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4-4-16 11:38

时报观察|高息存款“消失”之谜

近期,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大额存单开始出现“断供”。相较于普通定存产品,大额存单不仅有动辄20万元的高起存点,存款利率也高于其他同期限的定存产品,是银行的揽储利器。
随着近年来的银行几轮集体调降存款利率,大额存单利率也一降再降,其3年期、5年期利率也从去年“3”时代降至当前的“2”时代,与同期限的定存利差不断缩小。
实际上,当前大额存单的发售只是阶段性额度紧张,并未下架。压降大额存单规模仅是各家银行调整负债端成本的一个动作。近两年跟随银行降息步伐的还有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各类高息存款类产品,它们均从期限结构、发售额度、利率等多方面进行调整。
与大额存单发售规模缩水同期出现的,还有4月份河南、山西等多地中小银行再次密集下调存款利率,这是继今年2月份吉林、广西等地银行存款降息的延续。若拉长时间周期,上述调降存款利率均是多轮降息潮的延续。2022年4月、9月,以及2023年6月、9月和12月,银行存款利率经历了五轮较大范围的调降。
为控制高成本、长期限的存款产品增长,在两年时间里,不时出现3年期和5年期定存或大额存单的利率“倒挂”现象。这是商业银行为降低高息负债比重,采取的挤出长期限存款产品的措施。近期,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禁止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亦是着力压降银行负债成本。
银行调降存款利率的系列动作,是“保卫”息差的必然行动。一边是存款定期化、长期化,刚性成本不断提高;一边是新增贷款利率不断下行,企业有效融资意愿不强,银行面临息差收窄、存贷定价两难局面。至2023年末,银行业净息差跌破1.7%至1.69%,已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这一“警戒线”。
稳息差已是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内容。负债端推动核心存款降成本以及低成本增长,才能抵消资产端来自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调降的影响。
近期召开的上市银行2023年业绩说明会,如何“保卫”息差、降低负债成本是银行高管的一项必答题,包括拓宽低成本稳定资金来源、推动低成本核心存款的增长、控制高息存款的占比、提高压降高成本存款的力度等表述高频出现。在资产负债两端共同挤压之下,调降计息负债成本成为一项考验管理艺术的工作。
责编:朱雨蒙
" Type="normal"@@-->
校对:廖胜超
2024证券时报“寻找创投‘金鹰’、发现企业‘新苗’”计划隆重启幕,点亮时代梦想、绽放时代光芒。
点击海报即可报名,速戳↓↓↓
" Type="normal"@@-->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时报观察|高息存款“消失”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