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新闻部3 发表于 2023-9-27 06:50

专访洪晓明 首本菲语版《孙子兵法》是如何诞生的?


中新社马尼拉9月26日电 题:首本菲语版《孙子兵法》是如何诞生的?

——专访菲律宾华人译者洪晓明

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被认为是军事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菲律宾华人译者洪晓明(Fernando Ang Sr.)于2021年底开始将该书译成菲律宾语,并于今年6月中旬正式出版。作为首本菲语版《孙子兵法》,它将如何帮助菲律宾读者更好了解中华文化?又将在中菲加深相互理解中扮演什么角色?洪晓明近日在马尼拉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出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孙子兵法》是一本中国古代兵法经典,您为何决定将其翻译成菲律宾语?

洪晓明:20世纪80年代,我就曾将《孙子兵法》部分章节翻译成英语,在菲律宾《联合日报》上连载。2021年11月,我又萌生将《孙子兵法》译成菲律宾语的想法。当时,菲律宾国内已经有英文版《孙子兵法》。我之所以决定将其翻译成菲语,是为了让菲律宾人更加容易接触,并深入了解这本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经典著作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也能为日常生活带来益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冲突,需要明智地抉择:何时应该战斗、何时应该克制、何时应该前进、何时应该退后。在《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有益指引。

因此,将《孙子兵法》翻译成菲律宾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更是为了让这本经典著作的智慧,在当代菲律宾社会中发挥更大价值。

中新社记者:《孙子兵法》的英译书名为“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有西方学者对此质疑,认为中文里的“法”应译为“规则”或“规律性”,而“艺术”一译则有误导性,带有一种浪漫的感觉。对于书名翻译,您是如何处理的?

洪晓明:在“法”的翻译上,我面临着两个选择:是采用英文版中“艺术”的译法,还是选择更贴合中文原文,将其译为“战争策略”。在我看来,这本书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用兵之道,更融汇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举例来说,如何在山地作战?“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遇到水域又应如何获取作战优势?“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这种智慧贯穿全书。

此外,许多人如今已不再将这本书仅仅视为一本“兵书”,而是将其视为商业运作、管理和规划的重要指南。这本书本身便是一件卓越的艺术作品。在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后,我最终决定采用菲语中“sining”(艺术)一词,以最贴切地表达其内涵。

中新社记者:在翻译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文化差异上的挑战?可否举例说明?

洪晓明:完成翻译后,我特意邀请了来自中国、菲律宾和美国的专家进行多轮审校。审校不仅仅是对整书段落的校对,还包括对每一个小标题的微调,甚至要对个别字词的翻译进行调整,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翻译经典作品不仅仅要考虑语言转换,还需要考虑目标文化特点,确保翻译后的内容能够与当地社会文化背景相契合。例如,“暑”应该翻译成菲语中的“夏天”还是“热”?中国的夏季通常在七、八月份,而菲律宾最热的时期则集中在三月到五月,且没有冷热分明的四季之别。最终,我把“暑”字直接翻译为菲语中的“热”,如此更符合菲律宾人的认知习惯。

此外,在我看到的一些《孙子兵法》的英译文中,“藏”(hidden)被翻译成“秘密”(secret)。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藏”和“秘密”有一定的语义交叠,但两者并不等同。“藏”更强调将事物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而“秘密”则更强调保守和不公开的性质。在翻译这一概念时,我并没有简单地套用英文翻译,而是选择将其翻译为“nagtatago”(隐藏)。在捕捉原文的精髓的同时,我会尽可能地细究语义上的微小差别,选择最恰当的词语,确保经典作品的真实意义得以传达。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向菲律宾读者传递《孙子兵法》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体系?

洪晓明:《孙子兵法》是菲律宾读者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智慧的一个窗口。如同《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混乱和战乱时代的产物。而它们的共同点则是在混乱和战乱中寻求秩序与和谐。《孙子兵法》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并非凭空产生。通过阅读本书,菲律宾读者将更加深入地洞察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以及现代中国文明的根源,也会重新思考中华文明何以绵延数千年,又为何历来强调秩序与和谐。在我看来,这是中菲双方得以建立相互理解和联系的一种重要途径。

中新社记者:首本菲语版《孙子兵法》面世在本地有何反响?

洪晓明:本版《孙子兵法》在菲律宾面世,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强烈兴趣。有一位当地官员一次性购买了12本,打算将它们作为礼物赠送给政界同仁。他解释道,阅读《孙子兵法》的人会变得更有智慧。

在编排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考虑读者需求,在每篇中提取一句原文为引言,作为全篇精华的折射。例如,《作战篇》中的引言是:“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形篇》的引言为“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而《地形篇》中的引言则为:“知彼知己,胜乃不殆。”这样,即使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孙子兵法》全文,读者只需阅读每篇文章的引言,就能获得其中核心思想的启示。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孙子兵法》对当代国与国之间相处有何启示?

洪晓明:本书封面选用了中国的标志性建筑长城。长城原本是为防御而建,而防御也是一种战争策略。正如本书主旨一般,它教你的是如何更好保护自己。强调防御策略也意味着倡导和平与稳定,避免冲突和战争,这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和平与合作理念相契合。

正如《谋攻篇》中所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国际关系中,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纷争,远比采取武力方式更为明智。最好的战斗是不战而胜,握手永远比拳脚相向更重要,也更有用。(完)

受访者简介:
洪晓明,菲律宾华人译者,青少年时期便对中国古籍《孙子兵法》有着浓厚兴趣,曾于20世纪80年代将《孙子兵法》部分章节翻译成英文,在菲律宾《联合日报》连载。今年6月,由他翻译的首本菲律宾语版《孙子兵法》正式出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洪晓明 首本菲语版《孙子兵法》是如何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