引发感冒,表现为头痛、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肢体困倦、胸闷等症状。此时节,早晚应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这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防止湿热困脾。夏至阳气旺盛,可摆放绿植调节空气湿度,也可以使用艾叶熏蒸以驱湿驱蚊,固护阳气。
“夏季天气炎热,许多人不再用热水泡脚,或者直接凉水冲脚、冷水洗浴,这些做法并不妥当,因为高温时人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寒气容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刘璐表示,夏至期间最好每天用温热水泡脚、洗澡,通过引阳下行,防止阳气浮于外,缓解心火过旺、心烦失眠等症状,有助于消暑防病。
刘璐介绍,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夏季心火易亢,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心神安宁。中医讲“静以养心”,提倡“调息以宁心”,即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调节呼吸,安定心神,帮助情绪平稳。通过静心养神,避免大喜大悲,有助于降心火,维护身体健康,也可以适度宣泄,通过与亲友交流、绘画、书法等方式,保持心情愉快。
夏至期间,运动也要顺应天时,调和阴阳。刘璐介绍,此时应以轻松、缓和的运动为主,例如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损阳气。特别要注意避免在正午阳气最盛、气温最高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防止中暑、耗伤阳气。
夏至已至,盛夏已来。此时阳光明亮,万物蓬勃,馥郁的夏意里流淌着生命的赞歌,阴阳流转与时节更迭完美交融,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和自然观。在这万物盛极之时,愿我们抖擞精神,不负时光。(记者 王美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1日   第 09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4/6/21/839e8d4b-40f2-484c-b628-c803f524c3da.p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至:景风南来 养心安神(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