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反复封城,菲民众心理健康危机加剧
随着菲律宾政府,为平息不断增加的德尔塔变种感染数量,而实施的最近几轮断断续续的严格封城,马尼拉大都会的菲律宾人的心理健康危机正在加剧。过去两周发生的一系列自杀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失业与贫穷,压力和抑郁,以及菲律宾何时可以摆脱疫情限制的无休止地狱模式的讨论。
2021 年 8 月 11 日,菲律宾马尼拉实施为期两周的封锁后,居民排队领取政府的现金援助。(照片:路透社/Lisa Marie David)
最新的消息是,8月21日,一名本应庆祝其25岁生日的妇女和她的两个孩子被其同居的男子枪击后死亡,其情夫随后开枪自杀。
8月2日,卡皮兹罗哈斯市的一名 22 岁农民在与严重抑郁症的长期斗争后,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抑郁症始于他的家庭收入因大流行而流离失所。
第二天,一个十岁的男孩在菲律宾宿务的家中上吊自杀。一位担心的邻居报了警,但当警察赶到现场时,为时已晚。
同一天,菲律宾南部武端市南部小镇纳西比特的一个农场管理员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四起案件,是该国近两周,因疫情大流行,引发的令人震惊的自杀案件之一。
然鹅,事实上疫情的蔓延,几乎看不到尽头,德尔塔变体在该国四处传播,日新增活跃病例屡创新高。
最近一次的ECQ封城,来源于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地(Rodrigo Duterte) 在8月份对拥有1400万人口的大马尼拉地区,以及四个周边郊区省份,实施为期两周的严格封锁,以遏制最新的感染高峰。
封城目前已经降级成为半封城,总统府发言人坦言,此次封城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人们已经不CARE任何封锁了。
换言之,得不到救援补助,没有工作收入的贫困家庭越来越多,对于连饿死都不怕的穷人来说,你拿什么可以约束他们呢?
值得警惕的是,与疫情的大流行对应的是,另一场有关沮丧压力和失去希望的大流行,也在不知不觉中,在菲律宾民众心中蔓延,而且有关心理健康危机导致的极端事件,出现天文数字般的上升。
面对世界上最长的封锁(从2020年3月算起,从ECQ到MECQ到GCQ再到ECQ),反反复复下,菲律宾的自杀死亡率在 2020 年比一年前增加了 57%。
根据菲律宾统计局 (PSA) 的数据,在整个菲律宾,自残案件呈上升趋势,2020 年有 4420 人死亡。
这些数字掩盖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每年,来自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每一次成功的自杀企图都会导致 20 多次自杀未遂。
该国际组织指出,自杀和自杀未遂事件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家庭、朋友、社区和社会。
自杀现在也是菲律宾第 25 位主要死因——比 2019 年的第 31 位上升了 6 位。
据专家称,十分之一的菲律宾年轻人曾经历过中度至重度抑郁症。
由于漫长的社区隔离,大流行性疲劳正在危及公众的心理健康,数百万菲律宾人遭受巨大的心理伤害。
自去年3月以来,该国一直处于隔离令的各个阶段,学校一直关闭。
精神病学家兰迪·德洛萨 (Randy Dellosa) 在过去的采访中透露,菲律宾人已经“厌倦”了试图适应新的扭曲的正常情况。
早在去年,参与预防自杀的政府机构国家心理健康中心就注意到,从 2020 年 3 月到 2020 年 8 月,当全国范围内实施严格封锁时,求救电话激增。
心理咨询专家说,在大流行肆虐的情况下,来电者对生计有与焦虑有关的担忧。
菲律宾经济去年萎缩了 9.6%,是近 40 年来最糟糕的表现。
2021 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下降 4.2%,约有376.4万菲律宾人失业。
为政府工作的心理专家劳女士补充说:“有些人失去了工作,如果他们无法应对或解决问题,他们看到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结束生命。”
她指出,首都的封锁,生计的缺失,会让一些人丧失希望,决定正在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方面,菲律宾的天主教信仰,对于自杀属于一种不爱惜生命的禁忌话题,庞大的宗教势力,对于自杀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
另一方面,在菲律宾,无论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寻求接受心理健康的时候,围绕任何关于自杀的长期污名化,可能会让求助者适得其反。
菲律宾社会倾向于回避心理健康危机,将其视为宗教信仰不足的迹象,但这些反复的封锁表明,当人们敞开心扉,公开自己的软弱时,需要更多的关怀。
劳女士告诉媒体,人们是否处于边缘的一些迹象包括暴躁,反社会类行为,直至发展至绝望感、孤独感、与他人保持距离的愿望,以及有时饮食和睡眠习惯的改变。
心理学专家,呼吁在疫情大流行期间,对于深受疫情封锁影响的群体,务必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加强交流与沟通,避免陷入心理危机的泥沼。
目前只有 1140 万菲律宾人已完全接种疫苗(仅占其人口的 10% 以上)。该国的目标是到年底再为 5800 万人接种疫苗,甚至每天 24 小时开设疫苗接种中心以加快接种率。
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地 (Rodrigo Duterte) 最近表示,在冠状病毒摧毁经济,并使数百万人失业之后,该国无法承受更多的封锁。
页:
[1]